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個十年中,朝鮮爆發武裝衝突,南北朝鮮徹底分裂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韓戰的爆發有關的。在大戰結束以後的第一個十年裡,黨派之前衝突最嚴重的不是歐洲,而是在朝鮮。南北朝鮮鬥爭徹底分裂。話不多說,快點一起和我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伴隨著新成立的國家發生的暴力事件,只不過是1945年以後由於國際關係中的敵對和緊張而發生的遍及全球的武裝衝突格局中的一部分。世界上持續不斷的令人備受折磨的衝突,經常是由於地區性的環境的結果,然而它們產生了遠遠超過地方性的效果,當這些事件發生的時候,它們不僅證明保持國際和平的過程是多麼脆弱無力,而且也顯示了即使是最強大的國家,對那些經常處於他們有限控制範圍之外的環境是多麼無力對付。
在戰後第一個十年中在共產黨和非共產黨力量之間最嚴重的衝突,不是在歐洲,而是在朝鮮發生的,1950年在朝鮮爆發了武裝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日本籤訂的條約規定,從1910年以來一直處於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將變為一個獨立的統一的國家。美國和蘇聯在那裡留下了佔領軍,直到1949年。美國佔領38緯度線以南,蘇聯佔領這條線以北。在這段佔領時期,蘇聯拒絕與聯合國所建議的在全國進行自由選舉的計劃合作。反之,他們在北方建立了一個人民共和國,這和他們在東歐建立的國家相類似。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利用蘇聯正在抵制聯合國而臨時離開的時機,避開了蘇聯的否決權,制訂了朝鮮內戰爆發派遣應急部隊的計劃;這支部隊名義上是在聯合國統率之下,實際上主要是由美國人所組成並由美國指揮和供應。
這支軍隊最初取得了勝利,但在1950年11月受到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到朝鮮的志願軍隊的抗擊;中國的軍隊是來幫助北朝鮮的。接著是雙方的儡持。杜魯門總統和他的顧問們不願把衝突擴大到中國,怕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但也不願拋棄他們南朝鮮的盟友。經過兩年軍事和外交的僵持之後,1953年7月締結了和約,對北朝鮮和南朝鮮進行重建,放棄了使他們重新統一的任何計劃。就像德國的情況一樣,大國在達到他們的目標上的有限能力,最後完全歸結為一個分裂的解決辦法和一個分裂的國家。不過,最近的發展表明,北朝鮮和南朝鮮都有興趣彼此和解。
在越南的一次其破壞性遠遠超過朝鮮的戰爭中,也得到了同樣的教訓。1945年打敗日本後,法國企圖恢復它在遠東失去的帝國,但越南宣布脫離法國而獨立;法國企圖重申它對越南的統治,結果引發了在胡志明(1890-1969)領導下的越南民族主義者的起義。被稱為越盟的起義者,依靠遊擊戰使法國遭到重大損失,並不得不決定放棄鬥爭。1954年在日內瓦籤訂協定,決定將越南劃分為兩個地帶,待以後通過選舉再產生全國性的政府。胡志明成為越南北部的主席並將首都設在河內。如果像日內瓦協定規定的那樣舉行選舉的話,胡志明可能被選為全越南的主席。但在美國支持下的越南南方不同意進行選舉。結果在南越得到胡志明幫助的越共,即共產黨起義者,採用遊擊戰來反對政府和軍隊。
從這時起美國越來越深地捲入越南的內戰。約翰·F.甘迺迪(公元1917-1963年)深信,中國共產不可抗拒的力量將很快擴展到整個東南亞: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接著是泰國、緬甸、印度。為此,1961年甘迺迪派遣了第一批美國顧問去幫助南越的軍隊。如果甘迺迪沒在1963年被暗殺的話,他會在派遣遠徵軍上做到多大程度還很難說。甘迺迪的繼任者林登·詹森希望用一支較小的軍隊,如十萬人,即可打敗越共。但他沒考慮到這樣的事實:越共已深入到了南越,並且他們已進行十八年的民族鬥爭。他們在1954年曾成功地將法國人趕走,此時不大可能會向被他們視為新的入侵者的美國人投降。越共和北越的正規軍雖然裝備不佳,但在許多場合與南越人和他們的美國盟友打得不分勝負。
美國政府和軍隊的領導人,對無法輕易在越南取得勝利而感到失望,於是就採取了大規模空襲的辦法,1964年在進行了一系列活動,竭力想證明這種做法的正當性。有一份其真實性令人懷疑的報告說,北越的船隻攻擊了在東京灣的美國海軍軍艦。詹森總統宣稱這些事件是戰爭行動,眾議院也立刻授權總統可以採取任何措施以擊退共產黨的侵略。此後很快就開始了美國的第一批空襲,同時美國第一批海軍陸戰隊也登陸了。雖然大量情況都令人懷疑這些襲擊的功效,但它們仍在繼續。美軍投到小小越南的非核炸彈的噸數,至少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投到德國的所有炸彈的噸數。戰爭進行到第五個年頭,仍然看不見戰爭結束的前景,這時,在全美國瀰漫了一種幻滅情緒。1968年,詹森總統受到強烈的批評,他不得不放棄競選第二任總統的計劃。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