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臺灣同胞為什麼要在中秋節這一天吃烤肉呢?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中秋節烤肉其實是一種被廣告「創造」出來的習俗。這就不得不提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支廣告。
1986年,臺灣的一個醬油品牌「萬家香」率先瞄準了燒烤這塊市場,推出了一支時至今日仍被大家熱議的廣告。這支廣告中有一句相當「魔性」的廣告語:一家烤肉,萬家香。這支廣告一經推出,立即受到關注。
首先是這句廣告語朗朗上口,相當之「魔性」。既成功地把自己的品牌嵌入了烤肉這個符號當中,也包含了美好的寓意,符合民眾對於節日的想像和對生活的期待,由此這款品牌的醬油銷量節節高升。
作為「萬家香」最大的競爭對手,金蘭醬油自然是不希望一家獨大局面的出現,也想搶攻這市場,所以也推出「金蘭烤肉醬」的電視廣告。
在金蘭烤肉醬之前,大家烤肉通常是自己拿醬油和沙茶醬混合,拿著毛刷沾醬再塗在肉上,而金蘭烤肉醬一推出,它還隨罐附了一個小毛刷,直接將毛刷裝在瓶口上,倒著一拿,就可以直接塗肉了。對酷愛烤肉的臺灣人來說,這簡直是可以與四大發明並列的劃時代發明。
這兩間廠商為了搶佔烤肉醬的市場,連續好幾年在中秋節期間密集推出廣告,幾年下來,造就了臺灣「中秋烤肉」的風潮。現在看來,「一家烤肉,萬家香」簡直就是臺灣史上最成功的一支廣告,史上最成功的廣告標語,影響之大,竟然創造出一種新的習俗。
而隨著這種「習俗」的流行,政府也為民眾開放了越來越多的烤肉基地。如今,一到中秋節,各大超市甚至小便利店幾乎都在全力促銷烤肉用具。
看到這裡,筆者只能說這廣告做得666啊!
但是有專家學者去考證了,發現吃烤肉的習俗或許更早是來自於臺灣中南部的農村地區。
臺灣中南部的農民朋友們,在完成秋收後便賦閒下來,於是會把稻草架起來焚燒,沒事會往火堆裡扔上幾個番薯烤烤。但是光烤番薯又比較沒有意思,後來就發展成為用石頭或磚頭搭個架子烤烤肉、烤烤其他的東西。
本身秋高氣爽適合郊遊,而且大家喜歡露營,一家上下團圓在一起賞月。逐漸地在臺灣中南部,中秋就淪為了烤肉最盛的季節。1978年,《民生報》曾整理各地賞月活動,其中就有提到在臺南、高雄等地,中秋節露營烤肉活動已經漸成風氣。次年,《民生報》又提到:溪山道上摩託騎士多,溪床儘是烤肉、嬉水的人。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1982年,作為製造烤爐大本營的新竹市當年外銷不景氣,轉為內銷,因此烤肉活動的風俗也藉此機會北擴。
學者們得出結論認為,臺灣中秋烤肉,始於一種秋收農閒的打趣,期間恰逢烤肉用具的降價,最後面又有廣告商做推手,於是這種風俗便蔓延到全臺,成為臺灣中秋民俗的一部分。
不過,1990年以前的烤肉活動仍是以在風景區為主,一般烤肉仍不算太流行。
2007年曾有一位名為張新論的臺北市民投書報紙,宣稱將烤肉風俗由景區帶到街頭巷尾是自己無心插柳的結果。這個市民指出,1990年時他們家原本5月要舉辦烤肉活動因雨取消,到了中秋節前,兒子突然問可不可以烤肉,結果一家人就在臺北市市立圖書館後面的籃球場烤肉。
第二年中秋節前,他們家又在籃球場烤肉,因為香氣四溢,吸引了許多鄰居圍觀。他也順勢提議隔年中秋擴大舉辦社區烤肉,自此成為社區必辦的活動,之後擴大成為整個裡、甚至在當時尚未完工的大安森林公園周邊,都是烤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