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將白起踢出「武廟十哲」是因為他殺降?不,戲精上身罷了

2021-01-20 舊史泛舟

白起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名將,他從一個底層的士兵慢慢走到了武安君的位置上,為大秦奉獻了一生,不曾有敗績,說他是戰神一點也不誇張。不過他也有大家吐槽的點,就是他殺的人也太多了,幾萬,幾十萬的,令人瞠目結舌。難道這位戰神也是死神?他只是一個嗜殺如命的人嗎?

其實沒有人是願意殺人的,白起殺人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商鞅變法以後,秦朝的制度大改革,主要是推行軍功爵制,要想當官,就必須要殺敵立功,秦國是按照對方首級算獎賞的。

白起時從基層軍官開始的,每一次的升官,都是靠著他殺的人頭,因此養成了對於人頭的渴望。在他眼裡,對方士兵就只是一顆顆人頭,他和士兵都需要吃飯過日子,需要秦王來發錢,所以他只好下令屠殺。白起封神是秦趙之戰的時候,名叫長平之戰,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最後秦國勝利,殺了趙國45萬人,奠定了秦國在全國的地位,從此趙國就是手下敗將。

其實白起在這場戰爭中殺了那麼多人,也是無奈之舉。三年,拼的就是意志力,雙方糧食都所剩無幾,秦國雖然贏了戰爭,但是損失也比較慘重。當時秦國收了對方45萬俘虜,實在沒有能力收編,人數太多,如果出現叛變,後果不堪設想,但是也不能放回趙國,無奈之下只好都殺死了,順便還能振奮士兵的士氣。

武廟是為了紀念姜太公,在唐玄宗時期修建的,但是裡面只有一個人太孤獨了,於是就安排了很多有名的戰神去陪伴,白起就是其中一個。

到了宋朝,趙匡胤去武廟擺放,發現其中有白起,就非常的生氣,於是就把白起跟吳起一起踢出了武廟。但白起畢竟是戰國時期的人物,趙匡胤為什麼非要跟他置氣呢?

他主要就是想昭告天下,他是個很仁義的人,希望大家都來歸降他,他絕不會殺死來投奔他的人,他甚至還把後周柴氏一族,保證會給他們榮華富貴。不過,不管他是真心的還是作秀,能這樣對待前任帝王的,他也是有一個了。

就連他上位的時候也仿佛是演了一場大戲,在陳橋驛,就好像他是被逼上位,而不是篡位。他一生都是走的柔懷路線,一個是跟他的性格有關係,還有一個其實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沒什麼實力,難以駕馭眾人。

在五代十國的時候,英勇的戰士非常多,他欺負孤兒寡母的柴家,搶了他們的江山,本來就是他的不對。如果對各地勢力還是兇神惡煞,那麼大宋的統一估計就再也無法實現了。而懷柔的策略就比較好使了,於是他就靠著自己的「演技」開始表達自己的態度了。

總結

不過,事實證明,他從在陳橋驛,到後來的杯酒釋兵權,不管是什麼事情,都用懷柔的策略把事情圓滿的辦成了。還有人猜測趙匡胤可能是當年趙國的後代,對白起是恨之入骨,現如今強大了,打算來復仇。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太可能的,大概是大家借著姓氏杜撰的。

相關焦點

  • 趙匡胤拜武廟十哲後,為什麼下令將白起踢出去?
    趙匡胤創建了宋朝後,採取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鼓勵天下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為此,趙匡胤在全國大力興辦文廟(孔廟),並親自祭祀文廟。當然,趙匡胤也沒有忘記武廟,依然前往祭祀。 《續資治通鑑》記載了趙匡胤祭祀武廟的場景:宋太祖趙匡胤幸武成王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討厭名將白起,將其踢出武廟十哲?
    武廟是唐朝時期開始,唐玄宗為祭祀歷代的名將建立的廟宇,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周朝開國太師姜子牙,副祀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包括張良在內的十位名將分坐左右,白起為左列之首,張良為右列之首,足以見得對白起的推崇,到唐德宗時期,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一個武將,不管在歷史上有多大的威名,始終還是不如入選武廟,受世人祭祀來得尊崇吧;在唐朝時期,武廟十哲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但是到宋朝時期,武廟十哲成了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司馬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 武廟十哲都是歷史牛人,為何趙匡胤稱帝後,將2人踢出了武廟
    唐玄宗之前,只有祭祀孔子的文廟,配享文廟的人都是顏回、孔伋、曾參、孟軻、閔損、冉雍這類先賢先儒,但唐玄宗即位後,也將姜子牙尊為了武聖,並設立武廟祭祀他。同時,還將歷朝歷代的武將放入了武廟。最開始的時候,武廟只有十哲64名將,後來增添到了十哲72名將。
  • 除白起外,還有一人也被踢出了武廟十哲,理由是不仁不孝私德有缺
    武廟是仿文廟而建,當時文廟中除了供奉聖人孔子外,還有十哲和七十二先賢,所以武廟中自然也要配上十哲和七十二名將;又是在經過反覆的挖掘史料和探討後,最終敲定十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這十人在歷史上的威名自是不必多說,比如韓信被譽為「兵仙」,李靖被譽為唐朝「軍神」,其他人也是一個時代獨領風騷的人物。
  • 武廟七十二將,張良地位躍居十哲之上,宋徽宗為何如此尊崇他?
    唐朝配享武廟的名將有七十四位,其中又以分坐姜子牙左右的十人地位最高被尊之為武廟十哲,這十人分別是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軍人殿堂——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姜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十人分左右兩列分坐。接下來介紹武廟十哲中的主神與左列五人。
  • 武廟十哲,中國古代兵家的巔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古代祭祀姜子牙和歷代良將的廟宇,唐肅宗上元年間,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子相若,以歷代良將為十哲陪祀,這十哲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分別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和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 享譽古今的武廟十哲去哪兒了
    大家都有個疑問,文廟有孔子他老人家,那麼武廟呢?武廟聽說是關帝關羽的神廟是也,怎麼又聽旁人議論,說什麼「姜太公」、「武廟十哲」?那麼,到底武廟祭祀的是誰?這期間又有什麼名堂呢? 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唐玄宗他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立的廟,其實不然的。唐肅宗做的這幾件事讓他被歷史重重記上了一筆:第一件事,在原廟基礎上,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第二件事,將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為武廟;第三件事,其實跟前面有關,拔高了姜太公,廟裡祭祀對象分主次了,姜太公為主祭對象。
  • 「武廟」最早是用來供奉誰的,最初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呢?
    隨後,又將唐太宗時期設立的太公廟推廣至全國,要求各州至少修建一座太公廟,以此供奉呂尚,這是唐朝歷史上第一次「武廟熱」。,並且將太公廟更名為武成王廟,這才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廟和武廟。現在我們知道了,最早的武廟是用來供奉姜太公呂尚,那麼,作為最早武成王從祀的「武廟十哲」又是哪些人?
  • 武廟十哲都有誰?一眼望去全是名將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特地建了一座廟,叫做武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姜尚為主祭,西漢三傑之一、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這十人被後世稱為「武廟十哲」。武廟十哲分別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司馬司馬穰苴、「兵家至聖」孫武、戰國時期楚國宰相吳起、燕國名將樂毅、歷史上著名的殺神白起、西漢三傑之一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開國名將李靖以及唐朝名將李勣,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說說這武廟十哲。
  • 唐玄宗讓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與韓信孫武並列,是否合理
    唐開元十九年,唐玄宗設立武廟,以姜太公為主神,同時讓十個歷代名將作為陪祀,這十個人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孫武、吳起、樂毅、田穰苴。「武廟十哲」中,大致由兩種人組成,一種人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如韓信、李靖、白起等,都曾為國家開疆闢土,屢克強敵,立下豐功偉績。
  •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武廟十哲和文廟十哲分別是誰,武廟和文廟中還供奉哪些人? 至宋代逐漸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廟。同"文廟"相對。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民國時合祀關羽﹑嶽飛的關嶽廟也叫"武廟",但不同"文廟"相對。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宋朝武廟宋朝武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確定下來。宋朝武廟中,張良被尊為亞聖與姜尚一起位列武廟十哲之上。
  • 諸葛亮戰績平平,憑什麼能入選武廟十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後世把他描述為智慧的化身,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尊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為武成王,建立武廟,祭祀禮節同孔子,又立十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為「十哲」一同供奉。武廟「武廟十哲」包括: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 唐朝武廟十哲:戰國三人入選,三國僅諸葛亮入內
    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一。田穰苴(生卒不詳),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
  •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入武廟十哲?和其他九位相比,他有資格嗎?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武廟的主神是太公呂尚,以張良為副祀。張良等歷代名將十人分列左右。
  • 司馬穰苴:他憑什麼名列武廟十哲?(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戰場,奮勇爭先地為他戰鬥。1 他的資格很老,被稱為繼姜太公之後承上啟下的軍事家。他的地位很高,名列武廟十哲,在武廟中是有凳子坐的。他的待遇很好,在《史記》中單獨列傳,要知道孫武、孫臏、吳起是三人合傳,白起王翦也是兩人合傳。他就是春秋末期齊國名將司馬穰苴。2先來辨音。司馬穰苴這個名字很麻煩。
  • 古往歷朝歷代名將武廟榜,一聖、一亞、十哲、六十一將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古往歷代名將,武廟一聖、一亞聖、十哲、六十二將。中華浩瀚歷史中,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將領,戎馬一生,後世留名,受人敬仰。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特意修建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良將十人從之。稱(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在之後歷代多次調整增加。
  •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一、唐朝武廟最早起源於個人對太公的崇拜,起初建立太公廟,設立「十哲」,漢代將領張良為陪祀,安史之亂爆發後,武廟祭祀作為最高層次軍功祭祀開始走進歷史舞臺。姜尚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他在武王伐紂時出謀劃策,幫助武王滅絕商湯以及建立西周王朝,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