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創業者楊金祥的徽菜生意遇到了大麻煩。
他的餐廳「徽鄉餚」顧名思義主打徽菜,面積超1000平米,菜單上有超過200項產品,最多時每個月虧損超過8萬元。
這一年,楊金祥對餐廳做出了一系列改變,其中最直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是:他改變了餐廳的名字。
「徽鄉餚」現在名叫「楊記興臭鱖魚」,在北京開了10家分店。
2
如果要在「徽鄉餚」和「楊記興臭鱖魚」之間選擇一家餐廳消費,你會選哪家?
有人會選擇「徽鄉餚」,但那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徽鄉餚」,而是因為他們不接受「臭鱖魚」。
店名就是一家餐廳的「標題」。「徽鄉餚」是一個傳統媒體風格的標題:文詞雋永,意蘊豐富,不明覺厲——如果你想知道店裡賣的是什麼貨,只有自己去店裡消費過才能知道。
「楊記興臭鱖魚」則是標準的「標題黨」,不管喜不喜歡「臭鱖魚」,至少,在你進入這家餐廳前,你對消費體驗有了一個基本的預期——這有助於消費者做出決定。
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有沒有向消費者提供有意義的信息。
在上一篇探討新媒體標題風格變遷的文章裡,我把新媒體標題越變越長的現象總結為「信息前置」。在「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與其把信息都摺疊進內文裡被動等待用戶打開,不如直接把信息展示在入口上讓人一看便知。像《融資600萬,他建財經版在行3000導師在線,12萬用戶付費尋高見》這樣的標題,也許很多人不會點進去看,因為標題已經把故事都講完了。但無論如何還是讓大多數人接觸到了最關鍵的信息。
傳統上,文章的信息被摺疊在文章裡,要去閱讀才知道;餐廳的信息也被摺疊在餐廳裡,要去吃飯才知道。但是,信息在爆炸,消費在升級,等一個人從大眾點評長長的餐廳列表裡選中一家名叫「徽鄉餚」的餐廳,在200多道菜裡找到他們愛吃的那道「臭鱖魚」——這個過程太漫長了。
從「徽鄉餚」到「臭鱖魚」,這是發生在餐廳招牌上的「信息前置」。
3
在招牌上玩「標題黨」,「楊記興臭鱖魚」不是首創,也不是孤例。
2013年,數度改名的「西貝」最終定名「西貝莜麵村」;2014年,「西少爺肉夾饃」第一家門店開張;2015年,老牌豫菜品牌「阿五美食」更名「阿五黃河大鯉魚」;2016年,「淘汰郎小火鍋」獲得真格基金和創新工場1100萬Pre-A輪融資。
名字其實決定不了一個項目的成敗,「信息前置」之所以成為潮流,背後還有更深刻的商業邏輯。
在這股商業潮流裡,最不能避談的一個案例是2013年開張的「雕爺牛腩」。在開辦「雕爺牛腩」之前,雕爺把名為「阿芙精油」的淘寶店做到了淘寶護膚化妝品類的冠軍。護膚化妝大概是淘寶上競爭最激烈、信息最爆炸的一個領域。「阿芙精油」的做法是收窄受眾,圍繞「精油」這個關鍵信息打造整套供應鏈條和營銷策略,幾乎壟斷了「精油」這個關鍵詞。隨後,雕爺開起「牛腩」店,場景從線上轉移到線下,很多方面都復用了這一套思維。再到後來的薛蟠烤串、皮娜·鮑什下午茶、切客鬧小丑煎餅,套路如出一轍。
「楊記興臭鱖魚」的改革,同樣不止於名字。目前這家餐廳的常規菜單裡,幾經削減,只剩下38道菜,第一頁上印著三道招牌菜,分別是:紅燒臭鱖魚、麻辣臭鱖魚和臭鱖魚王。
不要問阿芙是賣什麼的,不要問楊記興是做什麼菜的,阿芙就是精油,楊記興就是臭鱖魚。
如果說招牌和菜單是一家餐廳提供給用戶的「信息界面」,那麼「楊記興臭鱖魚」的商業革新,首先就體現在這種「信息界面」上。
信息先於商品體驗,信息先於消費決定,信息先於交易——「信息前置」。
4
傳統的線下商業環境,信息的稀缺遠比信息的爆炸更加常見。
但是,當網際網路讓信息越來越密集,信息流通越來越迅速的時候,在線下,也越來越難找到逃避競爭的角落。
網際網路成為了消費信息的超級過濾器,信息的競爭,開始成為商業的第一戰場。
當雕爺們誇誇其談著,把「網際網路思維」移植到物理世界中時,許多實業家一邊焦慮一邊不滿。他們說:網際網路人不懂商品,不懂服務,不懂供應鏈,不懂利潤率。但是他們忽視了:網際網路歸根結底是信息產業,網際網路人深刻理解信息的生產、信息的流通、信息的價值——他們把實業家們帶入了完全陌生的戰場。
在Amazon的實體書店「Amazon Books」裡,每一本書都標有Amazon用戶對產品的評價和打分。甚至,在你聚焦在某一本書上的時候,書店還會基於你的「興趣」,給你相關的讀物。
這像極了我們在網際網路上選擇和購買的經驗。我們喜歡這種經驗,並不是因為我們喜歡盯著手機或者電腦,而是因為在網際網路上,我們能方便、高效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傳統書店理解貨架、理解庫存、理解物流、理解利潤率,而Amazon理解信息。
正因為如此,書店改來改去,越改越像咖啡館,Amazon Books卻能找回書店的本源——那是人類獲取信息的場合。
5
最近有人說,「網際網路對媒體所做的,也會在其他行業發生。」這句話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說:
「一切產業都在成為信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