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素有美食之國的美譽!
而【包子】絕對是中國傳統美食裡的一絕,因為其方便、快捷、美味、充飢已經成為了早餐中的「頭牌」。
包子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是當之無愧的點心之王。
以前在湧興鎮上讀書的時候,每天早上的早餐就是包子了。呵呵,現在想起依然回味無窮…
但你知道一個小小的包子成長曆程是什麼樣的嗎?背後要經過多少標準工序嗎?
它竟然是諸葛亮發明的,你信嗎?
如果你對歷史文明沒有研究,如果你不是《三國》的資深讀者,你肯定會和我一樣差異:包子,是諸葛亮發明的???
宋高承《事物紀原》講到包子是諸葛亮發明的。
大意說諸葛亮南徵,降服孟獲之後歸來將渡瀘水,忽然風浪大起,人不能過,乃問當地土人言是猖神作亂,當以人頭投水祭祀。
亮不忍殺人,和就面為劑,面中其實是牛羊肉,塑為人頭形狀,名曰:饅頭投水中,風浪乃止。
書不在身邊講的是大意了,貌似和演義裡面寫的差不多。
明郎英《七修類稿》言:饅頭本名蠻頭,音訛轉為饅頭。
這些都是去看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時候筆記上記的!
呵呵,話說現在中國飲食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饅頭指的就是包子,直到近代包子和饅頭才正式分家。
直到今天許多地方依然把包子叫做「肉饅頭」。
包子看似小小一隻,但其背後製作工序標準需要大量時間提前準備。麥中味對包子的製作有著嚴格的製作標準,從指定品牌的麵粉到餡型調料配伍、打餡手法、包子外觀、包子重量、上屜時間等都有嚴格要求,這樣的包子薄皮大餡,外形美觀,食之鬆軟有勁,汁多爽口。
來湧興鎮包子鋪當然要嘗一嘗特色包子,哎喲,不錯喲,竟然有N種口味的,滿足各類人的需求。那就給大家介紹幾種我試過後覺得不錯的包子,當然也是老闆推薦的特色啦~
採用湧興鎮本地農家土豬肉,肉質指標均優飼料豬,富含的胺基酸含量與肉質感也明顯高於飼料豬,食用後對人體有較高的營養和保健作用。剛看到的時候,覺得好大個阿,比我拳頭還大,帶著剛出籠的熱氣,簡直誘人!輕輕咬上那麼一口,一股鮮美的肉汁便溢入口中,餡兒和皮完美的融合在嘴裡,好燙!多吃不膩,讓人流連忘返,不愧是實力擔當!
提起大肉包,最先想到的幾乎都是湧興鎮農貿市場那家大肉包。好吃,因為買的人多!
順著風飄過來香味,逗得每個正在排隊的喉結抽動,眼饞著已經買到手即刻開吃的人兒,禁不住想像咬一口湯汁流動燙嘴的畫面,感受到身後的騷動,忙不迭收回豔羨的目光趕忙朝前貼幾步,生怕被別人鑽了空子似的。
小心翼翼地捧著剛出爐的大肉包,僅是感受到手上沉甸甸的分量和比別家近乎大一圈的個頭就足以震撼。它符合所有包子應該具有的優點:皮薄、餡厚、個大、色白。
據說是全湧興最大的肉包,包子個頭也比外面賣的一般的包子要大一些,(2元錢一個)坐穩湧興包子界無法撼動的霸主地位,皮薄餡兒多,肉用得非常紮實,滿滿的肉餡看起來像個大肉丸子,聞著香吃起來更香。
比起純肉大包子,我更喜歡粉絲肉的,個兒大,餡多,味兒濃,(一元錢一個)內餡略帶鮮,甜配上彈潤入味的細粉,一口下去,油脂在包子裡肆意流淌,就連身邊嚷嚷著要減肥的妹紙,居然忍不住都吃了兩個。
豆腐包,豆腐軟嫩綿密帶著溫厚的豆香和微微的辣意,再加上浸潤了紅油的包子皮,真是越嚼越香。
優質紅小豆,麥中味制定品牌麵粉,搭配秘制輔料而成。咬一口就可以發現裡面的豆沙色澤鮮豔,像玫瑰般鮮亮誘人,細細品嘗,有一種流沙般精緻細膩的口感,出籠的標準遵循三大原則,不露餡,不變形,有彈力。果然是顏值擔當,有實力就是這麼自信~
蔥油花卷,一上桌就感覺到蔥香撲鼻,可以看到花卷紋路清晰挺拔,蔥瓣翠綠均勻灑在花卷表面,而且還做到再次加熱蔥瓣不變色,入嘴口感筋道,不鹹不淡。
燒麥,麥中味的燒麥吸收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制餡特點製成燒麥,原料用糯米製成糯米餡,以骨湯、香油、大蔥、八角等為輔料,麵團製成25克重的劑子,用走鍾制花邊皮子包上餡料入小籠,用旺火蒸10分鐘即成。入口有青香味,糯米磁性十足,鮮香不膩。
長按二維碼,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