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三部曲

2021-02-13 哲學園

歐洲中世紀三部曲之《維京傳奇》

 

在距今天蘇格蘭西海岸不遠處的海面上,矗立著一座名叫艾奧納的小島。那是從北海中升起的一個岬角,島上綠草如茵,沙灘如銀。如今的這裡是個靜心冥想的好地方,雖然有著充滿魔幻色彩的廢墟,卻很少受到遊客或者淘氣孩童的侵擾。即便是那些知道這座小島的人也很容易忘記,1200年前,這個田園般的海岸邊發生過難以想像的暴行。

艾奧納修道院是蘇格蘭基督教的核心象徵,也是西歐最古老、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6 世紀,愛爾蘭修士建立了這所修道院,從此這裡便成了基督教在蘇格蘭傳播教義的中心。

最初幾個世紀,修士來到大西洋上這邊的「荒原」隱居,在這裡用石頭搭建起一座座簡陋的小屋。他們在這些石屋中專心禱告,立誓要節儉、順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小小的聚居地逐漸變成了重要的朝聖之地,成了中世紀時重要的學習中心。這裡成了培訓修士的學校,並且設有專門用來抄錄典籍的繕寫室。就在這些繕寫室中,誕生了許多傳遍歐洲的經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凱爾經》。這部書由四部《聖經》福音書組成,被同時代的愛爾蘭人譽為「西半球第一珍寶」。

除了宗教典藏外,艾奧納小島上還有著無數王室墓地。蘇格蘭早期的國王大多葬在修道院的地下墓室中,包括因莎士比亞的作品而為人們所熟知的麥克白和被其殘害的鄧肯國王。

幾個世紀以來,在海島居民虔誠信仰的庇佑下,再加上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小島一直都是和平的樂土。然而794 年,這種祥和寧靜的氛圍被逐漸蔓延的恐慌所打破。修士聽聞一群來自北方的陌生異教徒襲擊了東海岸的姐妹修道院。次年年初,當修士正在為一個神聖的節日歡慶時,一艘艘船頭刻著類似龍蛇圖案的船隻偷偷駛進了主修道院南面的海岸。

侵略者跳上岸邊的白沙灘,向著各處建築進發,殺掉沿途遇到的所有修士。他們砸開大門,殺掉任何試圖抵抗之人,鮮血染紅了教堂的石板。所有珍貴的物品被洗劫一空,甚至連那些已經死去和垂死之人身上的僧袍也被扒去。為了紀念當時遇害的修士,那片白色的海岸後來被稱為「殉道灣」。

倖免於難的修士四處逃散,侵略者則趁機放火燒毀了艾奧納大教堂,然後帶著他們掠奪而來的豐富「戰利品」衝向海岸。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工夫,他們便消失了。只留下血淋淋的屍體、燒毀的建築和支離破碎的社區。

島上原本分布著12 個由巨石雕成的十字架,最後只有一個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聖經》人物亞伯拉罕的雕像與瘡痍滿目的教堂遙遙相望。他高舉利劍,似乎在警示著剛剛發生的慘案。

然而,襲擊不列顛群島僅僅是個開始,一把巨錘正在重重地砸向毫無防備的歐洲大陸。艾奧納島上那種屍橫遍野、斷壁殘垣的景象,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幾乎隨處可見。

突如其來的暴行令許多歐洲人感到茫然失措、焦慮不安。從阿爾昆(Alcuin)的記載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的惶恐與絕望。阿爾昆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一名修士,定居在法蘭克王國的都城亞琛,當時法蘭克王國由查理曼大帝統治。

「……前所未有的恐怖籠罩著不列顛的天空,生活在異教徒魔掌之下的我們痛不欲生。」

歷時300 年的「維京時代」,給西方基督教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時至今日,每當提起「維京人」,許多歐洲人的腦海中仍會浮現這樣一幅景象:一群金髮碧眼的野蠻人爭先跳下龍船,在修道院燒殺搶掠。這種創傷已烙印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直至今日,那群來自北方的戰士身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就連「維京人」這個詞語本身的起源也是未知。9 世紀的各種記載將他們稱為「北方人」「丹麥人」「挪威人」或者「異教徒」;常被他們侵略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稱之為「wicing」,也就是「海盜」的意思,不過這個詞語直到19 世紀才首次出現。對此,維京人自己的解釋可能更好。「vic」在古挪威語中是河灣或者海灣的意思;位於奧斯陸峽灣附近的維克區盛產製造刀劍需要的鐵礦石。「維京人」這個詞語最初只是用來指代來自維克區的人,後來逐漸被用來指代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掠奪者。

到底為什麼維京人會在8世紀時突然從他們的土地上崛起?人們對此有著無數的猜想。從人口過剩到政治壓力,從氣候變化到科技創新,各種理論學說不一而足。然而,北歐人離開故土的南下潮流,有著周期性的規律。據現有資料記載,實際上在2 世紀左右,斯堪地那維亞人就開始了他們的首次遷徙,這一時間要比「維京時代」的開始早了近500年。當時西羅馬帝國已經搖搖欲墜,來自今天瑞典南部的哥特人將其徵服,並最終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南部定居下來。

但是不同於8世紀的掠奪者,哥特人不願承認他們是「斯堪地那維亞人」或者「維京人」。儘管所有的維京人都使用同一種語言,但是他們中間也有著不同的種族。多數生活在維京時代的斯堪地那維亞人,終其一生也未曾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人們懷疑,那些掠奪者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個人數較少的種族,各種各樣的原因逼迫著他們開始了自己的冒險。事實上,任何一種孤立的觀點都無法為此提供完整的解釋。此外,維京人的故事大多都是由外人講述的——有的出自受害民族的文字記載,有的來自歐洲南部和東部文明古國的歷史記錄,還有的則是來自考古學家頗具煽動性的隻言片語。這一切都使得事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維京人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部分要歸咎於他們的藝術家中只有木匠。每年夏天,他們都在林中伐木,然後用這些木材構建起自己的文明。如宏偉的大廳、堅固的戰船及木質的教堂等。然而,這一切中,只有教堂勉強完整地保存下來,象徵著維京世界的落日餘暉。

維京人留下的文字記錄很少。相對於創作史詩或者記錄歷史而言,他們的如尼字母似乎更適合用來刻畫咒語或者碑文。當冰島的吟遊詩人斯諾裡•斯蒂德呂松完成《挪威列王傳》時,距離維京時代的終結已有400 多年。

但是那些故事反映了一種古老的口述傳統,而且即便聽不清具體的言語,我也能從故事中感受到那些傳說所體現的精神。正是這些傳說陪伴著維京詩人度過了北歐的漫漫長夜。如同《伊利亞特》展示了古希臘人的風貌,這些故事也體現著維京人的精神:一位真正的勇士在外徵戰,求取財富,然後建起宏偉的廳堂,並慷慨地賞賜那些忠誠的追隨者。榮耀與王權,只有在戰場上才能贏得。

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年輕的維京人紛紛駛向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和東部的沃土,希冀能夠青史留名。很快,歐洲教堂內便傳出了陣陣充滿焦慮的禱告聲,這印證了維京人的成功。法國北海岸的聖瓦斯特修道院日常頌歌中有這樣一句話:「救救我們吧,上帝,野蠻的北方人正在踐踏我們的家園。」這種憂愁很快便感染了許多人,從東方的君士坦丁堡到西方的美洲。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中世紀晚期,饑荒,瘟疫和戰爭無處不在,歐洲絕大多數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347年到1350年,黑死病殺死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歐洲中世紀的飲食
    中世紀的歐洲人其實營養是相當不好的,19世紀的德國人平均身高也不過一米六幾,從那些城堡和騎士盔甲就可以看出來了。現在真正的古代城堡很多地方都很狹窄,矮小。那些騎士盔甲極其窄小,連我都穿不上,騎士如此,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 歐洲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眾所周知,歐洲歷史大致分為這幾個部分:1.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古代歷史2.羅馬帝國滅亡後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3.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為代表的近代歷史3.以一戰二戰為分割線的現代歷史其中,以中世紀的歷史的看法是歷來評價最低的,一般史書都會講歐洲在經過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之後經過宗教改革擺脫教會的束縛
  • 中世紀只有「黑暗」嗎?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人們普遍認為,歐洲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提到中世紀,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的布魯諾,荒唐的贖罪劵,罪惡的「初夜權」,有導致一個城市1/3人口死亡的可怕的黑死病。所以,被蠻族入侵後,歐洲就如同那個吃了毒蘋果的公主一樣進入了漫長的沉睡期,直到15世紀才再度甦醒。然而,近幾十年來,學者們在大量的數據和紮實的研究基礎上,發現所謂的中世紀「黑暗時代」並沒有那麼「黑暗」,或者說,這是一個黑暗與光明並存的時期。而且這個「黑暗時代」恰恰是今天西方制度的形成期。
  • 歐洲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音樂指歐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樂,有歌曲、器樂作品和禮儀音樂等種類。中世紀音樂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時代,包括用於教堂的神聖音樂以及世俗音樂、非宗教音樂。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難怪有學者評價道歐洲就是一個天然的火藥桶,一點就燃。從英法百年戰爭到拿破崙霸業,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所有戰爭的策源地。那麼歐洲中世紀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和今天有什麼不同?首先中古時期的歐洲和人們今天印象中的歐洲是不一樣的,今天的歐洲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所以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秩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能理解的世界面貌。
  • 歐洲中世紀香水,高跟鞋的發明真相
    一直都很喜歡看有關於歐洲中世紀的電影和電視劇,很關注他們的歷史發展,但是就總覺得他們的身上總是髒兮兮的的樣子。而事實上,歐洲的中世紀確實很髒,很亂,像是垃圾場一樣。大家都知道香水和高跟鞋都是在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就開始被人們廣泛使用了。
  • 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論點摘編】城市發展和社會的城市化是歐洲文明突出的特徵和優勢,城市文明是歐洲文明所凝結的最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從11世紀到16世紀,歐洲進入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城市共同體自治時代。在這幾個世紀裡,歐洲文明逐漸成熟,文明的諸多特徵也基本形成,因此中世紀城市必然與歐洲文明的成型有著深刻的、有機的密切聯繫。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等,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
  • 中世紀歐洲的奇葩怪事(上)
    醫療衛生狀況:中世紀歐洲城市似乎並沒有排水系統,也沒有糞便回收的做法。當時不少城市裡的人,直接把糞便往窗外的大街上潑灑。沒有人回收糞便,這同樣也說明了當時歐洲人似乎不使用糞肥。中世紀歐洲的醫學大體是以體液平衡學說為主。當時把所有的疾病都歸結於體液不平衡。所以才有那些很奇怪的治療方法。飲食:中世紀歐洲飲食有多悲催這裡就不多說了,反正絕對不合乎現代中國人的口味。烹飪上歐洲也有類似體液平衡的觀點。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像掐斷了能量源一樣進入了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如當時的《禮儀書》居然規定:「痰不要吐到桌子上,也不要飛過桌子」。某宮廷規矩有這一條:「每一個人,無論是誰,白天黑夜,餐前餐後或就餐期間,都不能在走廊裡、居室內、樓梯上、石階上隨地大小便」。
  • 捷克布拉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活化石」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座非常受全世界遊客喜歡的城市,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歐洲文明的城市之一。在布拉格,你很難看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整座城市都遍布著紅色屋頂的歐式傳統建築,其間點綴著教堂的綠色尖頂,讓人感覺就像是來到了歐洲的童話中。
  • 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代
    中世紀的歐洲,城鎮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區只能看見森林和田野。有人煙的地方,除了一些莊園農奴居住茅草房外,就是那些坐落在險要地帶的城堡。這些城堡實際上就是當地的政權中心,領主和騎士就是這些城堡的主人。中世紀的歐洲,沒有強大的國家政權,封建領主各自割據一方,為了保護領土和擴張勢力,經常混戰。領主多是騎士出身,未接受教育。再加上當時教會踐踏、摧殘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遺產,只知宣揚神學,束縛人們的思想,以致整個社會長期陷入愚昧和迷信的狀態,部分史家稱之為「黑暗時代」。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被認為是中世紀的開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到來,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結束。歐洲人如此劃分,將上千年的歷史統稱於此。寫下《光榮與夢想》的威廉·曼徹斯特曾如此評價中世紀:「這是統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漸分裂為不同文明體的時代,這是一個現代歐洲就此誕生的時代。」
  • 【專欄】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戰馬
    編者按:對於歐洲中世紀,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美麗的公主還是雄偉的城堡?
  • 歐洲中世紀十大著名城堡風景圖
    中世紀的歐洲,由於採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
  • 漫步塔林老城 飽覽歐洲中世紀建築
    愛沙尼亞,被稱為歐洲的後花園, 首都塔林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塔林的起源可追溯至13世紀,被稱為「歐洲保存最為完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塔林完全保留了中世紀和漢薩式起源的城市結構,你可以飽覽中世紀哥德式塔尖建築和蜿蜒的鵝卵石街道。
  • 布拉格酷刑博物館,體驗歐洲中世紀的愚昧與恐怖
    中世紀刑具布拉格酷刑博物館展出了來自中世紀和歐洲近代早期的近一百件刑具原物或模型。地上的展廳與一般的博物館無異,都是形形色色的刑具,刑具上配有中世紀風格的卡通漫畫,說明了它們的用法,並用八種不同的語言進行詳細的解釋。而真正驚悚的是地牢部分,用蠟像復原了中世紀行刑的現場,如燒死女巫、斬首罪犯、鋼針盔甲等。
  • 今日歐洲從何而來
    而到了11世紀,在從大西洋延伸到烏拉爾山的廣闊區域內,地中海的霸權早已失落,蠻族歐洲不再「野蠻」,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合成了一個歐洲。《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講述的是一個從羅馬到歐洲,移民改變世界的故事。1000年的遷徙終結了羅馬帝國主導的秩序,羅馬人眼中的蠻族重繪了亞歐大陸西部的人文地理和政治版圖,在帝國與蠻族的角力中,現代歐洲的雛形逐漸浮現。書中講述的不是只能在博物館裡陳列的故事,而是現代世界的起源。 這本書是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世紀史教授彼得·希瑟的「羅馬史詩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 歐洲中世紀為什麼要把女巫燒死?
    和我們普遍的認知相反的是,中世紀的女性地位其實沒那麼低。除了電影、電視裡展現的那些貴族女性之外;對平民來說,她們也有一些城市裡的小權利。甚至在一些地方,還允許女性以夫妻生活不和諧為由主張離婚。雖然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同源異神教相信精神力量和超自然力量,但卻將這些力量嚴格限定在其教義規定的框架之內,超出這些框架即被視為異端,而被稱為女巫的人恰恰是很大程度上宣稱並「利用」基督教教義之外的精神力量和超自然力量,所以被當時歐洲的教會定罪並被燒死也是很自然的事了。中世紀究竟處死了多少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