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茶湯為茶湯中的佳品?讓小壺仙帶你一起鑑定茶湯吧

2020-12-18 茶藝小壺仙

學習茶湯,首先要知道什麼為茶湯佳品,什麼是問題茶湯?

首先我們一起看看如何鑑定茶湯:

1、明亮度:原則上湯色必須清亮,而有些新制茶品因為揉茶過度、水分含量較高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湯色較濁,此現象經過一年左右就能轉為清亮。然,因為高溫製程,反而有些茶品新茶時湯色清亮,一二年後反而變濁;此為標準劣變,往後滋味隨即喪失。

2、顏色:新制茶湯色以黃綠色為主,青綠色多表明有高溫製程。若新茶湯色即為黃紅色,可能有發酵度偏高之跡象。黃綠色、清亮透徹有油光,是為佳品。

判斷茶湯好壞的標準是什麼呢?

主要是通過色度、光澤度以及潤度進行綜合判斷。一般來說,色澤清晰、光澤度明顯、潤度飽滿的是茶湯較為優質的表現。

優質茶湯的表現形式

色澤清晰、透亮、油潤感是優質茶湯的表現,可能說到色度、光澤度以及潤度,很多人會感覺到陌生。我們以日常過程中常見的優質茶湯舉例說明:

茶湯色澤明顯;一款好的茶葉,湯色的色澤是有明確指向性的,比如黃的色澤很突出、紅的色澤很突出,能夠讓人快速理解這是什麼茶類。

茶湯清晰透亮;除了色澤清晰之外,好的茶湯還需要透亮。透亮是指茶湯對於透射的光線遮擋較少,內容物清晰可見。如果是較為渾濁或較多沉澱物的茶湯,通常不具備透亮的特性。

茶湯油潤飽滿;在滿足色澤明顯和茶湯透亮的基礎上,油潤感也是優質茶湯的表現形式。把透亮傾斜到一定角度的時候,茶湯最上面有著明顯油質感的一層,就是我們常說的油性物質。

優質茶湯通常需要具備色澤明顯、清晰透亮、油潤飽滿的特性。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細分不具備實用性,很難應用到具體的生活中。然而,專業的角度與方式是源於生活的,是對日常事務的高度總結。如果你在喝茶的時候也經常觀察茶湯,相信能夠慢慢找到色度、光澤度、潤度的存在的。

但在喝普洱時不同時期會看到茶湯渾濁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氣候

雨量過大,易導致鮮葉水分含量過高。後續所出現的消水不足、渥紅、揉捻不當、毛茶乾燥不足等都將導致茶湯渾濁,這個問題一般在新茶時期就可以看到

二、製程

製程中的問題會是最多,也最不容易發現,可能幾年後才會出現渾濁問題;主要有幾種可能:

A、萎凋失敗,消水不足

B、蒸壓時間過長

C、緊壓過度

D、成品乾燥不足

E、揉捻過度

比如:1996年以後的下關茶品,多數成品高溫乾燥,經過三年左右湯色會從清亮轉混濁,色澤快速轉黃紅,但口感轉酸薄,再經過一段時間後,湯色也會轉清亮,只是口感淡薄無質感

三、倉儲

A、溼度較大會引起茶品混濁

B、茶品在環境劇烈轉變時,也是會稍微混濁

(1)從溼到幹

(2)從過幹到正常環境

(3)從密閉到正常環境

(4)從正常環境到過度通風

倉儲的影響在口感上是可以消除的,但這種消除也是要以茶的損耗作為代價。

四、陳化轉變

撇開製程與倉儲,茶品中分惰性與活性物質,而其轉變期(受環境影響)是不可能相同周期,在其二類物質周期性反應時,如果產生互相干擾,就會出現滋味不清爽、口感渾沌,而湯色在此時期也會出現混濁!直至二者均達到穩定期時(主要是活性物質),湯色就不容易再產生混濁現象。而此穩定期的產生與倉儲有關!

五、泡茶手法

高衝強力混拌會引起茶湯渾濁。

想要了解更多茶文化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茶藝小壺仙】每天介紹最專業的茶葉知識,分享傳統的飲茶文化!

相關焦點

  • 茶湯裡有一個絕活,就是扣碗茶湯
    他們家的茶湯對選材來說是十分講究的,第一是原材料,一定是原產地內蒙這樣的糜子面是最好的,這個糜子面一定要新鮮一定要純正,不能在糜子面裡添加任何的雜質,這才作為一個好的茶湯的標準。茶湯中衝制技藝很重要,第一步先要進行打底,打底的時候用50度的溫開水和上兩勺的糜子面。
  • 茶湯是茶還是湯?中國的三大茶湯,各有特色你吃過幾種
    我們中國的喝茶歷史是非常悠久的,而且茶文化也是非常豐富,茶在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茶不光是作為一種飲品,同樣的在烹飪中也是會經常用到的。在中國很多地方的小吃裡,都有茶的影子。比如很多地方都有的茶湯,聽起來是茶也是湯,但是,其實各地的茶湯大都不是茶,也不是湯,也不是用來潤口解渴用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中國的三大茶湯,看看你到底喝過幾個?第一個我們要介紹的茶湯是北京茶湯。北京茶湯是老北京非常平民化的小吃,據說是從蒙古的油茶演變過來的。北京茶湯和油茶一樣,雖然名字裡有茶字,但是裡面是沒有茶葉成分的。
  • 美食秘籍:茶湯茶湯李
    清鹹豐年間,茶湯李創始人李同林以做茶湯等小吃出名,曾為清宮慈安、慈禧製作茶湯等食品。慈禧去世後,應太監魏公公邀請在東安市場設置攤位,專營茶湯、油茶、元宵、扒糕、涼刮條面等小吃。到了民國,茶湯李一年裡的大部分時間都扛著他們衝茶湯用的大銅壺東奔西走趕廟會那時京城廟會有前門外和安定門外的兩個精忠廟,左安門內的慈仁寺、法藏寺,虎坊橋的王道廟,琉璃廠的延壽寺還有火神廟等。李同林的兒子李世忠自幼隨父趕廟會,學會了家傳的手藝。
  • 茶湯衝制亦醉人
    他家還有一絕,叫「扣碗茶湯」,就是把裝滿茶湯的碗倒扣於案上,茶湯不溢不流,以示茶湯黏稠。或許,這也與高粱米黏緊不散的特性有關。吃法同樣有講究,不用筷子不用勺,用特製小銅鏟舀著吃。比起糜子面,秫米麵的口感略微粗一些,但也因此使茶湯入口的層次感更加豐富。至於現在大家到天津能吃到的杏仁面、油茶麵等新口味,都是2000年之後才推出的。雖說新有新的好,但筆者心心念念的還是糜子面或秫米麵衝制出來的「老味道」。
  • 茶葉如何鑑定的好壞,從色澤、條形、茶湯、茶底,四個方面闡述
    是以鑑定茶葉形狀之老嫩,應就品質立場與經濟觀點來考慮程度上得適度。大體說,不問是一芽帶幾葉,只要鮮茶本身幼嫩,製成茶葉不太粗大,卷結良好成油浸色者即屬佳品。毛茶因未加工整形,茶葉之老嫩最易辨別。待加工精緻後,茶形狀便有若干變態,且如綠茶賞於精緻中多次整形的關係對於老嫩程度往往由於製造形狀之改變或變色,使鑑定者之眼光恍惚,所以鑑定精製茶之茶葉老嫩,尚須在鑑定葉底時再度辨認。
  • 老包頭的記憶,茶湯
    「味甜香醇,色澤誘人」,提起茶湯,許多「老包頭」都記憶猶新。在磨盤與米粒的親密接觸中,慢慢地將米粒碾碎,然後將粗米粒經過細籮篩選出來,才形成茶湯的主料米麵。衝茶湯制湯的人,一般是右手拿壺,左手拿碗,壺身傾斜,之後壺嘴和碗之間形成一個水橋,滾燙的熱水將米麵包圍和馴服。收手的時候,碗隨手走。眼睛和手並用。
  • 回憶民國系列北京小吃《茶湯》
    《水滸傳》中寫王婆子賣茶,有點茶、和合湯還有什麼七寶茶、八寶茶諸名色,茶和湯是常常連在一起的。聯想到北京的茶湯、油茶等,感覺這似乎是一脈相承的東西。而陸羽《茶經》所說的「雨前」、「明前」、「一旗一槍」等等,則是另一個流派。明人講茶、講水,等等,如《陶庵夢憶》所記閔老子茶,這又是一脈相承的。
  • 白茶茶湯裡小氣泡久久不散,說明茶湯有什麼特質?
    總是能從它們的茶湯裡,喝到長恨歌裡」溫泉水滑洗凝脂「般的稠滑度。澄淨清月色的茶湯裡,小氣泡一個接著一個,浸潤在湯的表層,像是茶湯麵上生出的小眼睛,兩毫米大小,靈活地盯著我們。你端起茶杯,晃,再晃,小氣泡隨著茶湯平面一起晃動著。
  • T三說茶 丨泡茶出湯時為什麼要把茶湯倒盡?
    2Q:出湯時為什麼不把茶湯倒乾淨?出湯時不倒盡,而是保留一點茶水在茶壺中留給下一泡,簡稱「留根法」。留根的好處在於:前幾泡都把茶湯滴盡,到後面幾泡幾乎就沒味了,尤其是味淡的茶。留根法可以保留一些濃茶湯在壺裡,留給下一泡,這樣可以讓連續幾泡茶濃度下降不會太快。比如綠茶,出湯時適量留一些「底料」。尤其是較為鮮嫩的綠茶,如果每泡出湯時都把茶湯倒盡,你會發現第二泡的茶香茶味比第一泡都遜色了很多,過了第三泡,幾乎就沒什麼味了。
  • 綠茶的茶湯翠綠色一定是節前茶?教你1分鐘辨識茶湯顏色
    湯色(茶水色澤)湯色指人視覺判斷的茶湯色澤,包括顏色和光澤度。六大茶類湯色各不相同,如綠茶湯色以嫩綠、綠為主;紅茶湯色以紅為主。不同等級的茶葉湯色也不同,如不同等級的龍井茶湯色可以是嫩綠、杳綠、綠、黃綠等。光澤度也有清激明亮、明亮、暗等區別審評。
  • 老北京文化:豆汁和茶湯的由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經典電視劇《四世同堂》吧!如果您看過的話,想必對齊老太爺到地攤上買兔兒爺的場景有點印象。在那一場景中有一個鏡頭,就是賣北京小吃茶湯的人在吆喝。只見那夥計拎著一把冒著熱氣的大茶湯壺,大銅壺金光亮,壺身鑄有遊龍,壺嘴是一個龍頭的造型,龍頭上面繫著兩朵絲絨花球,顯得既古典又漂亮。
  • 紅茶茶湯發酸是什麼原因?茶藝師教你正確的滇紅茶衝泡方法
    滇紅茶湯色明豔亮堂,茶性溫和,口感甜醇,深得人心,每天的消耗量不計其數。有一位茶友偶然遇見滇紅,一見鍾情,品飲過後更是傾心不已,隨即帶了一些回家自己泡,可是泡出來的茶湯發酸,不復初遇時的好滋味。醒茶:幹茶放入茶具中,將熱水沿杯壁注入茶具中,立刻出湯。茶湯可用來潤洗茶杯。注水時不能將水往茶葉中間澆,幹茶條索秀挺,會使熱水潑濺出來,一般是沿杯壁繞圈注入。
  • 好茶湯更濃?試問茶葉中的果膠到底是什麼成分……
    今天,無墨記的茶知識小講堂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茶質果膠的一些乾貨類知識——果膠是茶葉中糖類的代謝產物,食品專家研究過,它由果膠素與多縮阿拉白醛糖分離而成,在稀酸的作用下合成成水化果膠素,在原果膠素的作用下,構成水溶果膠素。它在鮮嫩的芽頭以及肥厚的葉片中存在得尤為豐富。
  • 茶湯.
    我吃過的是北京的茶湯,用熱水衝熟,色澤杏黃,味道細膩,用那古銅樣的大茶湯壺將熱水衝入碗裡,坐在有風流過的小巷子,那無疑是種享受。 那年的北京很是炎熱,我從北海公園繞出來,已經找不到堂姐的影子,深深嘆口氣,我是乘著暑假來的,堂姐那時候還在北大就讀,要我這個在本家鄉都會迷路的路痴在這個錯綜繁雜的城市裡找路,那是要我的命。
  • 品質好的白茶,它的茶湯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從一杯小小的茶湯裡可以判斷出來一泡白茶的好與壞嗎?和小白一起來聊聊吧!仔細觀察著這些細小的改變,會讓小白集中注意力讓心靜下來。好的白茶,它的茶湯是清澈、透亮的,沒有一絲雜質的。把茶湯放到燈光底下,你再看它,沒有絲毫雜質的茶湯,像清可見底的河水一樣。
  • 老字號——「茶湯李」
    一大早在阜內大街上轉悠了幾個來回,卻沒有找到「茶湯李」的招牌,百般焦急之下幸而得到路邊老人的指點:「茶湯李」的家就在後面的小胡同裡。於是,心存幾許困惑和一絲僥倖,穿過又細又直的胡同,按照老人的指點敲開了一座老式四合院臨街的鐵門,開門的正是「茶湯李」的第三代傳人李連寶先生。
  • 《漢中民俗》——茶湯會
    茶湯會又叫善事會,是由一些好做善事的人(包括一些居士老太太)自願結合的民間組織。
  • 茶湯顏色告訴你的小秘密,太全了!
    由於茶湯中的茶多酚與空氣接觸會很快氧化,以致茶湯容易變色,因而要及時欣賞湯色,主要從色度、亮度、清濁度等方面,辨別茶湯顏色深淺、正常與否、茶湯暗明、清澈或渾濁程度。茶湯有些綠有些紅,有些亮有些暗,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學會觀茶湯這三點就能分辨出茶的品質
    ,茶葉中影響茶葉顏色的物質諸如兒茶素、葉綠素、花黃素、黃青素等物質,不同的製作工藝會使茶葉內物質發生變化,形成花紅素、花褐素等物質,引起茶湯顏色的變化,中國茶品種豐富,基本上都可以概括到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六大茶類,這六大茶的顏色差別非常明顯,各具特色,總的來說氧化程度越深,茶湯顏色越深。
  • 尋味津城:麵茶·茶湯 甜鹹香的天津老味兒
    從廣興成到上崗子 磨麵兒做料兒都費工夫 天津賣麵茶的字號中,讓人立馬就想起來的就非「上崗子麵茶」莫屬了。上崗子麵茶過去在上崗子胡同,如今又在哪?儘管具體地址在河北區江都路對面的黃山裡小區內,因為店門口沒有牌匾沒有字號,都說在河北區江都路幸福花園附近,經常去的人會這麼告訴你——江都路右拐幸福道第一個路口100米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