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共讀 夜賞史記 其一 五帝本紀第一

2020-12-14 胖胖帶你看天下

大家常說,中國人喜歡向前看,我深以為然,中國有千年不斷的傳承,有古人先賢的智慧,我們何不就這歷史長河慢慢溯本求源,伴著月色,乘著小舟,淺酌淡酒,一起來探究中國二字,一起來探究華夏二字。

上古時代,無文故無章。故事大都以口述為主,然華夏傳承不能丟,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須知從何而來?

故司馬遷先生為追本溯源,就傳說與前人記錄所得,記錄下五帝本紀,然其中真偽,需個人考究深思斟酌。

黃帝,有熊國的君主,少典的孩子。本性公孫,因長於姬水

旁,故改性為姬,名軒轅,軒轅就皇浦謐考究,有山名為軒轅,黃帝生活在姬水旁,軒轅山之上,於是便各取山水為姓名。黃帝幼時便能說話,易經中曾言:陰陽不測之謂神,所以大家都認為黃帝生而神靈。

今日細細想來,此處應是口傳誇大,古時,大家相對迷信,對於黃帝這樣的人物難免會加以神華。就史記中記載,黃帝應該是少時聰慧,成年(二十)穩重。

當時,大家公認的帝是炎帝,也就是神農氏。但神農氏武力低下,被諸侯國所壓制,大家有著較高的自治權。黃帝在自己的有熊國內暗自磨鍊,有了當時所向睥睨的軍隊,能與之抗衡的只有蚩尤(強大諸侯國的領袖)。

有熊也是一諸侯國,但黃帝之父少典與神農氏往上算有親屬關係,黃帝就借炎帝之名,到處與不服管教的諸侯國進行戰爭,憑藉自己強大的軍隊,所向無敵。

諸侯國對於炎帝仍是瞧不起,只臣服與黃帝,黃帝藉機

休養生息,緩解戰爭帶來的人員傷亡,並藉助著諸侯國的資源重整軍隊。此時,黃帝手握大軍,並有諸侯國的幫助,想謀取更大的權利,於是就向炎帝發起戰爭,但炎帝作為正統統治者有著民心支持,雖然兵力羸弱,仍然支持了三次戰爭。

蚩尤野心不大,在黃炎交戰之際,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毫無作為,等到黃帝接收了炎帝的資源後,就向蚩尤發起了戰爭。一山豈容二虎,黃帝率諸侯國與蚩尤在逐鹿大戰,蚩尤大敗。史記中關於此處的記錄很有趣味,遂禽殺蚩尤,一個遂字把戰爭的輕鬆,兩軍實力差距全都寫出了了。

黃帝打敗蚩尤後,徹底統一了華夏,大家對其稱呼也從軒轅轉為黃帝,起名字的由來與其一生徵戰有關,神農氏好生息,故以火德著稱,稱炎帝。軒轅一生徵戰,平定四方,好戰但不勞民,故有土德之瑞,號黃帝。

相關焦點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史記·本紀》評點一:五帝、夏、商、周
    文/格瓦拉同志《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系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撰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起自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史料涵蓋年代計3000餘年,在正史當中成就最高。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分本紀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表十卷、書八卷,其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跡的部分稱本紀。因限於篇幅,本文只對五帝、夏、商、周本紀部分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評點如下:五帝本紀:五帝事跡,年代玄遠,信史復稀,大抵皆神話虛誕之詞,然亦可窺先民開闢之象也。
  • 《史記》的開篇為什麼是《五帝本紀》?它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五帝本紀》是史學巨著《史記》的開篇,在開篇中,司馬遷用雄健有力的筆觸寫下: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斬釘截鐵的語氣,給人的感覺好像皇帝跟司馬遷是同時代人一般,其實所謂的黃帝時代距司馬遷已經有兩千年之久。
  • 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沒有三皇?
    三皇五帝但是翻開《史記》,卻只有《五帝本紀》而沒有《三皇本紀》,這是為什麼呢?三皇去哪了?小時候讀《史記》只是粗淺的瀏覽,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現在重新翻看《史記》,看到目錄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本紀》沒有《三皇本紀》呢?
  • 《史記-五帝本紀》:人性美德始終是人類前進的燈塔
    早晨起來閱讀《史記-五帝本紀》,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陷入進去近四個小時,於是在三個月之後產生了再次於此頭條號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衝動。五帝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帶來著當時的族群走在追求的正確之路上。圖片取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黃帝主徵伐、建基礎《史記-五帝本紀》開篇中就告訴我們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身少典氏。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24》
    原標題: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24》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劉邦八子都有誰?司馬遷是如何評說各朝政治利弊的?又是如何評價漢朝制度的?我們一起來讀。
  •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
    原標題: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彗星頻繁出現,主管官員是如何看待評價的?漢武帝到緱氏城尋找仙人有什麼結果?越祠雞卜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我們一起去讀。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鍾惺曰:「《五帝本紀·贊》不作一了語,其一段傳疑不敢自信之意,往往於運筆虛活承轉處見之。字字是若存若亡光景,使人讀未終而先得之,其引證原委又似歷歷有據,正其不敢自信處。蓋多聞而後能闕疑,多見而後能闕殆也。『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作史之本;『擇其言尤雅者』是作史之法。一部《史記》,要領盡此矣。」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2020-10-2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史記》到底有多厲害?
    讀國學經典,紛紛洋洋千百萬篇,其實一言就可以概括:「經史子集」。而《史記》作為擁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的歷史典籍,被譽為「無韻之離騷」。如果要談《史記》,恐怕就算是大學教授,洋洋灑灑幾十萬言也不能盡。
  • 《《史記·五帝本紀》:「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
    因之前有讀徐霞客的遊記,故也將遊資分散而藏,錢卡證分放。永州火車站問路,話很難聽得懂。當晚只能住永州了。冷水灘是主城區,過年期間只有客必旺、麥當勞、肯德基、燒烤店在開著,這與隔壁不遠的廣西興安大相逕庭。這些都不是我喜歡的,無奈只好吃一份米粉對付過去了。
  • 《史記》中的這篇「本紀」寫得最差,很可能是後人增補進去的
    在《史記》中,位於《五帝本紀》的後面便是《夏本紀》。耐人尋味的是這篇本紀的質量奇差,而且矛盾的地方也很多。內容寫得極其簡陋,大多抄自《尚書》,有拼湊的痕跡,作者直接敘述的地方很少。裡面又收錄《禹貢》來擴充篇幅,然而《禹貢》屬於地理書,把它編入敘事性的《本紀》裡顯得不倫不類,很不協調,而且使文章變得堅澀難讀。
  • 一篇一篇讀《史記》2:《五帝本紀》顓頊和帝嚳
    顓頊(zhuān xū)顓頊是五帝之一,都帝丘,在今天河南省濮陽西南。神話中關於顓頊的傳說很多,中國神話學學者袁珂先生認為,古代神話視顓頊為宇宙的最高統治者,日月星辰的位置都是顓頊確定的。還有傳說顓頊派重、黎兩個神將本來合在一起的天、地分開。此外,還傳說顓頊是掌管疾病、溫疫的,也有傳說顓頊酷愛音樂等。
  • 李歐梵:英雄本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李歐梵先生所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中,第一講即選取《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因為「司馬遷的這篇文章,第一次用文字把一個英雄的傳統帶出來了」。李歐梵教授將這篇名文放在一個更廣、更深的文化脈絡裡,來探討中國英雄傳統的意義和影像。相較於《陳涉世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2020-11-18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史記研究集成》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
    如:《五帝本紀集成》有關標題的相關資料徵引即達27家40餘條,涉及五帝名稱、涵義、作史宗旨、體例、史源、《史記》斷限、取材原則等各種材料和不同說法(1-9頁)。《夏本紀集成》系統引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相關研究成果(3頁)。《項羽本紀集成》結合甲骨、金文文獻和考古成果,描述了殷墟的有關情況(101-102頁)。
  • 史記漢書怪現象:她沒有稱帝,但被列入「帝王本紀」,為何?
    呂后不是皇帝,最終也並沒稱帝,司馬遷又將他列入本紀。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得將《史記》和《漢書》,以及《舊唐書》對應著來作比較。 《史記》最主要分本紀、世家、列傳,本紀一共只有十二篇,包括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以時間的順序,主要記載了各時代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 《史記》是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國寶典
    這一特殊的歷史價值與地位,使《史記》成為中國人心中很重要的一部典籍。司馬遷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對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對中華民族產生了很長遠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梁啓超先生說:《史記》應進入高校課堂。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高校開設了《史記》專修課。國學大師陳垣先生也說,高等院校文史兩系不讀《史記》的學生是不合格的大學生。 《史記》如此重要,如何評價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