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老師母借2萬元開了一家麥餅店,如今坐擁19家加盟店

2020-12-20 浙南新鮮事

在甌北街道塘頭東大街的老師母麥餅(塘頭總店)裡,老闆娘呂小平每天忙碌得運營著自己的麥餅店,她一邊接電話,一邊確認訂單,制餅的手卻沒有停過。小店外還有很多各地來的食客,就為了看著麥餅從一身白皙變成金裝亮相,再吃一口香氣四溢的老師母麥餅。

「一開始只是做給家人吃,鄰居們很新奇,也來嘗嘗,便一發不可收拾」。22年時間,不起眼的小店,大家走過路過,一試成主顧,客人紛至沓來。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47歲的呂小平是碧蓮大岙人,一直生活在甌北,年輕時候做過急診掛號。「沒編制,工資不高,生活有壓力,跟丈夫商量自己開店做老闆。」1998年,她借債2萬元,在塘頭開起了麥餅店,簡單裝修、買設備、請員工,資金如流水。餅一個個賣出去,錢一份份收回來,看得呂小平心裡踏實起來了,「麥餅也是一條不錯的路」。

聊起了品牌的發展歷程,敏於行而訥於言的呂小平打開了話匣子。2003年,她為自己店裡的麥餅註冊了「老師母麥餅」的圖文商標,關於這個取名,也是有一番講究。在永嘉人的印象裡,老師母的形象就是勤勞賢惠的婦女形象。而麥餅製作者大多是女性的尊重,叫「老師母」也是對麥餅師傅的尊重。另外,圖形商標則是母親端著麥餅的肖像,使人感覺格外親切。「容易記,,又符合產品特色。所以起了這個名字。」呂小平說。

「做就做最好的。」在呂小平眼裡,製作燒餅不僅要考慮麥餅的成色,還要兼顧冷卻後的口感,更要把握麥餅的營養價值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她有著獨特的麥餅視角,不僅專注於麥餅傳統技藝的研究和傳承,而且潛心於傳統制餅工具的改革和創新。傳統的麥餅製作,都是用鍋灶來烤制,速度非常慢,且容易烤焦。後來又流行用麥餅爐、蜂窩煤爐,顧客反映吃碳烤的麥餅也容易上火。經過幾次嘗試,「老師母麥餅」引進了電餅鐺,避免使用明火。

為實現標準化的製作,有利於品牌拓展,呂小平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摸索,改進原料配方,研製出標準化的麥餅配料。短短幾年間,華麗變身為四面八方來客一飽口福的「香餑餑」。「從設備的更新換代,到工藝流程的不斷進步。每次變動,很快就成了大家爭相模仿的『大路貨』,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教會徒弟,餓不死師傅」

在呂小平身上,彰顯了文化與工藝相融相合的現代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經過20餘年的發展,「老師母麥餅」品牌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她不僅將塘頭總店的面積擴充了3倍,還在浦西開出了自營店。「老師母麥餅」還永嘉走到溫州,從溫州走向縉雲、金華、杭州等地,進而走向北京等地,目前在全國各地開設了19家加盟店。

現在在塘頭總店,二姐、侄子都在店裡忙活,還需要4、5個工人。小餅、麥餅夾、薄餅,除了傳統麥餅,「老師母」還創新推出了新品小吃,其中以小餅最受歡迎,銷量佔到6成左右。

別看現在小餅這麼暢銷,當初可是調試了整整一年時間才被市場所認可。」呂小平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縉雲燒餅的燒餅桶,而是從廚房用品中選設備,最終選擇了烤箱。接下來便是口味調整,沒有相關溫度、時間數據,就只能慢慢試,不知浪費了多少材料。

但隨著永嘉麥餅聲名鵲起,不僅錢好賺了,不少人的看法也變了,麥餅老師成了一項體面的職業,越來越多人願意學習這一技藝。2007年開始,老師母便開始舉辦麥餅培訓班,從制餡、調製面坯、成型到實際動手操作,均進行詳細地講解。呂小平直言,「有很多學員都說通過學習受益匪淺,還有的學員說要再到我這裡深造一番」。傾囊相授之後,老師母還會幫助「問診」選址問題,幫助學員將麥餅店開到了麗水、金華、縉雲等全省各地。「就在上個月,松陽的司阿姨還在詢問自己店鋪擴張的問題。」

對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問題,呂小平是這樣考慮的。永嘉麥餅目前的市場主要在永嘉,然後輻射鹿城、龍灣。「只有整個市場的蛋糕做大了,才能分到更多。」另外,她對於競爭擁有相當大的自行,「有比較,才能互相學習,更進一步。」

根植於「基因」的網絡銷售

現今時代,食物淘汰的速度就如時裝換樣,更新非常的快,但是,老師母麥餅卻一直是長留在人們的嘴邊。那不是老師母具有多麼潮流化的元素,也不是它的宣傳有多麼到位,而是老師母不斷創新、精研打造出來的。

 在積累了良好的市場口碑後,老師母應客戶要求開始接受私人訂製麥餅:30元的純五花肉餅、40幾寸的「麥式」月餅、宴會上代替蛋糕的糕點、素食主義者的齋點……來店定製麥餅的人便越來越多,更有顧客提著材料要求店裡幫忙加工。

除了定製,老師母麥餅還「搭」順風車到了全市各地的麵店,或是成了溫州會展中心動漫節山的快餐,或是各大酒店的道自助餐菜品。在各大平臺上,客戶可以更加便捷地訂購到老師母麥餅,餓了嗎、美團、淘寶等電商交易火爆的同時,微商代購也在悄然興起。另外,通過電話訂購,快遞發貨的訂單也不在少數。而且目前有不少商家向「老師母麥餅」遞出合作的橄欖枝,而呂小平本人也在考慮下一步的品牌營銷戰略。

「很多外地的加盟店,為了迎合市場,將永嘉麥餅改的面目全非,再加上品質上難以把關,我們一直在考慮與之脫鉤,重新布局。」呂小平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以區域核心店為基地,以雲上銷售擴張步步為贏,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區域只有一家核心店,支撐O2O模式,把家鄉的美味通過品牌包裝的形式發揚光大。

其實,老師母一直擁有網絡基因,早在2008年就開啟了淘寶生涯,沒有專門的人才經營,當時只作為麥餅展示的窗口。隨著侄子小金的加盟,老師母的淘寶店和拼多多店正在構架當中,本月底將恢復運營。

來源/中國永嘉

相關焦點

  • 永嘉麥餅火了!
    在縣城碼道西街16號不足20平米的孝老頭麥餅店裡,戴秀娟忙碌得運營著自己的麥餅餅店,她一邊接電話,一邊確認訂單,包餅的手卻沒有停過。小店外還有很多溫州各地來的「粉絲」,就為了打卡縣委書記王彩蓮在2020楠溪「行」雲平臺直播上推介過的「楠溪麥餅王」,看一看麥餅從一身白皙變成金裝亮相,嘗一嘗鬆軟薄脆、焦香四溢的永嘉麥餅。
  • 浙江「麥餅王子」年銷麥餅8萬個:年輕人俯下身子也可創業
    永嘉宣傳部供圖中新網溫州6月2日電(見習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 潘益風 吳南傑)幹練的短髮,清秀的臉龐,戴著圓框文藝眼鏡,圍裙上還別著一枚黃色的笑臉章——生於1993年的葉智敏正在浙江省溫州市謝池巷的自家麥餅店裡忙著做麥餅,桌邊擺放的小音箱還放著動聽的音樂,聽音樂、做麥餅,葉智敏笑言,「我挺喜歡現在的生活,自由自在,沒有什麼負擔!」
  • 永嘉麥餅故事|音樂教師變身「麥餅王子」
    而在溫州地區,永嘉麥餅更是有著千年歷史,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產品。2020年3月,縣委書記王彩蓮在雲上世界永嘉人大會上親自為永嘉麥餅打CALL,引起市民爭先訂購。縣政府研究成立永嘉麥餅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麥餅辦辦公室,駐地永嘉縣農業農村局。
  • 永嘉麥餅「火」了!公路上的永嘉麥餅不僅是網紅美食,也是……
    網上訂單多,前來品嘗的遊客也多,由於忙不過來,永嘉有的麥餅店甚至出臺了每天「限購」措施:溫州人限購3個,永嘉當地人限購2個。 △烘九線(原41省道) 3月31日,記者在當地居民的推薦下,來到一家歷史較為悠久的「王徐記」麥餅店。
  • 家鄉的味道-永嘉麥餅
    要說最近永嘉最火的美食,莫過於有著千年歷史的麥餅了。家喻戶曉的永嘉麥餅,自2020楠溪行雲平臺直播王彩蓮書記親自打CALL後,瞬間爆紅。2020年4月14日早上,永嘉縣農業農村局劉建副局長(縣麥餅辦副主任)接受記者採訪時道:「永嘉麥餅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地方特色美食,承載著永嘉人一份濃濃的鄉愁和記憶。」(詳見採訪視頻)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兩家麥餅店,還有溫暖的故事。
  • 她在新疆開了一家最具文藝範的永嘉麥餅店
    李秀春金溪鎮荊源村人2019年在新疆庫爾勒市創辦"浙裡食光」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所有進小店的人見了她都會好奇地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開一家麥餅店在祖國的西北角,新疆庫爾勒,香梨的故鄉,她開了一家麥餅店,店名「浙裡食光」,是「這裡時光」諧音,有浙江山裡美食匯集的意思。緣於熱愛緣於鄉愁緣於傳播家鄉美食的情懷。一口怡脆、唇齒留香,記憶裡母親親手製作的麥餅的味道天涯海角一生相隨,一團面一把梅乾菜五花肉餡包裹一份濃濃的情,食之,噴香噴香,一份満足,寬解鄉愁。
  • 這個永嘉的麥餅品牌你一定聽過!今年將在全市布局40家門店……
    回憶起開麥餅店的過程,王大媽的兒子陳忠說,八十年代,王金妹從事麵館生意,並沒有接觸麥餅,在幾個工友的一次閒聊中,得知工友想吃永嘉麥餅,就隨手嘗試做了幾個,沒想到得到了工友們的一致認可。王大媽也因食客熱愛而大受鼓舞,立志以麥餅為終身事業。1998年,她成功註冊了商標——王大媽麥餅,成為全縣率先註冊商標的麥餅人之一。   在她的用心打造下,之後相繼開出了多家連鎖店,每家店獨立經營,由她親自指導,最多時全國各地共有32家連鎖店。而在多年創業的艱辛歷程中,王大媽始終一步一個腳印,以初心之情,用心經營「王大媽麥餅」品牌。
  • 縣委書記「代言」後 永嘉這家麥餅店火了
    溫州網訊 「早上7時到下午3時,已經有100多個客戶下單來買我們家麥餅了。客戶不僅有本地人,還有上海、深圳的客戶。」昨天,孝老頭麥餅店的老闆娘戴秀娟一直在忙。自從永嘉縣委書記王彩蓮助陣2020楠溪「行」雲平臺直播,現場推介併購買永嘉楠溪麥餅後,孝老頭麥餅店就成了網紅,銷售額連日倍增。
  • 美麗公路上的永嘉麥餅「火」了!
    近年來,永嘉麥餅換上了新裝,一些老字號麥餅店註冊商標,麥餅真空包裝,店主網上接單,開啟了線上銷售。最近的一場網絡直播將麥餅推向了人氣巔峰:3月22日以來,2020雲上世界永嘉人大會以網絡直播的形式舉行,同步啟動楠溪「行」雲平臺,即該大會通過「雲啟、雲聚、雲推」,實現「雲遊、雲購、雲享」,推動「永嘉經濟」和「永嘉人經濟」相互促進。
  • 從音樂教師到「麥餅王子」,永嘉這名90後一年賣出8萬個麥餅!
    隨手買下一個品嘗,卻全然不是兒時的味道,他就想,若是能在他鄉吃到記憶中的永嘉麥餅,那該多好。當葉智敏把自己想要在學校附近開一家麥餅店的想法,告訴家裡人時,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你一個大學生,什麼工作找不到,跑到這麼遠去賣餅,叫我們怎麼放心?」在家人的勸說下,畢業後他成為上塘某小學的一名音樂老師。
  • 味道江南 | 永嘉麥餅
    永嘉麥餅街口有一家古香古色的小店,走進去看到,牆壁靠左一側立有一排書架,書架上擺放著各種書籍,還有幾張桌子、坐凳。同行者中有人問:這是農家書屋嗎?溫州朋友笑答:這是溫州最好吃的網紅永嘉麥餅店。就這樣,我被這外脆裡香、含著菜汁的麥餅徹底徵服!
  • 溫州麥餅哪家強,「永嘉」麥餅稱「霸王」
    溫州的大街小巷,店面最多的不是打火機,也不是皮鞋,還不是服裝 ,而是打著永嘉旗號的麥餅。永嘉麥餅是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產品,屬於一種面類主食,不屬於浙菜中的溫州菜永嘉麥餅是浙江省永嘉縣的地方特色歷史文化產品,至今為止,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
  • 永嘉麥餅花開四季 賦能文農旅新風尚
    永嘉麥餅作為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地方特色美食,連月來熱度不減。橋下鎮社區學校校長潘哲老師,於近日組織開設首屆社區學校麥餅班,課程按照永嘉麥餅培訓班模式複製,吸引了社區市民積極響應。首期40名學員學習熱情高漲,潘校長邀請到永嘉縣麥餅辦領導及永嘉麥餅培訓班指導老師汪永良先生作為嘉賓現場指導。
  • 永嘉「仨姐妹」創業賣麥餅,年紀最大的已經71歲!
    縣城碼道西街26號,一家名為「香又脆麥餅王」的小店不算顯眼;裝修上,進門就是一排的電餅鐺,幾乎談不上裝修,沒有其他的擺設,比很多小吃店都要簡樸很多,裝備雖然簡單,但是對於一間街頭麥餅店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 永嘉一麥餅店助力抗擊疫情 每天贈送百餘個麥餅
    溫州網1月28日訊 (通訊員 陳秋芬)連日來,疫情牽動著每一個永嘉市民的心。春節期間,考慮到戰鬥在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用餐可能存在問題,位於永嘉縣城望江北路的一家麥餅店也想貢獻一份力量。  今天上午,汪永良夫妻倆又早早的從巖坦老家下來給防疫一線的人員製作麥餅了。汪永良說,今天預計要做120多個麥餅。「所以早上5點就從巖坦老家下來,並對店鋪做好酒精消毒就開始做了。」  臨近中午,30個麥餅終於製作完成。汪永良與兒子先開車送往縣人民醫院。汪永良跟院方的人說,「明天不是上午就是下午,最少給你們送30個啊。就單供你們醫院了。」
  • 永嘉麥餅哪家強? 家庭主婦陳小平獲封「麥餅王」
    來自永嘉碧蓮的陳小平以88.7的最高分,從50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拿下了備受矚目的「麥餅王」稱號。據悉,相比其他一些已經有知名度的麥餅店店主參賽者,陳小平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名不見經傳的她,讓圍觀群眾直言「高手在民間」,更有市民當場拜起了師傅要學藝。
  • 浙江永嘉:著力打造麥餅區域品牌 助推產業化長足發展
    為加快永嘉麥餅產業發展,打造永嘉麥餅區域品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浙江省永嘉縣正式成立「永嘉麥餅」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永嘉縣副縣長黃方雷擔任組長。  自永嘉縣委書記王彩蓮在楠溪「行」雲平臺直播推介永嘉麥餅後,永嘉積極推進麥餅協會成立的籌備工作。
  • 是兒時記憶也是思鄉寄託 永嘉麥餅,有味有故事
    今年3月舉辦的2020雲上世界永嘉人大會上,永嘉縣委書記王彩蓮強勢助陣楠溪「行」雲平臺直播,現場推介併購買永嘉楠溪麥餅,讓麥餅著實火了一把。  從當年用於充飢的乾糧,到如今紅遍朋友圈的時尚美食,麥餅是永嘉的記憶,是溫州的符號,同時裹挾著濃縮於楠溪山水間的幽幽鄉情,將走南闖北的遊子與家鄉緊緊牽在一起。
  • 金秋十月 永嘉麥餅喜迎豐收季
    筆者自麥餅辦成立以來,前後走訪全市範圍60多家麥餅店。很多店主都十分看好永嘉麥餅產業發展。縣委書記親自為永嘉麥餅打CALL,讓經營者信心倍增。從市監局友情提供的數據來看(溫州市區+永嘉區域),註冊登記的麥餅店經營戶已由年初的290多家上升到370多家。加上全國其它地區的永嘉麥餅店,保守估計門店數會在500家以上。
  • 金華永康60個老闆眾籌1200萬 開了一家肉麥餅店
    身家千萬的肉麥餅永康60個老闆眾籌1200萬,開了一家肉麥餅店號稱用黑香豬的肉做餡,個頭小一號,價格貴一倍不久前,永康60名企業家眾籌了1200多萬元。拿著這筆八位數的錢,他們做了一個十分接地氣的決定——開一家永康肉麥餅店。這60名企業家都是永康市新階層人士聯誼會的成員,是永康各行業的精英。在去年5月的一次聚會中,他們一拍即合,要做健康安全的新概念肉麥餅。半年後,1269萬元的啟動資金到位,浙江品麗州美食股份有限公司也隨之成立。舒洪品是品麗州公司的總經理,也是出資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