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多項世界紀錄,深中通道超寬沉管隧道E32管節出塢(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央廣網廣州7月25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粵交集宣 嶽路建)7月25日,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最寬鋼殼沉管E32管節澆築完成並順利出塢,刷新了世界上超寬管節在受限水域的出塢紀錄,S08合同段的相關實體工作也正式進入流水化作業階段。
智能製造68000噸「巨無霸」超寬管節
刷新多項世界紀錄,深中通道超寬沉管隧道E32管節出塢(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跨海通道。沉管隧道長約6.8公裡,是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也是世界首次大規模應用。沉管隧道共由32節管節組成,國內沒有可參考、借鑑的技術指標。
其中,E32管節是項目隧道首個非標準管節,與東人工島島頭堰築段對接。E32管節長123.8米,寬由53.6米逐漸變寬至55.46米,高10.6米,具有「超寬、變寬」技術特點,澆築完成後的鋼殼混凝土管節重約6.8萬噸,比此前沉放的E1管節還要重8000噸。
深中通道S08標由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廣州打撈局組成聯合體共同負責。受限於場地因素,超寬變寬管節只能在廣州南沙中船黃埔文衝船廠的唯一船塢內進行預製及一次舾裝(管節臨時輔助設施安裝)。面對空間狹窄、交叉面多、環境惡劣、時間緊張等種種困難,項目創新工藝工法,有效優化鋼殼管節結構設計和管節預製施工工藝,高質高效完成預製任務。
作為世界超寬沉管管節,E32管節澆築方量約25000立方米。項目成立技術科研專項小組,耗時2年,研製出「高流態、高穩健、低收縮」的自密實混凝土,質量壽命可達到百年。為滿足大體積混凝土方量澆築的需求,項目建設團隊研發了智能澆築成套設備與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BIM等信息化技術,構建虛擬施工現場,將施工數據實時傳輸至智能澆築設備,實時調整完成不同的工作指令,實現設備精準尋孔、智能收放澆築管、泵送啟停、自動調整澆築速度及可變跨徑等功能,滿足不同管節行車道孔、牆體、頂板澆築,並能實時傳輸澆築信息數據,實現管節澆築過程智能化施工。
「智能製造有效破解了超寬管節預製的難題,通過自動化、精準化的智能澆築成套設備,實現隔倉脫空高度基本控制在5毫米之內。」深中通道S08標保利長大項目經理吳旭東表示。
配合潮位出塢刷新多項世界紀錄
刷新多項世界紀錄,深中通道超寬沉管隧道E32管節出塢(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E32管節預製完成後,首先擺在技術人員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便是如何在場地受限的情況下完成出塢絞移動作。
「出塢過程最淺處水深只有8.3米,必須等待漲潮時2.6米的潮位,才能確保管節和船塢設施的安全性,當天滿足該潮位的持續時間僅有四個半小時左右。」負責沉管出塢的廣州打撈局項目經理孔維達表示,在施工中技術人員須把每一個步驟細化到分鐘,克服更換絞纜系統期間操作複雜,設備繁多,作業時間緊,安全風險大等難題。
7月25日,從上午10點半開始,歷時兩個半小時,至下午1點順利完成了E32管節出塢作業。此舉不僅刷新了該船塢最大噸位、最深吃水的浮體出塢記錄,也刷新了世界上超寬管節在受限水域的出塢紀錄。
出塢只是第一步,E32管節需轉運到港池內坐底寄放1年。廣州打撈局採用了自主研發的可拆卸式小整平架,通過改造加裝水下料位監測系統,僅用30天順利完成E32管節水下坐底寄放區超過12000立方的碎石墊層鋪設工作,為E32管節出運前打造完美的寄放環境。另外還設計出一套管節自重+滿艙壓載+碎石基礎+防滑系泊的雙重保障系統,可抵禦50年一遇的颱風工況,比規範上施工期抵抗10年一遇颱風工況的要求提高了標準,同時輔以高精度水下定位+智能化遙測的施工期監測系統,保證管節寄存期間的安全性。
孔維達表示:「如此大尺度的管節在半開闊海域的坐底寄放,在世界上尚屬首例。因為目前尚不具備沉放條件,這既是寄放,也是對我們製造水平的檢驗,更有利於後續沉管的製作。」
根據計劃,E32管節將於明年年中出運至東人工島島頭堰築段進行沉放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