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差是用來刺入甲冑縫隙(並非破甲使用)和貼身戰鬥的短刀,通常隨身攜帶,多用於室內及其他狹小空間(如狹窄的小巷)遭遇突發敵人時,在打刀、太刀不利於使用的情況下做格鬥使用。也有專用肋差的劍道流派,可參見日本電影《黃昏清兵衛》。 肋差後來被傳為專門切腹用刀,其實不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比如被賜切腹)都是用的懷劍(類似於隨身匕首)。
(懷劍)
切腹:穿著傳統服裝的日本切腹人(白衣者),站在其後的是介錯人。 切腹,為以刀切開腹部的自殺儀式,一般認為源自日本。
切腹自殺者日語稱為「切腹人」,而切腹人如為了追隨師父死亡而自殺,過程稱為「追腹」。剖腹後由於未必會即時死亡,剖腹自殺者為了減輕激烈的痛楚,可能會於剖腹後進行介錯,即找來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斬首。
介錯是和日本武士切腹自殺有關的詞語。由於切腹的過程太過痛苦,故很多時切腹者也會找來介錯,就是把切腹者的頭斬下來以減輕切腹所帶來的長久痛苦,而到了後來很多時只是象徵性把刀碰到腹部而不需要造成致命傷口就被斬首了。
永 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 剖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鎌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於被擒而陣前剖腹,佔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江戶開幕以後,社會統治相對平穩, 因殉死而剖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逐漸佔了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歷史性的趨勢。
至於為什麼選擇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於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採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歷史 剖腹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後才廣泛流傳的自口殺方法,一般認為源為朝是最初進行剖腹的人。日本封建時期武士如被主君賜死,相比起純粹的斬首,剖腹被視為最光榮的死法。剖腹到江戶時代才得以形成過程洗鍊、並進行介錯輔助的複雜儀式。
過程 一般附有介錯人幫助的剖腹儀式過程如下: 剖腹自殺者穿著莊重服裝,用來剖腹的刀或劍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別的布料墊著。武士會作死亡的心理準備,例如寫作稱為辭世之句的詩歌。待他和身旁的介 錯人助手準備好,剖腹者會揭開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劍,捅進自己腹部。剖腹者首先從左至右的切割,然後作稍微向上的第二刀,讓其腸臟溢出。切出第二刀之時, 介錯人進行抱首,即揮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斬下,但不完全斬斷,讓頭和脖子仍有一絲牽連。由於這一刀要非常精確,介錯人一般是劍術高手。剖腹者會和介錯人預先同意何時徹底完成斬首。
亦有一些切腹者會以扇子或木刀來代替切腹用的小刀,作為形式上的切腹,實際上是由介錯人下刀殺死切腹者。此種切腹方式被稱為扇子切。 介錯人一般是剖腹自殺者的親友。武士如果戰敗但輸得光榮,對手可能會為了向其勇氣致敬,而自願擔當介錯人。
腹的種類和 方法 自刃:自裁 戰爭失敗(如淺井久政); 引責:對過失承擔責任; 犧牲:以自己的犧牲來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諫死:為了勸諫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譽:為保住自己的臉面; 殉死 先腹: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 義腹:為了盡士道義理; 論腹:為了樹立名聲; 商腹:為了給家族和子孫帶來恩惠; 詰腹 無念腹:痛飲悔恨之淚的剖腹; 憤腹:憤慨於無實之罪的剖腹; 刑死:武士專用的刑罰(如瀧善三郎); 剖腹按體位,可分為「立腹」和「坐腹」兩種。 方法主要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種。
切腹這種近乎病態的文化,竟然被作為最榮耀的死法,估計也只有在日本這樣神奇的國度才能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