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兩次敗仗:湘江戰役和二戰四平

2020-12-21 央視網

    毛澤東與林彪,自1928年在井岡山相識之後,在民主革命時期由師生到戰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們之間也有過許多這樣那樣的意見,擇其要者就有這九次---

  湘江戰役

  紅一方面軍長徵中,歷經百戰。但真正對全軍生死悠關的當首推湘江之戰。林彪的一軍團與彭德懷的三軍團為中央縱隊及整個紅軍的命運,與湘,桂軍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殘烈撕殺。關於湘江之戰,當年林彪的紅二師4團團長耿飆和政委楊成武都寫過回憶錄。

  彭德懷的紅五師師長李天佑也曾撰文。在瀟水與湘江之間,方圓二百裡的範圍,八萬紅軍為最後的命運在死亡線上掙扎。林彪的一軍團從34年11月25日奪取界首到12月2日中央縱隊全部渡過湘江,為中央紅軍整整多爭取兩天,而這兩天將是改變中國命運的兩天。

  湘江之戰,以紅軍慘敗告終。8萬6千紅軍官兵,犧牲和失蹤約3萬1千人,被俘約6千人。殿後的紅八軍團不復存在。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六師18團和紅五軍團34師全軍覆滅。其餘各部編制在湘江之戰均只剩不足半數。官多兵少。紅軍大量縮編。自離開蘇區突破歷次封鎖線,紅軍損失如下: 第一道封鎖線,損失3700餘人;第二道封鎖線,損失9700餘人;第三道封鎖線,損失8600餘人;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共損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幹作戰部隊。加上沿途紅軍徵召的新兵,此時紅軍已不足30000人。(蘇區出來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 在告別腳山鋪戰場時,林彪,聶榮臻,左權,朱瑞等一軍團首長親自為死亡官兵安葬。據後人回憶平生極少流淚的林彪當時望著滿山遍野的灰色屍體淚如泉湧。我們看看朱德以紅軍總司令部給林彪和彭德懷的命令吧:"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這是為命運而戰。

  湘江戰役後,在全州旁邊的湘江轉彎處,叫嶽王塘。此處江水流速很緩,上遊漂下的屍體幾乎全都匯到這裡。在水彎處,紅軍屍體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幾十年後,當林彪位於中共高級領導職務時,也曾去過一些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懷舊,但他再也沒有回過界首。在中共的軍史上,湘江戰役是慘敗。但是,林彪,彭德懷作為紅軍開路先鋒的最高指揮官,為挽救整個中共和紅軍的命運功不可沒。同時還有五軍團的董振堂。

  1934年11月-12月,湘江和瀟水之間,中共和紅軍從死亡線上走了出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沒有湘江邊的這些勇士,就不會有毛澤東,共產黨的天下。讓我們記住這些英雄的名字:彭德懷,林彪,聶榮臻,鄧萍,董振堂,左權,李天佑,黃克城,陳光,楊成武,耿飆,黃勁功,李英華,易蕩平,陳樹湘等等,等等。湘江戰役是紅軍輝煌的英雄詩篇。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
    解放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四平保衛戰」的起因是什麼?解放戰爭時期圍繞吉林四平的戰鬥主要有四次: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這四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是林彪和杜聿明,兩人分別出自黃埔四期和黃埔一期。
  • 四平攻堅戰:林彪的三次走麥城
    周明摘要:解放戰爭期間,圍繞四平曾經先後有四次戰役,分別是1946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從國民黨軍手中奪取四平(一打四平)、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抗擊國民黨軍進攻的四平保衛戰(二戰四平)、1947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進攻國民黨軍防禦的四平攻堅戰(三打四平)和1948年3月東北解放軍再奪四平的四平解放戰(四打四平)。
  • 土城戰役是毛澤東一生罕見敗仗 曾引起林彪極大不滿
    對於這場戰役在當時就有不少爭議,在之後召開的扎西會議上,作為土城戰役的主要指揮者毛澤東雖然強調了土城戰役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坦言,這是一場拉鋸戰,消耗戰,我軍沒有殲滅川軍,反而受到了很大損失,不合算,也可以說是一個敗仗。
  • 四平保衛戰:黃克誠想不明白,以林彪的才華,為何要死守四平?
    前言黃克誠始終想不明白,四平保衛戰後期敵我實力懸殊,林彪為何非得死守四平?13年後,黃克誠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國民黨最開始號稱三天之內拿下四平,然而在連續進攻三天後,卻發現並沒有取得太大戰果。我方由於連續作戰,傷亡也較大,加上後備兵力不足,無力再組織反擊作戰。為此這場戰役便陷入到對峙局面,蔣介石對這一戰果不滿,為此便將國民黨王牌部隊新6軍調往東北,還派白崇禧前來督戰。
  • 三打四平:對戰雙方都是名將,一場勝券在握的戰役,為何慘遭失敗
    四平之戰在歷史上打了四次,第一次是蘇聯撤兵後的一次解放戰爭,東北民主聯軍奪取了四平;第二次是守衛四平的保衛戰,攻城部隊是鄭洞國指揮的新1軍和71軍,都是國民黨精銳部隊。雙方激戰32天,均損失慘重,林彪決定放棄四平。四平保衛戰失敗。1947年夏,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勢如破竹,接連攻下數十。
  • 吉林四平:被人遺忘、名氣卻又很大的東北小城
    但是有一種說法很不靠譜,說是國共在這裡發生了四次戰爭,都打成了平手,所以叫四平,這個純屬扯淡,林彪部隊先敗後勝,是分出了勝負的。共產黨部隊首先佔領了四平,考慮到四平戰役的重要性,影響到國共談判桌上的籌碼,因此雙方都派出了精銳部隊,都表現出了誓死奪取的決心。雙方投入四平的軍隊總計94萬,的確是打了四場戰鬥,史稱「四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在1946年3月蘇聯軍隊剛撤走的時候,迅速出兵佔領四平,趕走了偽滿和國民黨的部隊。
  • 血戰四平丨銘記歷史,不忘來路
    據說,前幾年,四平市打算拆掉這座小樓,四平戰役民間學者王永興躺在樓前以示抗議,最終使這處戰爭遺蹟得以保存下來。一戰四平時 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指揮部舊址位於四平西北的小高地三道林子,二戰四平時是打得最慘烈的我軍陣地之一。四平戰役紀念館研究員張宇明講述了發生在三道林子陣地的故事,這是參加過四平戰役的老軍醫趙鴻圃給她講的。
  • 「化四平街為馬德裡」:四平戰役紀念館再現撼人心魄歷史記憶
    四平戰役紀念館坐落於四平市英雄廣場,與四平東北民主聯軍指揮所舊址、英雄銅像、馬仁興烈士塑像及不遠處的四平烈士紀念塔互相呼應。紀念館包括陳列區、藏品區、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中央控制區等五大區域,其中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
  • 解放戰爭,四平為何打了四次才解放?鄭洞國說了這麼一番話
    4月18日至5月18日,二戰四平,即四平保衛戰,我軍扼守四平31天,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的行動,為鞏固和建設北滿根據地贏得了時間,消滅了國民黨在東北的有生力量,摸到了對付美械裝備軍隊的辦法。三戰、四戰四平,我軍實施攻堅戰。
  • 郭學工《英雄城不會忘記—馬仁興三戰四平》
    為我曾經服役六年的54軍160師驕傲和自豪馬仁興烈士塑像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四戰四平半景圖(局部)(來源於四平戰役紀念館官網1946年至1948年,四平人民與人民軍隊一起譜寫英雄城的壯麗篇章。馬仁興師長是犧牲在四平數以萬計烈士的傑出代表,與人民的血肉聯繫和深厚感情讓他同四平永遠連在一起。馬仁興1904年出生於河北省平鄉縣。兩次從軍,曾參加北伐。1928年畢業於開封軍官學校,任團政訓處長、上校參謀處長、少將師參謀長、騎兵十四旅團長等職。
  • 四平戰役慘烈程度,全國罕見!參戰老兵回憶,幾天吃不下飯!
    當時奉命防禦四平的是國民黨軍第71軍,軍長是陳明仁。此人是黃埔軍校出身,曾經參加過遠徵軍赴緬甸抗日,林彪也是黃埔出身,在某些場合,林彪還公開叫過蔣介石"校長"。正是在他的謀劃下,解放軍攻打四平才屢屢受阻,異常艱難,此二人的對決,成了黃埔校友互相檢查"功課"的一戰。
  • 走進四平戰役紀念館
    四平戰役紀念館位於吉林省四平市,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中一段重要的戰事。最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以傷亡4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6萬8千餘人,掌控了戰略要地四平。為了紀念和傳承這段歷史,1958年成立四平戰役紀念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精神文明單位、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 廣西桂林全州:湘江戰役大坪渡口
    大坪渡口位於全州縣城30公裡的湘江上,是全州歷史上的古渡之一。江的東面為鳳凰鎮大坪村,江的西面為紹水鎮洛口村。該渡口上遊500米處有一堰壩,可涉渡,但江面較廣闊,容易遭敵機轟炸。1934年11月25日,由於湘、桂、蔣軍之間內部矛盾,從興安到全州60公裡湘江無人防守。中央軍委偵知後,決定突破蔣介石在湘江沿岸設置的圍殲中央紅軍的第四道封鎖線。26日,右翼一軍團前鋒第二師及軍屬隊從灌陽文市出發,直奔全州鳳凰鎮的大坪渡口。
  • 第二次四平之戰,孫立人、白崇禧同氣連枝
    1946年4月,林彪想和國軍最精銳的新一軍、新六軍硬扛,碰了一鼻子灰。美械裝備始終是有優勢的。這是新一軍、新六軍的一次協同作戰,杜聿明的嫡系部隊新六軍展露了鋒芒,但也是這兩個王牌軍爭功的開始。這時抗戰老兵尚多,中下級軍官都有實戰經驗。
  • 湘江戰役之我見_求是網_黨刊為本 思想為王
    湘江戰役之我見    提要:湘江戰役的殘酷性和慘烈性,在人民軍隊乃至現代世界戰爭史上,屈指可數。湘江戰役是「3+1」戰場的戰鬥,研究上,要將湘江戰役的作戰指揮與通過湘江封鎖線的領導決策區別開來,明確湘江戰役空前慘烈的根本原因在於領導決策錯誤。
  • 長徵歷史上的湘江戰役:全州腳山鋪阻擊站
    湘江戰役中,有三個比較重要、關係著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生死存亡的阻擊戰,即灌陽新圩阻擊戰、興安界首光華鋪阻擊戰以及腳山鋪阻擊戰,其中腳山鋪阻擊戰是三場阻擊戰中雙方兵力投入最多,也最為悲壯、慘烈的一仗。(二)紅軍腳山鋪兵力部署根據腳山鋪的地形地勢,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和參謀長左權決定在腳山鋪一帶構築兩道阻擊線,北側一列山嶺為第一道阻擊線,南側一列山嶺為第二道阻擊線。
  • 朝鮮上甘嶺戰役,王近山請教林彪如何打,林彪送他一個字
    在整個韓戰中,雙方打的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當屬上甘嶺戰役了。上甘嶺戰役雙方一共歷時43天,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上甘嶺硬是被削平了2米,雙方在這一塊小高地上來回反覆爭奪達59次,志願軍更是打退了敵人900多次衝鋒,創造奇蹟。
  • 三大戰役中,為何平津戰役被稱為難度最小的戰役?
    果不其然,林彪元帥和粟裕大將適時捕捉戰機,雙線出擊,先後發起解放東北沈遼、華北平津和以徐州為中心,解放淮海的三大戰役,合共殲敵150萬以上。江北核心地域盡在我手,只待一聲令下,百萬雄師隨時可以橫渡長江與敵決戰。
  • 諾門罕戰役舊影;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
    諾門罕戰役是二戰初期日本和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它使東北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促使日軍選擇「南進政策」,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滅。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圖中是參戰的蘇軍BT型號坦克。
  • 追紅· 踏青——四平
    四平戰役紀念館1958年,四平戰役紀念館成立。從成立之初的鮮為人知到現在的眾所矚目,在近五十年的曲折發展歷程中,四平戰役紀念館名稱幾易,館舍幾遷。2005年,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建成。新館坐落於四平市的文化中心區英雄廣場上,交通便利,旅遊線路暢通,人文與自然環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