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歷史由來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普洱的故事。
喜歡喝普洱的朋友或許都知道普洱是一款茶品的名稱,又可以分為熟普、生普、餅茶、沱茶等。
但是或許有部分朋友不知道的是普洱原來是一個地名,也是滇南黑茶命名為普洱的原因。
普洱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東漢。
從唐代開始,茶葉開始互市後,中國茶在民間廣泛通商。
而在當時的普洱這個地名,並不叫普洱,而叫思茅。
《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
隨著貿易往來的增加,滇南生產的曬清茶都由其他鄉府郡集散到普洱府思茅廳進行加工、生產並且進行貿易流通。
當時的曬青茶並沒有一個官方的名稱在坊間擁有著無數個名稱。
但因為在普洱府製作再進行銷售進貢,故因此得名「普茶」
直達明萬曆年間,曬清毛茶貿易的往來隨著遊牧民族的腳步延伸到了世界的不同角落。
同時明代設立的茶馬司一職的出現,曬青茶在明代正式由貿易地名普洱 來命名曬青毛茶為「普洱茶」,自此曬青毛茶結束了其幾千年沒有統一名稱的苦惱。
普洱茶究竟屬於什麼品類的茶品
「黑茶」二字,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徵悉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甘肅通志》)。此茶系蒸後踩包之茶,具有發酵特徵,實為黑茶無疑。
普洱茶雖被分為熟茶和生茶,但是卻並不是都能統一稱為黑茶。
在中國明代之前,中國茶雖然已經延伸出眾多品類,但大多數都還是在綠茶的基礎工藝上延伸出來的茶品。
雖然湖南黑茶從秦代開始便出現,但當時的意識形態也是在緊壓型綠茶的基礎上完成的。
準確來說,在那之前,中國茶在工藝上來說基本都是屬於綠茶類。
直到明代茶馬互市後滇茶遠銷邊疆,經歷長途跋涉,茶品經過風吹雨打再經過自然日曬意外形成了一種自然陳化的特殊口感,從而出現了現在我們所了解的黑茶的雛形。
峰迴路轉,我們現在再來了解一下雲南黑茶廣義上的意思。
雲南黑茶是使用滇曬青毛茶經過渥堆發酵後,所產生的的擁有條索肥壯,湯色明亮,香味醇濃,帶有特殊的陳香的茶品。
而其中最出名的茶品當數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普洱茶。
而普洱茶又從工藝上被區分為: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
但是在1973年之前中國茶並沒有普洱熟茶這一茶類及茶品。
當時大家所說的「熟茶」都是經過時間自然陳化所產生特殊口感的陳年曬青毛茶。
直到1973年鄒炳良老師及其團隊研發出了加快陳化的渥堆工藝後,使得普洱茶解決了後發酵時間過長的問題。
讓茶友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喝到具有「陳香」的「新普洱茶」
自此開始普洱茶開啟了普洱熟茶以及生茶的時代。
而普洱的生熟度也由是否經過渥堆發酵工藝來區分,準確來說熟茶和生茶是屬於不同工藝所產生的的茶品,他們是屬於一種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存在。
普洱生茶究竟屬於什麼茶類
生茶的主要原料,是曬青毛茶。
曬青毛茶屬於綠茶類,是屬於日曬乾燥出現的青毛茶,也是沱茶、餅茶、磚茶的原材料,在歷史上他擁有自己的名字,叫做滇毛茶。
成品後的滇毛茶即可當即銷售也可以進行儲藏陳化,曬青毛綠茶是日曬而形成的茶品。
茶品內部保存了茶葉本身內含的眾多有機物,所以使得他在後期陳化時產生了眾多的變化。
同時曬青毛茶也是普洱熟茶的主要原料,經過「渥堆發酵」後成為我們現在所喝到的普洱熟茶。
所以普洱生茶,在沒有經過陳化之前,他是屬於綠茶類的茶品,擁有強烈的香氣豐富的口感和刺激的感官體驗。
小結
不知道經過陳馨以上幾點的分析,是否闡述的足夠詳細,能夠替茶友們融會貫通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總結來說,熟茶和生茶是因為工藝的不同所進行區別的茶品。
而熟茶和生茶又是屬於一種包含關係,要先有生茶才能擁有熟茶。
而這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百變的中國茶和時間帶來的魅力。
普洱茶更是一個奇特的品種,新茶擁有綠茶的鮮爽,老茶擁有黑茶順滑的口感和陳香。
希望茶人陳馨的文章可以讓你更好的了解中國茶。
歡迎各位朋友點讚關注,提出不同建議在評論區裡進行討論。
本文由茶人陳馨原創撰寫,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葉知識,快來關注茶人陳馨。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