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什麼時候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主要肉食的?古代人們吃什麼肉?

2021-01-08 網絡劍客行

二師兄價格又飛天了,據證券時報網報導,近兩個月,全國各地豬肉價格出現上漲態勢,七月份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格為47.75元/公斤,同比增長101.92%。據國家統計局數據,6月份全國豬肉價格上漲3.6%,豬肉價格因疫情影響下降的趨勢隨著全國疫情的好轉,從6月開始重新進入上升通道。

豬肉價格為什麼這麼貴,原因很多,比如非洲豬瘟,豬周期,禁止散戶養豬,飼養成本上漲等,今天我們不探究價格為什麼貴的問題,我們看下中國人是從什麼開始大規模吃豬肉的。如果一種食物要大規模推廣,要至少具備:一是這種食物數量足夠多,能夠滿足很多人的需求;二是加工的方式簡單且做出來的大多數人喜歡。

我們先看豬肉的供應問題,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研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把野豬馴化為家豬的國家之一,早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和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都有發掘出豬骨,經過比較研究,這些豬骨與現代家豬類似,而與野豬骨存在較大差異。這說明在中國,豬很早就被馴化飼養了,被飼養就意味著具備穩定提供肉食的條件了。

那為什麼先秦時候吃豬肉沒有大規模出現呢?這就涉及到第二點豬肉的食用加工了。現在人們看到豬肉感覺很正常,不像羊肉那樣具有很濃烈的羶味,聞起來沒有什麼怪味,但早期的豬肉可不是這樣。早期的豬都是沒有被閹割的,宰殺後的豬肉具有很濃的臊味,很多人接受不了,元代時期從蒙古人傳過來的閹割技術得到推廣普及後,從小就被閹割的豬,宰殺後不再有濃重的臊味,在那以後豬肉才逐漸具備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條件之一。

隨著從明朝開始,中國人口的大量增加,適用於養牛羊的牧場較少,無法滿足肉食需要,其他已經馴化的動物裡,只有豬是肉多,每窩多胎,繁殖快的,且豬是雜食動物,不挑食,好養,這些條件成為條件之二。

現在很多人喜歡吃火鍋,經常點涮羊肉、涮肥牛,沒有聽說涮豬肉的。這說明直至現在,熱愛美食的中國人都沒有找到如何讓豬肉直接用「煮」的方式變成美味了,更不用說佐料匱乏時代了。早期沒有鐵鍋,人們加工食物只能用煮、蒸或者烤。煮熟的食物,容易消化,避免了燒糊的損失,比起原始的燒烤,自然較為優越。到了商代時期,中國人率先掌握了用水蒸氣將食物煮熟的方法,這就是「蒸」,蒸具與水保持距離,縱令水沸滾,也不致觸及食物,使食物的營養物質全部保持在食物內部,不致遭到破壞,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烹飪方式。譬如從著名的商代「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就是這樣一件大型青銅炊具:下面煮水,上面置三隻甑,既可以煮東西,又可以蒸東西。器身長104釐米,高44.5釐米,重113千克,代表了商代的最高烹飪水平。而與之形成鮮明比較的是,即使到了今天,西方人也極少使用蒸法,像法國這樣在美食上同樣享有盛譽的國家,據說廚師連「蒸」的概念都沒有。而煮、蒸、烤這三種食物加工方式恰恰都不是打開豬肉美味的鑰匙,豬肉的最佳打開方式是「炒」。而「炒」卻是出現較晚一種美食加工方式了,說文解字中都找不到「炒」子。炒菜在中國歷史上姍姍來遲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鐵鍋和植物油。隨著鐵鍋和植物油的出現和普及,豬肉具備了成為中國人主要肉食的最大助力。

鐵器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是在戰國時期,比中東晚了八百多年,這就迫使現先秦中國人一直沿用古老的陶鍋,而陶器來自黏土,其導熱係數只有大約1W/(m.k),傳熱太慢而只能用「煮」或者「蒸」,無法「炒菜」。當然商周貴族們使用的青銅器同樣是熱的良導體,青銅的導熱係數(64W/(m·K))甚至比鑄鐵還高,所以有研究者認為周代的「八珍」(所謂「八珍」是周天子的專用品,即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中的「搗珍」已經很接近後世的「炒」,但價值高昂的青銅鼎畢竟不是普羅大眾能夠消費得起的。中國特有的鑄鐵(鑄鐵的導熱係數大概是50W/(m·K),傳熱性能相當好。)的發明,在戰國時代只普及了農具,而後才逐漸向炊具擴展,直到漢代,隨著冶鐵工藝的成熟與普及,才使得鐵鍋開始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鐵鍋的周邊呈平滑曲面,使火焰或熱氣能沿整個容器迅速平穩而均勻地輻射熱量非常適合製作佳餚。伴隨著鐵鍋這種神器的出現,鐵鍋的最佳伴侶「炒菜」,應運而生。

另一個原因是「油」。中國古代將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費品歸納為所謂「開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油的地位僅次於作為基本燃料的柴和基本食物的米。炒菜特別是炒那些脂肪含量低的菜一般都需有油脂作為傳熱介質並增進其口味。但先秦時人們所吃的主要是動物脂肪,人們在烹飪時用脂膏作為如油炸和油煎時的傳熱介質和調味劑。這就碰到了與「鐵鍋」同樣的問題:中國向來是「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肉食是稀缺之物,更不用說動物脂肪這種上層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了。植物油脂進入普通百姓的家常食譜是以油料種植的擴大和油脂製取技術的普及為前提的。6世紀時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就是芝麻油、荏子油、大麻籽油這三種。成書於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稱:「荏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麻子脂膏,並有腥氣。」認為芝麻油的食用品質要比荏油和大麻籽油好。

中國是「美食王國」,中國菜舉世聞名,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而炒菜是中國菜區別於其他菜餚的基本特徵,用蝶形薄生鐵鍋,旺火熱油,分熗炒、生炒、小炒、熟炒等。中國古代實際沒有炒菜,隨著「鐵鍋」與「植物油」的普及,到宋朝,炒菜隆重登上歷史的舞臺。不過當時僅存於宋都汴京(現在的河南開封),而且是酒肆,飯館首屈一指的絕活,後來才慢慢普及開來。現在很多朋友喜歡看穿越劇,並夢想自己能有機會穿越到古代,別的不說,如果真的穿越到宋朝以前,那就註定沒有口福了。當時雖然有很多的是山珍海味,飛禽走獸,但鐵鍋和植物油沒有大規模普及,現在常用的很多佐料也是沒有的,比如辣椒,胡椒粉等,想吃也不具備加工的條件。在古代,發生戰爭,草原民族打贏了,肯定會優先搶鐵鍋等鐵製品作為戰利品;打輸了,要跑路,牛羊可以不帶,鐵鍋是一定要想方設法隨身帶走的。

鐵鍋和植物油普及、閹割技術的推廣、炒菜技術的成熟再加上豬:肉多,繁殖能力強,好飼養的特點和從明朝開始中國人口的暴增,使得豬肉終於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在可預見的未來,豬肉在中國的餐桌上仍舊無可替代。

相關焦點

  • 中國人主要的肉食來源為什麼是二師兄?豬肉什麼時候成為主角的?
    中國有個字「家」,這個字上寶蓋頭,下豕。寶蓋頭是門也是宅,豕是豬。有房子有豬便有了家。可見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豬佔據了何等重要地位。中國是藍星上生豬飼養第一大國,也是吃豬肉第一大國,每年世界上生產的大部分豬肉都被我們吃了。那麼,為什麼不是牛,不是羊,偏偏是豬成為了我們的主要肉食?
  • 肉食者的福音,那些好吃的肉從什麼時候開始上了人們的餐桌?
    可要知道圈養牲畜並不是一開始人們就會去做的,各朝各代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那麼這些肉到底是什麼時候端上人們的餐桌呢?歷朝歷代的人到頂很喜歡吃哪種肉呢?早在先秦時代,人們飯桌上大多以素菜為主,主要飼養的牲畜是雞,逢年過節殺只雞吃吃算得上一件大事了。如果你到別人家裡做客,別人殺了只雞說明你在人家心裡算得上貴客了。
  • 回到古代,年夜飯都吃什麼?
    來源 | 人民論壇VIP轉載請註明來源在春節前的這一晚,是中國的除夕,是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的時候。現在的年夜飯越來越豐富,但要是在古代,中國人在年夜飯上能吃到些什麼呢?跟思響哥一起來看!魏晉至唐宋,羊肉長期統治餐桌過年餐桌上當然少不了肉。現在中國人吃豬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晉直至唐宋這段時間裡,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養羊區域擴大,羊肉超過豬肉,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 回古代過年,年夜飯吃什麼?
    農曆正月初一,在古代稱為「元旦」,民國建立後改為「春節」。在春節前的這一晚,中國人還要過除夕,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現在的年夜飯越來越豐富,但要是在古代,中國人在年夜飯上能吃到些什麼呢?中國人的糧食結構在唐代發生歷史性改變,粟、大麥、小麥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為主要糧食作物。這個時候,在較少種植水稻的北方地區,大米的價格超過粟米和麵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屬於糧食中的奢侈品。①在南方,麥類種植範圍則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麥類需求大增的情況下,種植面積才逐漸擴大。
  • 那明朝的豬叫什麼?明朝人還敢吃豬肉嗎?
    豬在中國大地上歷來是重要的肉食來源,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皇姓和豬諧音,明朝的豬應該叫什麼?明朝人還有豬肉吃嗎? 在明朝歷史上其實還是有很多文字獄的,尤其是在朱元璋時期更是嚴酷,朱元璋出生草根,在當上皇帝之前為了生活當過和尚、參加義軍,不幸的青少年生活讓朱元璋心裡其實還是自卑的,所以登基以後凡是有賊,禿等字眼的句子都會被嚴查,一旦發現情況核實,立馬就是大開殺戒。
  • 豬肉上蓋的章是什麼意思?你都了解嗎?看完後買肉的時候請注意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成了我們餐桌上必備品,如果說最常吃的那一定是豬肉了,我們在買肉的時候都會發現,肉上面都蓋有很多的章,那這些章代表什麼意思呢?一般衛生許可部門的會在宰殺好的生豬上,專門蓋上衛生許可的印章。
  • 不選真肉,吃植物肉,是不是在交智商稅?
    洪小齊表示,「植物肉在沒有犧牲人們吃飯的愉悅感的前提下,味道的問題也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採用植物肉替代豬肉做成的小籠包 | 圖片來源:Hey Maet植物肉也可以充當調味品。「我們的植物肉本身就會有一點那種肉的香氣,還有包括它的鮮味,其實自己就可以加到菜裡面,起到調味的作用。雖然說沒有說達到完全一致,但是也能夠起到一個補充的作用。」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吃黑麵包、水煮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吃的什麼?
    就拿最重要的「吃」而言,歐洲的飲食文化落後了中國上千年之久。 殊不知在中世紀歐洲人吃的「西餐」比中國小菜還不如,很多普通人只能吃得起黑麵包和水煮豆子,連肉的味道都聞不到。 古代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時期就是中世紀,這是歐洲從奴隸制邁步封建制的時代,也是許多歐洲國家建立雛形的時期,而歐洲的飲食歷史也要從此說起。中世紀歐洲的貧富差距比同時期的中國高太多,當時歐洲百姓的生活連中國奴隸都不如。
  • 吃著團圓飯喝著小酒,可想知道中國古人什麼時候才開始吃上炒菜?
    今天大年初三,你吃著美味佳餚,喝著小酒,可有興趣了解一下古人什麼時候才吃上炒菜的? 炒菜是中餐特有的烹飪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烹飪方式。有統計表明,中餐菜餚裡有80%左右都是炒菜,以至於外國人認為「炒菜是中國菜之所以豐富的原因」。
  • 有近萬年養豬史,我國餐桌上卻是洋豬肉,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許多人歸結為現在生活條件變好,只要願意,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吃多所以感覺乏味了。不像20、30年前那樣,受條件限制,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能吃上一餐肉,因為吃得少,所以感覺特別香。
  • 豬肉哪裡部位最好吃?這個部位的肉你一定沒有吃過
    導語:隨著我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豬肉這種肉幾乎在我們餐桌上每天都能吃到它,但是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豬肉,記得小時候臨過年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就總是問媽媽什麼過年,其實心中盼望的就是能吃到一頓豬肉燉粉條、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花。
  • 年夜飯,東北人餐桌上必備的「6大硬菜」,過年就要吃大魚大肉
    還有20多天就迎來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佳節——春節,而年夜飯也是過年期間最重要的一餐,可以說年夜飯是一年當中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頓團圓飯。東北人的年夜飯自然少不了大魚大肉,只有這樣才顯得隆重和豐盛,而且年夜飯上的大魚大肉不光要美味,還要有深深的寓意,這才能跟過年的喜慶般配。東北人年夜飯餐桌上必備的「6大硬菜」一,紅燒雞塊
  • 豬肉上不同形狀、顏色的章代表什麼?只有蓋這種章的豬肉才能買?
    豬肉作為一種大眾比較容易接受的肉類,經常出現在餐桌上,也是很多菜品的原料,例如讓人聽到就會垂涎三尺的紅燒肉、鍋包肉等。相信經常做飯的朋友在購買豬肉時,都會發現市場上的豬肉都會蓋上各式各樣的、藍色或者紅色的章。大家往往不清楚這個章代表著什麼,是好還是不好。
  • 雙十一,去詩詞裡吃東坡肉。千年後,豬肉,把我與蘇軾連在了一起
    進入2019年下半年,繼「春光」「福星」「喜氣」熱播劇後,「二師兄的肉」豬肉又以連續「暴漲」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有人戲稱:二師兄的肉比師傅唐僧的肉都貴了。這個二師兄有何能量竟令世人對他如此折腰,哪麼?「二師兄的肉」真的比「吃一口就能長生不老」唐僧的肉都貴嗎?在古代,文人筆下的「二師兄的肉」又是怎樣的呢?
  • 看看中國古代是怎麼養豬的 也許你就不會抱怨吃到泔水豬
    到了商周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閹割技術,但從文獻上看主要是閹割公豬,使其脾氣變得溫順愛長肉。古代豬在人們的生產意識中佔有很高的地位,我們現在漢子「家」的結構就可以看出,拆開了就是「宀」和「豕」,就是房子下面有豬的意思。古代玉器中也有很多豬的形象,影響最大的就是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
  • 農村買肉經常看見,拿一塊布在豬肉上擦,這究竟是在幹什麼?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進食肉類已不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如今,大bai大多數食肉者並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而是被屠夫收購的。但是,當我們去賣肉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肉販會時不時地用抹布擦掉豬肉。
  • 13家豬企被「吃」上市後,中國豬肉開始「高精尖」
    中國人究竟有多愛吃豬肉?2018年,平均每個中國人吃掉了22.8千克的豬肉,是禽肉消費的2.5倍,牛肉的11.4倍!這麼多豬肉,都被誰吃了呢?國家統計局《2019中國統計年鑑》顯示,川、渝地區以將近40千克的人均豬肉消費量榮登2018全國豬肉消費大省冠、亞軍。
  • 明朝皇帝姓朱,那百姓叫豬什麼?
    蘇軾是我國宋朝時期的大詞人,同時對於烹飪也很有造詣,東坡肉的主要食材就是豬肉,直到現在這道美食還十分受推崇。中國人又比較喜歡製作美食,豬肉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可以做出不同的美味來。公元3000年之前,豬就已經被原始中國人馴服,成為了家禽。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豬肉文化從遠古時期一直到現在,都是中國人比較熱愛的美食之一。
  • 吃了這麼多年的豬肉,你們知道豬的哪個部位最好吃?看完你就知道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這對生活也是越來越講究,尤其是在食物上。以前人們普遍比較窮,想吃到一口肉都比較困難,而現在人們生活好了,這各種各樣的肉類就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客了,尤其是豬肉,基本天天都可以吃到。不過吃了這麼多年的豬肉,你們知道豬的哪個部位最好吃?
  • 早餐店的豬肉包,用的都是什麼樣的豬肉?有好有壞
    早餐店的豬肉包,用的都是什麼樣的豬肉?有好有壞但你一大清早起床刷牙洗臉之後你第一件事情想的是什麼呢?如果你想的是吃什麼早餐而不是別的那麼恭喜你有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比較清淡一點,畢竟一大早上起來吃口味太重的東西胃有點受不了。對於南方的朋友來說,豆漿、油條、包子就成為了非常標準的三種選擇。特別是包子,在油條因為衛生和安全問題逐漸被人們拋棄的時候,包子逐漸地成為了很多人早餐的首選。當然肉包子還是菜包子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們要著重說的是肉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