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國為何沒有解放臺灣?蔣介石為何在臺灣省失去民心?

2020-11-29 勵志人生鋪

在1950年二月份的時候,中國和蘇聯就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已籤訂,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立即就慌了手腳。他們呢就強烈要求美國總統杜魯門一隊1月5號關於臺灣問題所作出的聲明進行修改。當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主席一直主張要給予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以必要的軍事援助。

而另外美國的一位反共的急先鋒當時在美國遠東地區非常拉風的一個人物,那就是遠東協軍的最高總司令麥克阿瑟更是急不可耐地跳出來,聲稱臺灣應該是美國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麥克阿瑟當時認為如果臺灣落在了紅色中國的手裡,並且為蘇聯所用,那就等於給敵人相當於數十艘航空母艦組成的艦隊,就是給美國在衝繩和菲律賓的基地將上一軍。

整個亞太地區的形勢對美國來說惡化的不是一星半點。因此麥克阿瑟就主張絕不能讓臺灣落到中國人的手中。而在美國另外一位非常著名的反共人士約翰杜勒斯也在美國的國內為麥克阿瑟搖旗吶喊,他主張在臺灣要迅速採取激烈而強硬的立場。建議美國政府已宣布臺灣中立化的形式出動軍隊,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事實上,到了1950年六月,也就是韓戰爆發前的時候,美國武裝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和對臺灣實施軍事佔領的決心的已經悄悄的下定。美國人當時只是在等待時機,這個決心之所以能夠下定,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遠東協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促成的。這麥克阿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敗了日本,以後拿聲望可是相當的高,而且麥克阿瑟這個人也是相當的狂妄,目中無人,目空一切。

可以說他當時都沒把美國總統杜魯門完全放在自己的眼裡,美國好萊塢在2013年拍過一部電影,叫做天皇。在這部電影裡頭,由美國著名的男影星湯米李瓊斯來扮演麥克阿瑟這個角色,實際上看完這部電影給你的感覺,天皇並不是指的日本的天皇而就是指的這一位遠東地區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後來在他的回憶錄當中寫道,在1950年的上半年,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解放臺灣的作戰,他就會火速地趕赴戰地指揮反擊作戰是紅色中國遭到慘敗,從而使這場戰鬥成為世界上決定性的戰鬥之一。

他接下來寫道,我每個夜晚都祈禱紅色中國能夠這樣做,我常常是跪下來在那裡祈禱。當然從以後發生的事情來看,這麥克阿瑟根本用不著跪下來祈禱幫他,在朝鮮這個地方時,他的人生經歷再次達到巔峰。以後是咱們中國人民志願軍,讓他從最高點重重地摔在了地面上。這一摔也可以說把他摔的是晚節不保,身敗名裂。當然了,這都是後話。

在1950年的時候,我相信全世界上沒有哪位政治人物,比當時萎縮在海島上的蔣介石處境更為尷尬了,六十多萬殘兵敗將和幾百萬的難民跟著他蔣委員長一起倉皇逃到了臺灣島上。這一下就讓這小小的臺灣島人口暴增,頓時是物價飛漲,各種舞姿都是奇缺的不行。

而且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幾次的聲明,堅決不再對蔣介石的政府進行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了,這就是蔣介石更加雪上加霜。很快這蔣介石在臺灣島上的這個小政府就又陷入到了1948年在中國大陸上的那種情況,整個蔣介石的政府要維持運轉的完全就靠惡性超發,貨幣製造通貨膨脹。可以說臺灣島上的老百姓也是民不聊生。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也就是1950年四月份,解放軍用木船渡過瓊州海峽,攻佔了海南島的消息更是讓蔣介石心驚膽戰。美國人徹底放棄臺灣,而解放軍進攻臺灣的日期啊,可以說是指日可待了。於是就在悽風冷雨的臺灣島中,根本就沒有人相信蔣介石所說的一年準備兩年升息三年返工的鬼話了。這話連蔣介石加上他那個老婆宋美齡了,自己都不相信蔣介石在臺灣的人心已經完全的崩潰了。他手下那些懷裡揣著金條和美元的達官顯貴們都紛紛競相爭得逃到美國了。一級上將劉熾竟然也跑到菲律賓去,當上了華文的小學教師了。

號稱從大陸撤出來的六十萬部隊,大多都是喪失了鬥志的殘兵敗將,而且呢,缺糧少衣,一個個飢腸轆轆,衣衫襤褸。可以想像要憑藉著這支軍紀敗壞士氣低落的殘兵了,那是根本抵擋不住摧枯拉朽的解放軍的得勝之師。當時的美國國務院所發布的28號命令當中,是這麼形容臺灣島的情況,大家都預料該島要陷落國民黨,在那裡將和其他地方一樣容易被攻破。

當時的臺灣的中央日報也發表社論,承認臺灣已經到了空前未有的危險時期當時的形勢呢。對於在臺灣的蔣介石可以說是前途一片漆黑。除了向他所信奉的上帝祈禱以外,已經別無他途了,甚至這回蔣介石本人都在日記當中信誓旦旦的定下了要殺身成仁的決心了。他準備在其統治最後滅亡的時候,選擇最有意義的死了。

1950年的時候了,咱們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把解放臺灣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餘勢力作為奪取全國勝利的既定方針了。1950年四月五月,解放軍分別解放了海南島和舟山群島,這也就揭開了最後統一全中國的序幕。這時候,人民解放軍已經在華南各地相繼修建了三十多個軍用機場,四百多架從蘇聯引進的新式戰鬥機都已經在華南各地的機場進入了戰鬥狀態。在福州,廈門,汕頭這些地方,大量的登陸艦艇和船隻已經進入起航,準備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可以說已經是基本上就緒了。

按照現在解密的資料來看,如果1950年六月份不發生韓戰的話,到了1950年七月份的時候,名將粟裕,九江負責指揮著五十萬的攻臺大軍。趁著臺灣海峽風平浪靜的時候,嶽海投入戰鬥。這時候只等中央一聲令下,渡海作戰,臺灣與大陸的統一就在旦夕之間了。可是就在這個時間檔口上,就在原東北部和咱們中國相鄰的朝鮮半島上,一場新的戰爭態勢已經不可避免了。而這一場即將到來的戰爭也必將會打亂咱們中國共產黨人統一祖國的歷史進程了。

相關焦點

  • 1950年,華野準備解放臺灣,此人叛變致使在臺地下黨全軍覆沒
    臺灣是中國最大的島嶼,臺灣對面就是中國最為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由於各種原因,在近代歷史上,臺灣曾多次被列強侵佔。抗戰結束之後,臺灣回歸祖國,但是沒過多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餘勢力又逃到了臺灣島上,致使臺灣再次孤懸海外。
  • 臺灣1950年―1978年大事記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宣布繼續行使「總統」職權.  1950年4月26日,國民黨當局修訂頒布「懲治叛亂條例」,嚴格限制臺灣民眾與大陸人民的交往聯繫.  1950年5月9日,3架國民黨飛機空襲福州.
  • 1950年,粟裕手握65萬大軍,卻沒能解放臺灣的真正原因
    抗戰勝利之後,臺灣重新回歸祖國,但是後來由於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殘餘勢力逃到了臺灣,致使臺灣再次孤懸海外。其實早在1949年3月,毛主席在一次會議上就指出:「華東局的管轄範圍包括臺灣,三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為華東局常委並分管軍事。」這就意味著,以後解放臺灣的重擔是粟裕具體負責。
  • 建國初期,如果解放臺灣,首任臺灣省長是誰
    臺灣自古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就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對臺灣的管轄權。1949年國民黨政府因內戰失利而退守臺灣。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1958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金門即將發生炮戰。  金門,即是中國福建省廈門海面上的金門島,  彼時正在已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手中  ,被建設成了"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遍地碉堡火器,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陣地。
  • 1975年,毛澤東曾想讓鄧小平訪問臺灣談統一
    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7月初,毛澤東與朱德討論了進攻臺灣的問題。他們認為:只要蘇聯援助我們幾十架飛機,掌握了制空權,解放軍就可以發起進攻臺灣的戰役。7月3日,毛澤東和朱德致電華東軍區的陳毅、粟裕、張愛萍:「新中國就要成立了,希望你們抓緊做好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1949年10月金門之戰的失敗,並沒有動搖黨中央和毛澤東解放臺灣的決心。
  • 1958年金門陣地遭遇炮擊,蔣介石為何不擔心,反而高興地大笑?
    不過,金門一直被蔣介石集團控制,它甚至成為了中華民國口中的福建省省會。失去了大陸,蔣介石最為看重金門,在他的命令下,國民黨悍將胡璉曾在此拼死抵抗,金門距離臺灣遙遠,每隔一段時間,必須要有軍艦輸送補給,否則,島上的國軍難以生活。實際上,1950年3月,在韓先楚上將的帶領下,我軍強渡瓊州海峽,並順利拿下了海南島,至此,我軍掌握了豐富的渡海經驗,上級對此也有所籌劃。
  • 1949年,國民黨敗走臺灣,蔣介石:只怪3個「叛變者」!
    面對國共兩黨長期對峙的局面,馬歇爾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1946年1月草擬的《臨時政府組織》。蔣介石認為該方案不僅會耽誤中國的國事,而且處理不好還會使得中國步入滅亡的境地。儘管對馬歇爾的方案有諸多不滿,但是,蔣介石仍然需要依靠馬歇爾代表的美國政府。因此,蔣介石只能在日記中大肆痛罵馬歇爾。而馬歇爾也對貪得無厭的蔣介石十分反感,氣憤至極的馬歇爾甚至威脅蔣介石要退出調解地位。
  • 歷史知名的「雙手槍老太婆」,為何在1950年被處決?理由讓人深思
    文丨文史風歷史上有名的「雙手槍老太婆」,可謂婦孺皆知在1950年被處決的原因是什麼?理由讓人深思據悉,我們現代歷史上經歷了各種苦難,但國內無數的孩子為了保衛祖國獻出了生命。九一八事件後日本鬼魂闖入中國。此時她也50歲,對日本人類的暴行確實感到憤怒。日本面對惡魔的侵略,她拿著鋼槍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抗日,自費購買了武器。抗日戰爭期間,殺了無數日本鬼子,為抗日作了不少貢獻,她善於使用雙槍,因此獲得了「雙槍老太婆」的稱號。那麼有名的她為什麼在1950年被槍殺?原因讓人深思!
  • 中共臺灣書記蔡孝乾叛變 臺地下黨組織全軍覆沒
    並設定1950年4月作為島內響應解放軍攻臺行動的時間。  「老鄭」到底是誰  「四六學潮」後,有人在臺北臺灣大學校園散發地下黨的機關刊物《光明報》,該報很快呈至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陳誠處,數日後,蔣介石在陽明山官邸召開會議,痛斥保密局局長毛人鳳等,訓令嚴查「反動報紙」出處。
  • 1975年蔣介石去世為何讓毛澤東神情悲愴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九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臺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葬到大陸去。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裡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複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 歷史上著名的「雙槍老太婆」,為何1950年被槍決?
    她於1881年出生在遼寧一個滿族旗人家庭中,那時清朝還沒滅亡,旗人出身的她算得上是名門之後。雖然從小家境殷實,不愁吃穿,但是清末接連對外戰爭的失敗,卻給這個錦衣玉食的小女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歲的時候,洪文國目睹了中日甲午戰爭;19歲時,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3歲時,又經歷了中俄戰爭,從此清朝失去了對外東北的控制。這一系列的慘敗深深刺痛了洪文國年輕的心。
  • 1975年蔣介石去世時,臺灣經濟發展水平怎麼樣?超乎你的想像!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乘飛機飛抵臺灣,此後26年,他人生最後三分之一歲月,沒有再踏足大陸一步。敗走臺灣的蔣介石,一邊鞏固並加強對臺灣的統治,時刻不忘「反攻大陸」,一邊開始了他人生的「二次創業」。
  • 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兩岸是怎樣報導的?
    蔣介石病逝後,臺灣當局開動一切宣傳機器以表示對蔣介石死亡的「隆重哀悼」。從4月6日到17日蔣介石大殮的次日,臺灣的報紙將平日紅色套版一律改為黑色的版面,幾乎全部篇幅都用在有關蔣介石喪葬這個主題上。字典上一切美好的字眼幾乎都用盡了。而在大陸方面反應則相當平淡,除了一些主流報紙上有一些簡單的報導,官方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態,使人感覺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的一樣。
  • 1950年大事記_網易新聞
    二月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和《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在莫斯科籤訂,根據這些協定,蘇聯同意放棄在中國的特權,在1952年之前將中國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和財產無償移交中國政府。蘇聯軍隊從旅順口撤退,中國政府償付蘇聯自1945年以後在此外的建設費用。
  • 1942年河南曾發生大饑荒 蔣介石怒斥報災者造謠
    1938年,為了阻擋日軍,蔣介石密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形成了400多公裡的黃泛區。幾十萬駐防河南的中國軍隊要吃飯,黃泛區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大批遷入,大大加重了國統區的負擔。1942年河南全省遭災,秋糧完全絕收。國民政府駐河南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仍強徵軍糧,幾乎掠走了農民所有的收穫。農民手中沒有丁點兒餘糧,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餓死。活著的人們,踏上了逃荒要飯的漫漫徵途。
  • 「西北王」胡宗南,為何逃往臺灣後被蔣棄用,死後連葬禮都沒錢辦
    抗日戰爭初期,他避隱西北坐擁幾十萬的軍隊,而被稱為「西北王」,是蔣介石手下一隻猛虎。然而,在國軍大敗撤退到臺灣之後,他卻直接被蔣介石棄用了,不僅掛名了許多空職,竟然家境貧寒到連葬禮都沒錢辦成。1896年,胡宗南確實出生在浙江鎮海的一戶貧困人家,不過他從小機靈熱愛讀書,頂著生活的壓力讀完了中學,並當上了一名普通的教書先生。然而他志不在此,在競爭校長失敗後,毅然南下到廣東報考了黃埔軍校。
  • 楊天石:蔣介石與史迪威為何水火不容
    我沒有軍隊,沒有警衛,沒有槍斃任何人的權力。」[17]4月1日的談話,史迪威有意向蔣「攤牌」,自稱「發作了一番,言辭激烈」,「投下的那些炸彈發出了巨大的轟響」[18]。但是,蔣介石仍然極力忍耐。4月2日,蔣介石與史迪威談話,告以杜聿明「少年氣盛」、「過分固執」,決定以年事較高、經驗豐富的羅卓英為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在史迪威指揮下統率中國入緬部隊作戰。
  • 蔣介石去世時為何穿著26年前離別大陸的裝束?
    劉文輝的第24軍代軍長劉元在1984年12月6日寫的《國民黨二十四軍起義概況》(載成都軍區《黨史資料》1985年第1期)中寫道:「劉、鄧、潘宣布起義後,十三日蔣介石就倉皇逃到臺灣去了。」參謀長楊家禎在1984年底《國民黨二十軍起義始末》中也寫道:「劉、鄧、潘宣布起義後,蔣介石感到絕望,就於十三日飛逃臺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