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日,對婦女們來說,有一項奇特的娛樂——迎紫姑。
清代詩人姚瀚寫有一首《紫姑詞》,對少女們月夜迎接紫姑的衣著裝束、物什用具、行祈步驟寫得具體生動。其詞曰:
池陽女兒十六七,翠袖紅襦嬌欲滴。歲歲年年接紫姑,東家姊妹西家集。紫姑轎,出新奇,兩竿湘竹一張箕。花枝箕上何豔美,插滿箕頭插箕尾。烏紗箕上一匹多,一半覆箕一半拖。夜深更轉人初靜,待兒持燈學導引。中有女兒性資敏,自奉清茶自薦餅。才向紫姑前致詞,又代紫姑答所請。堂上迎,灶下送,灶下迎來堂上供。一步一步上堂階,去時箕輕來較重。
傳說紫姑為唐代山東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武則天時,山西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霸佔何媚為妾。李景的正妻為人狠毒,見何媚美貌,又妒又恨,於是在正月十五夜,將她害死在廁所裡。後來,玉皇大帝封她為廁神。
不過,關於紫姑的傳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創作於南朝的《異苑》《荊楚歲時紀》等都有關於紫姑的記載。東晉陶侃如廁,曾見到紫姑顯靈。她對陶侃說:「三年莫說,貴不可言!」後來陶侃果然發跡,後來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
後來,迎紫姑的習俗便歷代相傳,「於廁間迎祝,以佔眾事。」城鄉婦女迎紫姑,向她問良緣子女,以至桑蠶農事。
迎紫姑的方法,各朝代都有記載。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說:「以箕為腹,箸為口。」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記載:「江淮間俗尚,每歲正月,必衣服箕帚,為子姑神。」明人劉侗《帝京景物略》載:「望前後夜(正月十五前後的晚上),婦女束草人,紙粉面,首帕衫裙,號稱姑娘。」紫姑裝扮好後,因她是廁神,先把廁所、豬欄等處打掃乾淨,再行祭祀。祭祀時,如果扮成紫姑的掃帚動彈了一下,就表示紫姑來了,婦女們連忙佔卜兇吉禍福。
民間關於迎紫姑習俗的叫法頗多,有的稱為「邀廁姑」「請廁坑姑」「召廁姑」等,這是依據紫姑是廁神,居於茅坑之間而來。江西婦女佔卜用瓜瓢,就叫「瓜瓢姑娘」;浙江婦女用筲箕,就叫「筲箕姑娘」;江蘇無錫叫「祭扛門舀娘娘」。蘇州則叫笤帚姑、葦姑等。
福建廈門叫「祭娘娘」,由五到十六歲的小姑娘參加,備上花生、柑橘、菜飯和雞頭,在廁所中祭祀。此外,每人預先都做一隻很小的布鞋,祭後焚燒,將鞋灰用菜葉包好,然後拋到廁所中,供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