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豬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這麼多宗教認為豬肉不純潔?

2020-11-26 填鴨說史

文丨填鴨說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豬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食物。我們可以將其拿來烹飪,做出各種各樣美味可口的美食。可是在古代,豬肉似乎沒有像今天這樣流行。那麼,古代的豬有什麼不一樣嗎?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

在古代,古人們最常吃的肉類食物一般都是狗肉和羊肉。在宴會上主人會燒上幾道美味的狗、羊肉來款待賓客,但是很少會使用豬肉。

01古人愛吃狗肉,到清朝豬肉才普及

秦漢時期,泗水亭長劉邦就曾經到樊的店裡去蹭吃狗肉。

後來劉邦打天下之後,樊噲也成為劉邦的一員大將。

由此可見,在上古時期狗肉是較為日常的。

其實蘇軾曾經說過,豬肉太騷,所以沒有辦法得到普及。在宋朝吃豬肉的人多了,但仍不是主流食物。這種情況直到清朝才發生巨大的轉變。

清朝統治者酷愛豬肉,他們不僅日常會吃,而且還會用來祭天。

久而久之,吃豬肉就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再加上明朝時期辣椒香料的引進,讓豬肉的騷氣被掩蓋,使得豬肉的受眾群體逐漸擴大。因此豬肉在這時才算是大面積普及起來。所以,古代的豬和我們當下的豬是不一樣的。發展到今日,豬肉已經相當普及了。

可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的宗教信徒不習慣吃豬肉。他們甚至禁止吃豬肉。而原因之一,便是認為豬肉不純潔。

這些不吃豬肉的宗教有哪些?為何會認為豬肉為不純潔呢?

02豬肉的不潔體現在哪?

伊斯蘭教的信徒肯定是不吃豬肉的。

因為在他們的宗教書籍《古蘭經》中就有記載,自死物、血液、豬肉為不潔之物。

此外,一些猶太教和基督教成員也是不吃豬肉的。

那麼,豬肉為何會被打上不潔的烙印呢?這還是得從豬的自身找起。

首先是豬更不注重自己的衛生問題,在一些豬圈中,豬的身體往往是髒兮兮的,而它們身上的那些髒東西,大多是它們身體裡排出來的穢物。而且豬不挑食,它們所吃的那些飼料也是不太乾淨的。因此,現在豬的習性來看,豬確實是不太愛乾淨的物種。

此外,洗的習性也是較為殘暴的。豬再有吃的時候,會比較溫順,但是一旦被餓著了,那麼它們將會六親不認,連自己的孩子也會吃掉。

第三,豬不十分注重血緣關係。它們時常會發生一些亂倫的現象。所以在習性上,豬也是不純潔的。

此外,豬的樣貌太過醜陋。現在豬八戒一詞時常會被用來罵人。這也就是豬的外貌太過醜陋的原因。豬不僅醜陋,而且性格貪婪。這一性格特點也被《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影響給準確詮釋出來。

豬八戒愛貪小便宜,又貪戀美色,同時又不太聰明。這就是豬的本性。

豬八戒雖說是一個藝術形象,但還是較為貼近豬的天然性格的。

所以,豬的貪婪、懶惰、醜陋、愛美色、會亂倫、不愛乾淨等陋習讓一些宗教的信徒避而遠之。在他們的世界裡,豬就是一種不可以食用,不可以為伍的生物。

不過,對於我們這種不信教的尋常人來說,豬肉則是一種絕美的佳餚。現在想想就垂涎三尺了。

相關焦點

  • 豬肉是什麼時候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主要肉食的?古代人們吃什麼肉?
    豬肉價格為什麼這麼貴,原因很多,比如非洲豬瘟,豬周期,禁止散戶養豬,飼養成本上漲等,今天我們不探究價格為什麼貴的問題,我們看下中國人是從什麼開始大規模吃豬肉的。如果一種食物要大規模推廣,要至少具備:一是這種食物數量足夠多,能夠滿足很多人的需求;二是加工的方式簡單且做出來的大多數人喜歡。
  • 為什麼豬肉漲價這麼多,火腿腸還是一塊錢一根?
    街邊那種熱狗烤腸,是用澱粉,豬肥膘(純肥肉),雞胸肉。還有一些加工好的非肉類混合物。攪拌後加純天然紅色素染紅後生產出來的。沒有一點豬瘦肉。那段時間我手上指甲裡都是紅色素。離職很久後才洗感覺。豬肥膘應該沒有瘦肉漲的那麼厲害。另外雙匯在美國是有豬場的。
  •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同音,明朝之人避諱,管豬肉叫什麼呢?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同音,明朝之人避諱,管豬肉叫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制度往往會有許多規章制度需要天下人去遵守,而小編今天要講的是古時說的「避諱」。其實在以前,皇族的名字並不是平民百姓就可以隨便接觸並且同名的,甚至連一個字相同了都可能面臨隨時掉腦袋的風險,因此一般人都是避而遠之,就算沒有這輩子都不可能會見到當朝的皇帝。明朝皇帝姓「朱」與「豬」同音,明朝之人避諱,管豬肉叫什麼呢?小編查閱了史料後發現,歷史上記載著的是,明代當時並沒有對「豬」進行避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朱元璋認為自己的姓氏可以和家畜共稱嗎?
  • 中國人主要的肉食來源為什麼是二師兄?豬肉什麼時候成為主角的?
    中國有個字「家」,這個字上寶蓋頭,下豕。寶蓋頭是門也是宅,豕是豬。有房子有豬便有了家。可見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豬佔據了何等重要地位。中國是藍星上生豬飼養第一大國,也是吃豬肉第一大國,每年世界上生產的大部分豬肉都被我們吃了。那麼,為什麼不是牛,不是羊,偏偏是豬成為了我們的主要肉食?
  • 「豬不椒,羊不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平常吃的肉大部分還是吃豬肉和羊肉,尤其是走親訪友,割上點肉,炒幾個菜,豈不是非常開心?但是若是菜做不好,那可就有點不太棒了!很多人在做肉之前,會聽到自己的長輩給自己說,「豬不椒,羊不料」這句話,許多人不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
  • 戳紅章的豬肉和藍章的豬肉,有什麼不一樣?答案有了,你未必清楚
    但是我們在採購豬肉的時候,總會有一些疑惑,你會發現在豬皮上面總會有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印章,有藍色的,還有紅色的,難道這還有什麼說法嗎?很多人在購買的時候也沒有注意,但是豬肉畢竟是我們平時經常食用的食物,對於健康衛生情況還是要慎重一些較好,今天就和大家來講一講豬肉上面所含有的不同顏色印章到底有什麼意?
  • 為什麼豬肉上面印章顏色不同,其中有什麼原因嗎?大家一起來看看
    豬肉身上有印章的代表著什麼呢?一起跟著小編來看看吧豬肉價格一波三折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2019年的時候,肉的價格,開始上升趨勢,很多人感慨,想到有一天豬肉的價格也會這麼高。由於豬肉價格的上漲,這也間接的令其他各種肉類的價格也都面臨著漲價風險。
  • 我國養殖的豬多是外國引入的豬種,以前的農村土豬淘汰了麼?
    「如今的豬肉沒有小時候的香了!」可能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慨。 有人說,這是因為生活條件好了,如今大家吃豬肉吃得多了。所以,也就不覺得豬肉那麼香了。以前生活條件不好,一年吃不了幾次豬肉,也就會覺得豬肉香。 這種解釋,可能有那麼一些道理。
  • 古人吃豬肉嗎?盤點古代關於豬肉的古詩
    最近這段時間最火的莫過於豬肉了,隨著豬肉價格的瘋漲,豬儼然成了網紅一般,網上關於豬肉的段子層出不窮,大家開心之餘,也不得不為豬肉漲價買單,紛紛吐槽如今不僅要吃不起豬肉了,連豬跑都要見不著了,這是為何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 印度人不吃豬肉,也不吃牛肉,那他們吃什麼肉?還有水裡遊的
    但是有的國家或者地區卻因為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不吃某一些食物,今天,小編就來講講這個非常奇葩的國家——印度,印度作為半素食主義國家,是不吃牛肉和豬肉的。一說到印度,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宗教信仰了。印度的宗教信仰非常的繁雜,尤其是那些苦行僧的做法更是讓人理解不了。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了解一下印度人的信仰。
  • ‥ 同豬不同命?豬年尾聲,去古代看看豬啥待遇
    羅運兵認為,結合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證據,我國豬類馴化可用「本土多中心起源」來概括。它既是本土起源的,同時又是多中心起源的。對我國大部分地區而言,家豬起源道路應該是獨立馴化本地的野豬,但也不排除一些地區直接從外地引進家豬。5000年前已有豬圈出現為省飼料古人春夏時節儘量牧豬豬的飼養方式,一般有放養、圈養以及圈養與放養相結合3種方式。
  • 豬價再「飛天」!但國外豬肉價格只有國內的一半,憑什麼?
    在大多數人看來,豬肉價格之所以高,是因為去年非洲豬瘟的影響,但是隨著豬肉產能逐漸恢復,豬肉的價格就會回到當初的「十元豬」,但是沒成想,好不容易等來了豬肉價格稍稍回落,還沒等著過過癮,豬肉的價格又上去了。後半年的節假日也非常多,豬肉價格想要降回來恐怕是有一定難度的。而目前,豬肉價格又飆升到了66元一公斤,百姓更加吃不起了!
  • 非得吃豬肉?雞肉和小龍蝦不也挺好?
    在這一方面,印度跟我們的情況又不太一樣,這個國家崇尚吃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僧侶起的帶頭作用。不像我們國家,僧侶的地位不高,印度的僧侶在種姓制度中是排在第一等級的,所以他們吃素,民間當然也會爭相效仿。 豬肉好吃,豬又好養 其實,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好吃才吃肉啊!
  • 道教為什麼不像其他宗教一樣隨處可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世界上有很多個不同的民族,也產生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在這些宗教信仰中,發展壯大、走向世界的也有好幾個,比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這幾個宗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走出發源地,其信徒早已不局限在單一的民族和國家,其宗教文化風靡世界,而我們中國傳統的道教,從文化內涵來說,都絲毫不遜於這幾個宗教,那麼為什麼沒有一樣發展走向世界呢?
  • 白天賣豬肉賺錢,晚上學書法獲獎,這位「豬肉大哥」不簡單
    在古代,書法代表著實用,就像咱們現在提筆寫字一樣。當然了,還有一些文人志士,把書法當作自己表情達意的媒介。比如王羲之,他的那些傳世手札,就是日常和朋友來往的一些簡訊嘛,只是寫的水平比較高而已。現在不一樣了,雖然軟筆書法的實用功能基本消失,但是呢,還是有很多朋友喜歡書法。
  • 原來我們不懂豬!安佑這場發布會,帶你了解不一樣的「豬文化」!
    象形漢字提示我們,屋簷下有一個豕字,於是才誕生了「家」字。  對於豬,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真的懂豬嗎?長期以來,我們的「豬同志」一直背負著「懶惰」、「骯髒」、「貪婪」甚至「遲鈍」等罵名,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古代,豬一直是勇敢、聰明與財富的象徵。其中「豬突豨勇」意為拼命向前衝,不怕死的人,這一成語也證明了豬是一種非常勇敢的動物!
  • 明朝的皇姓和豬諧音?那明朝的豬叫什麼?明朝人還敢吃豬肉嗎?
    豬是我國五畜(牛、犬、羊、豬、雞)之一,也是中華十二生肖之一,在古代經常用豬代表財富和生育,豬不像牛、羊、狗那樣適合遊牧遷徙,在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中,豬是難養的動物,但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農耕民族卻是天然的肉食提供者,因此豬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是古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問題來了,在封建社會是需要避諱的,也就是在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為尊者諱,
  • 賣豬人為什麼不吃梅肉 賣豬人不吃梅肉什麼原因
    由於這兩年受到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及豬瘟的影響,豬肉的價格一路飆升。在賣肉的市場中,有著「賣豬人不吃梅肉」的傳聞。梅肉,指的是梅花肉,位置在肩胛骨的中心。那麼,賣豬人為什麼不吃梅肉呢?一起來看看吧!
  • 古代避諱多講究!「豬」與「朱」同音,明朝對「豬」怎麼稱呼?
    我們知道對於一個身處高位的皇帝來說,他的姓名是不可以冒犯的,「豬」與「朱」同音。那在明朝「豬」怎麼稱呼?據我所知,我家裡人在為我的一個弟弟起名字時猶豫有個字和我太爺爺的字重音,雖然名字是嬸嬸自己查閱了好久的字典,說這個比較有寓意,但是最後並沒有用,其中有重音的字就是玉同煜,不過現在名字也挺霸氣的。好奇明朝是吃豬肉怎麼說呢?畢竟豬和朱同音呀!
  • 中國人為什麼不需要上帝——「陰陽」思維與古代中國人的信仰
    西方人為什麼信上帝同歷史上其他民族的文明相比,華夏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宗教精神不濃。儘管,後來也產生了本土宗教--道教,至於佛教則是外來的,反而得以發揚壯大。當然,宗教精神不濃厚未必是什麼壞事情,正如我們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筷子,而西方人用餐用的是刀叉一樣,本身僅僅具有事實上的差別,而沒有價值上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