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詩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01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02注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
⑵了:了結,完結。
⑶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臺階。欄:一作「闌」。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⑸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裡指南唐舊日的宮女。
⑹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03譯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麼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04賞析
這是一首懷念故國、抒發感慨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兩句寫回憶。「春花秋月」是美好的景色,作者生怕再看,因而發出何時了結的感嘆。這正是他對過去宮廷生活狠心忘卻而又不能忘懷的一種反映。正因為這樣,昔日的情景,一樁樁,一件件,仿佛清清楚楚地就在眼前。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兩句直陳胸臆,抒發亡國之痛。以前高居鳳闕,今日禁閉小樓,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怨滲透於字裡行間。這裡將「小樓」與「故國」作對比,把「東風」與明月作陪襯,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往日歡樂和今日痛苦的情景。
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換頭以「雕欄玉砌」承上啟下,仍是回憶過去。著一「應」字,是揣度,也是願望,是悔恨,又是愛憐,豐富多彩的感情以簡潔的語言充分地表達了出來。
「只是朱顏改」,既寫明了自己容顏的憔悴,又概括了原有的一切都已改變了原貌。滄海桑田,星移物換,屈辱的生活,殘酷的現實,迫使他去體驗不是一般人尤其是帝王所能嘗到的生活滋味。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在這裡,作者善於運用最生動的比喻,把一種抽象難描的感情,形象地再現出來。以「一江春水」來形容無窮無盡的悲愁和痛楚,具體、生動、恰切,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力量。
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