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文昌文化源遠流長

2021-01-12 四川民生新媒體

唐宋以來張亞子既受到統治者和士大夫的推崇,也受到廣大下層民眾的擁護,文昌信仰便沿著「商旅兵賈密如煙」的金牛蜀道,傳播至全國各地。崇奉人士借文昌之名編造了大量著述,如《清河內傳》、《梓潼帝營化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戒淫寶訓》、《文昌忠經》 、《文昌孝經》 等。明清時,文昌信仰達到鼎盛「紫門高照於潼江,行宮普遍於列郡」;鹹豐六年(1856),文昌祭祀升為中祀,列入國家祀典,朝廷頒布樂章,與孔子並尊。

林則徐手書《文昌帝君陰騭文》

文昌洞經音樂

文昌文化是一種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民間良俗為基礎,以釋道教義為輔翼的民間文化。其思想內核中,凸顯出儒家思想特質。其一、重視人倫道德,尤以忠孝突出。文昌帝君報母仇而為孝,仕晉戰沒而為忠,是封建社會典型的忠孝形象,並以忠孝選拔士人。其二、經世致用,關注人生現實。「利物利人, 為國安民」,顯示出對俗世的積極關注,已然超出宗教關懷範圍。

丁酉年文昌祭祀大典

文昌廟樂章

文昌文化內容豐富,涉及倫理道德、科舉教育、文學藝術、民風民俗、中醫中藥等諸多領域。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宮廟、善堂、碑刻、鑄像等有形載體,也有酬神祭祀、敬惜字紙、刊行經文、誕日慶祝等民間習俗。文昌文化與普通民眾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使倫理道德擺脫了單純說教的乏力際遇,步入了可實際操作的程序狀態,間接或直接地推動了社會和諧。

明代·文昌司祿圖

明代·蜀人張育徵戰圖

同時文昌文化還漂洋過海,傳播至朝鮮、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它的廣泛傳播,表明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包容性和融合力,其所包含的對善良和諧、公平幸福、文明昌盛、健康長壽的情感關照,正符合世人的普遍心願。

(來源:七曲山風景區)

相關焦點

  • 去綿陽七曲山,拜一拜文昌帝君
    那麼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七曲山。七曲山的位置是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城北,他古時候的名字叫做尼陳山,在唐朝天寶年間,當時的皇帝唐玄宗經過這裡的時候,他有一名侍臣寫了一篇有關七曲的詩句,從那之後七曲這個名字就天下皆知了,後來還被道教稱為天下第九座名山。自古這個位於川北部的梓潼縣都有一個稱號叫做蜀道南大門,這裡有很多建築都非常壯麗。
  • 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昌文化
    至此,梓潼帝君與文昌帝君完全重合,張亞子由地方小神經過歷史的整合成為天下共祀的大神,文昌帝君張亞子開始走出巴蜀,進入中原。明清時,天下學宮皆建文昌宮,塑文昌帝君張亞子像,到了明末清初,大西王張獻忠與張亞子聯宗認祖,下詔追封張亞子為「始祖高皇帝」,把七曲山文昌宮認作家廟,俗稱太廟。從此七曲山大廟成為天下文昌宮的祖庭。
  • 帶上文昌帝君的祝福,高考加油!
    「北孔子,南文昌。」綿陽市梓潼縣是全國文昌文化發祥地,七曲山大廟是全國文昌祖庭。「拜魁星點鬥,祈金榜題名」,成為每年中高考前期,到七曲山風景區觀光旅遊、祈福朝聖的一大特色。文昌文化以「勸善」、「孝親」、「仁慈」、「勤學」為核心,內涵豐富,影響深遠。
  • 涿鹿 祭拜文昌帝君
    陰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聖誕之日,涿鹿縣祭拜文昌帝君大典上午在縣城文昌閣下隆重舉行。
  • 除了玉皇大帝,文昌帝君也姓張!
    我們同心同德,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優良傳統,繁榮一億大張世家。 在古代和現在的西南等地區,家家戶戶都供奉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是我國悠久的歷史下傳承下來的文化;至今每到逢年過節,或家逢風光喜事都會恭敬的禮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牌位正中的五個字旁邊還會有兩列神仙名稱,常見的都有「文昌天子」這四個字,這是指哪位神仙?為何要把他與天地君親師共列呢?
  • 兩岸共祭文昌帝君 祭祀大典再現傳統民俗
    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嘉賓代表共計300餘人,在同根同祖同源的血脈聯繫下,在一脈相承的文昌文化背景下,齊聚七曲山大廟,共同祭祀文昌帝君。  上午9時50分,沿襲古老的廟會習俗,三通聖鼓,七曲山大廟正門徐徐開啟,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正式開始。按照傳統文昌祭祀「三獻禮」規制,全程伴以祭祀歌舞「六佾舞」,長袖明眸,衣袂飄飄。
  • 文昌帝君像
    我仔細觀察後,告訴他這尊造像叫文昌帝君,這種造像有多種形態,應是明代之物。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他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四川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
  • 「文昌帝君」廟—七曲大廟山香火旺。翠雲長廊風景秀
    眾所周知,在中國,各種廟宇很多,在我們這個崇尚文化的國度,關於文化廟宇也不計其數。但有一座廟很特別,它是文昌帝君的發源地。故有「北孔子廟,南 有文昌帝君廟」之說。其中南文昌帝君廟就是今天軍哥要和夥伴們聊的「七曲大廟」。「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梓潼縣城城北的七曲山,因此稱為「七曲山大廟」。
  • 二月初三你拜文昌帝君了嗎?
    農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生辰日作為文昌老家的梓潼縣在當天做了些什麼呢?跟冠稀哥去梓潼走一趟吧!文昌帝君祭祀大典2019年3月9日,農曆二月初三,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第1092屆文昌廟會之文昌祭祀大典在梓潼七曲山開幕。
  • 文昌帝君的發祥地,網友說,高考前一定要去
    七曲山大廟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每年高考前夕,全國各地的人遠道而來,大廟門前香火鼎盛,盛況空前。中國歷代以來都是一個重文的國家,科舉制度是國家選拔官吏和知識分子改變命運最重要的途經之一。正是因為科舉制度無比強大的統攝性,使萬千中國讀書人都十分重視科舉考試,在科考晉階的前夜,一定會去文昌宮拜祭文昌帝君。
  • 原來是文昌帝君像(圖)
    我仔細觀察以後,告訴他,這尊造像叫文昌帝君,這種造像有多種形態,應是明代之物。其實,現在大多數青銅造像收藏者,最大障礙都是不識造像人物。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他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四川梓潼神張亞子有關。
  • 「天地君親師」牌位上的「文昌天子」是哪位神仙?為何要供奉他?
    在古代和現在的西南等地區,家家戶戶都供奉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是我國悠久的歷史下傳承下來的文化;至今每到逢年過節,或家逢風光喜事都會恭敬的禮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牌位正中的五個字旁邊還會有兩列神仙名稱,常見的都有「文昌天子」這四個字,這是指哪位神仙?
  • 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文昌帝君是誰,希望學業有成的你祭拜了沒
    前段日子《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熱播,不知道大家對文昌帝君這個人物還有印象沒有。其實在在這部劇熱播之前,民間也有祭拜文昌帝君的習俗。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的文昌帝君在傳統的道教中,文昌帝君主管科舉考試,就是掌管仕途之人的功名和俸祿的神。文昌帝君本名叫張育,東晉時期,張育帶兵起義,自稱為蜀王,抗擊前秦宣昭皇帝苻堅,可惜最後英勇戰死。
  • 文曲星就是文昌帝君,一文看懂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廣泛的文昌信仰
    在《文昌化書》中又記載了文昌帝君遇佛授記,那麼文昌帝君與佛教也有不解之緣了。既然文昌帝君在三教中都有如此高的地位,那麼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各階層人們共同崇拜的對象,就理所當然了。要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能忽視這一歷史現象。【文昌神本是天神,主管人間文運、功名、祿位】文昌本是天上的星宮名(屬紫微垣,包含六顆星。
  • 文昌帝君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 梓潼七曲山,張亞子是如何成為文昌帝君的?
    文昌帝君塑像關於大廟的稱呼,史書一直有解釋,比如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就備註:「大廟,始祖廟也。」今天我所講的這座大廟就處在川西北一帶丘陵,那裡崇山峻岭,柏樹青青,常年濃雲不散。這個地方叫梓潼,它在歷史上經歷的事情頗為神奇,尤其是一個叫張亞子的地方神,最終成為令一代代學子趨之若鶩、香火旺盛的文昌帝君,頗為有趣。西晉太康八年(287年),張亞子生於四川涼山州越西縣的金馬山,他避母仇,舉家遷來七曲山,一生行善治病,死後被當地百姓奉為梓潼神,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地方神,他又是如何成為文昌帝君的呢?
  • 考試的守護神——文昌帝君
    文昌星簡稱文星,或稱文曲星,系星宿中主文運者,如杜甫詩:「北風隨爽氣,南鬥避文星」。又《東觀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場當有事」。由此觀之,學子應與文星有關。     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鬥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載:「鬥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
  • 【道教神明】文昌帝君
    源流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雖象徵文學,但並非人格神祇。文昌封為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
  • 走近道教:民間傳說的「五文昌」指的是哪五位神仙?看完長知識了
    在道教的神明中,有五位神仙被稱為「五文昌」,分別是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純陽帝君和文衡帝君,他們執掌著世間的功名利祿,本期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觀裡最常供奉的一位神仙,文昌殿內的文昌帝君旁邊會有兩位侍者,他們是天聾地啞,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