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來張亞子既受到統治者和士大夫的推崇,也受到廣大下層民眾的擁護,文昌信仰便沿著「商旅兵賈密如煙」的金牛蜀道,傳播至全國各地。崇奉人士借文昌之名編造了大量著述,如《清河內傳》、《梓潼帝營化書) 、《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戒淫寶訓》、《文昌忠經》 、《文昌孝經》 等。明清時,文昌信仰達到鼎盛「紫門高照於潼江,行宮普遍於列郡」;鹹豐六年(1856),文昌祭祀升為中祀,列入國家祀典,朝廷頒布樂章,與孔子並尊。
林則徐手書《文昌帝君陰騭文》
文昌洞經音樂
文昌文化是一種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民間良俗為基礎,以釋道教義為輔翼的民間文化。其思想內核中,凸顯出儒家思想特質。其一、重視人倫道德,尤以忠孝突出。文昌帝君報母仇而為孝,仕晉戰沒而為忠,是封建社會典型的忠孝形象,並以忠孝選拔士人。其二、經世致用,關注人生現實。「利物利人, 為國安民」,顯示出對俗世的積極關注,已然超出宗教關懷範圍。
丁酉年文昌祭祀大典
文昌廟樂章
文昌文化內容豐富,涉及倫理道德、科舉教育、文學藝術、民風民俗、中醫中藥等諸多領域。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既有宮廟、善堂、碑刻、鑄像等有形載體,也有酬神祭祀、敬惜字紙、刊行經文、誕日慶祝等民間習俗。文昌文化與普通民眾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使倫理道德擺脫了單純說教的乏力際遇,步入了可實際操作的程序狀態,間接或直接地推動了社會和諧。
明代·文昌司祿圖
明代·蜀人張育徵戰圖
同時文昌文化還漂洋過海,傳播至朝鮮、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它的廣泛傳播,表明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包容性和融合力,其所包含的對善良和諧、公平幸福、文明昌盛、健康長壽的情感關照,正符合世人的普遍心願。
(來源:七曲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