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張曉寧 記者 王冰川/文
目擊 木材廠裡擺著棺材
上周一,記者來到瀋陽市蘇家屯區十裡河鎮。這裡的很多居民都知道,十裡河鎮去往遼陽的出城口附近有幾家木材加工廠,在那裡能買到棺材。
在當地居民的指點下,記者走進一家木材加工廠,院子裡面堆著幾堆松木和楊木。順著木頭堆中間的夾空,記者看見裡面是幾間平房,一個工人正在進進出出忙碌著。
在刺耳的電鋸聲和乒桌球乓的斧鑿聲中,記者走到一間平房前。推開門,眼前是兩具棺材,剛剛做成型,還沒有刷外面的漆,裸露的木頭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屋內三男兩女正在工作,刨木板的,用鐵籤子將木板穿起來的,很忙碌。看見有人進來,幾個人放下了手裡的活計。
「買棺材嗎?」看見記者圍著棺材轉來轉去,一個30多歲的女人問。
「哦,是買棺材,怎麼賣的?」記者隨口說。
「大的1300元,小的1000元,不講價。」女人說話的態度很堅決。
「這是什麼木頭的?怎麼這麼貴?」
「這還貴?全都是大興安嶺的落葉松,你看這厚度,看看這木頭,這地方就數我們做得好。」看到記者沒有什麼反應,女人繼續勸說:「別人家的價錢和我們這兒差不多,但質量可不一樣,他們的木頭節子多,木質也松,埋在地下爛得快。」
記者在屋子裡轉了一圈,看到屋角堆著邊邊角角的木料,另一邊是幾個成型的木頭架子,看不出來是做什麼用的。還有一些木工用的機器,上面還殘留著新鮮的刨花。
「什麼時候取棺材,現在好像不讓弄這玩藝。」記者隨口問道。
「白天也行,這兒沒有人管。但一般是在早晚,那時候人少。這事兒不合法,還是儘量少找麻煩。」一個40歲左右的男人接過了話茬,「你們最好自己出車來拉,要是我們給你送去,車費要你們出。」
記下老闆的電話,記者離開。
調查 大批木材用做壽材
第二天上午,記者再次來到蘇家屯區十裡河鎮。天正下著雨,道路泥濘不堪。十裡河鎮與遼陽交界附近,幾處用紅筆寫著「木材加工」的招牌掛在路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記者在靠近路旁的一堆木材前停下了腳步。仔細一看,竟是一堆剛剛採伐不久的落葉松,粗略地數了數,大概能有20多棵。從松樹斷層的年輪來看,最少有20圈,最多的有50圈。
「下雨天還來看木材呀,做什麼用呀,到屋裡談吧。」一個約莫40多歲的男人從不遠處的一間破土屋裡走了過來。記者跟著這個男人來到後面的一個窄院,地上到處都是用剩的木料,一根圓木剛剛被鋸成兩截,戳在地上。
「做棺材嗎?」記者直截了當地問。「做,就看你是要大的還是要小的。」男人的眼神裡沒有任何躲閃和疑惑,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記者進屋時說,有個大溝的親戚在市裡的醫院住院,估計快不行了,家裡人不想在城裡火化,就想訂口棺材,然後把病人接回來。
男人頗為理解地點了點頭,然後介紹說,現在他們這裡不想火葬的人非常多,許多人,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都願意買棺材。他這兒做的棺材是最好的,用料也絕對講究,還像煞有介事地敲了敲旁邊一口已基本成形的棺材,說是用的最好的落葉松。至於價錢,都是一口價,大的1000元,小的800元。
記者問最快什麼時候能做出來,男人很自信地回答:兩天。「我們這兒經常做,都駕輕就熟了。」
記者藉口價格太高,要到別處去看看再說。「前邊還有幾家做的,但我們這裡做棺材是最好的了,每年都能賣出100多口,從過了年到現在,我們都賣出33口了,你們去別處轉吧,早晚還得回來。」記者轉身離開時,男人追出來說。
從這裡出來,記者發現,道路的一側,差不多每隔一道牆,就會有一家木材加工點。向前走了走,一處隱約的綠意又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走近一看,竟是十幾根剛剛採伐的楊樹躺在地上。
楊樹的後面是一個院落,地上堆滿了各種木材。大門敞著,裡面不時傳來鋸木頭的聲音。順著大門走進去,裡面是一間大房子。門口的地上,停放著一口已經成型的棺材,幾個工人正在一聲不響地鋸著木頭。得知記者是來買棺材的,幾個人立即停止了工作。「你們算是找對了地方,我這兒正巧做完兩口,剛賣一口,還剩一口。」其中一個二十歲左右的男孩拍著棺材說。問了問價錢,和剛開始去的那家差不多,記者假裝有些躊躇。
也許是猜出了記者的「心思」,一位婦女很神秘地說,「看你也不懂規矩,這兒買棺材哪有講價的,那是對死去人的不敬,走的人也不會安心。我都賣了幾百口棺材了,從沒遇到講價的。」
在一家暗藏棺材鋪的木材加工廠,一個姓張的老闆告訴記者,這些木材基本都是從大興安嶺運過來的,七百到八百元一立方米,普通一個大棺材平均需要一立方米的木材,小棺材也需要0.7-0.8立方米的木材,「總體來說,做這行還是很賺錢的」,老闆告訴記者。
管理 堅決根除土葬陋俗
據當地人介紹,十裡河附近地區,很多村民都會選擇土葬。逝去的親人火化以後,親屬將其骨灰放在棺材裡,然後再埋在地下「入土為安」。
記者看到一位當地村民寫的反映當地喪葬現象的材料,「近幾年來在我們農村,喪事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死了口人,買個棺材就要上千塊錢。這家買幾百的,那家就買上千的,還有有錢的人家就買好幾千的。在農村,棺材鋪很多,打的牌子都是木器加工,木材加工廠裡製作棺材,價位高低不等……平均一次普通喪事下來就得用上一萬多元,一些村民沒有錢的,還想要臉面,不得不花這筆錢,可一個農民一輩子能掙來幾個一萬元呀。」
一位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地有這樣的風俗:人去世後,先買來棺材,然後停屍三天,並請來吹鼓手吹吹打打,然後屍體火化,最後裝骨灰入棺材埋入地下。一個喪事沒有個一萬兩萬的肯定下不來,停屍的時候吹鼓手吹吹打打,還要用大功率的音響,鬧得雞犬不寧。
記者了解到,在十裡河地區,包括大溝鄉、莽工墳等很多地區都很流行土葬,老百姓知道這樣做是不允許的,但是為了先人能夠「安寧」,許多人還是在沿襲這種老的陋俗——土葬。
2001年12月1日,瀋陽市政府下發《瀋陽市殯葬管理規定》。《規定》第十二條:殯葬活動不得在戶外搭設靈棚吹喪送葬,不得妨礙公共秩序和公共衛生,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第十六條:禁止製作、銷售紙活、地府鈔票等喪葬迷信品;嚴禁製造、銷售棺木或其他土葬用品。去年蘇家屯區政府曾經下發過市政府給全市市民的一封信,要求喪事從簡,不許土葬。
吳所長表示,這件事情蘇家屯區喪葬管理所的吳所長告訴記者,每年蘇家屯區死亡人數大概在2700人左右,在十裡河附近則沒有進行過完全的統計。他表示:十裡河鎮一些木材加工廠製售棺材的做法很嚴重,讓人驚訝。根據2001年瀋陽市政府8號令的有關規定,全市都必須進行火葬,而且絕不允許製售棺材。殯葬管理所將聯合執法部門對此進行清理整治,堅決根除這一陋俗。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