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陋習難徹底根除 骨灰入棺材成土葬升級版

2020-11-30 搜狐網

  □首席記者 張曉寧 記者 王冰川/文

  目擊 木材廠裡擺著棺材

  上周一,記者來到瀋陽市蘇家屯區十裡河鎮。這裡的很多居民都知道,十裡河鎮去往遼陽的出城口附近有幾家木材加工廠,在那裡能買到棺材。

  在當地居民的指點下,記者走進一家木材加工廠,院子裡面堆著幾堆松木和楊木。順著木頭堆中間的夾空,記者看見裡面是幾間平房,一個工人正在進進出出忙碌著。

  在刺耳的電鋸聲和乒桌球乓的斧鑿聲中,記者走到一間平房前。推開門,眼前是兩具棺材,剛剛做成型,還沒有刷外面的漆,裸露的木頭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屋內三男兩女正在工作,刨木板的,用鐵籤子將木板穿起來的,很忙碌。看見有人進來,幾個人放下了手裡的活計。

  「買棺材嗎?」看見記者圍著棺材轉來轉去,一個30多歲的女人問。

  「哦,是買棺材,怎麼賣的?」記者隨口說。

  「大的1300元,小的1000元,不講價。」女人說話的態度很堅決。

  「這是什麼木頭的?怎麼這麼貴?」

  「這還貴?全都是大興安嶺的落葉松,你看這厚度,看看這木頭,這地方就數我們做得好。」看到記者沒有什麼反應,女人繼續勸說:「別人家的價錢和我們這兒差不多,但質量可不一樣,他們的木頭節子多,木質也松,埋在地下爛得快。」

  記者在屋子裡轉了一圈,看到屋角堆著邊邊角角的木料,另一邊是幾個成型的木頭架子,看不出來是做什麼用的。還有一些木工用的機器,上面還殘留著新鮮的刨花。

  「什麼時候取棺材,現在好像不讓弄這玩藝。」記者隨口問道。

  「白天也行,這兒沒有人管。但一般是在早晚,那時候人少。這事兒不合法,還是儘量少找麻煩。」一個40歲左右的男人接過了話茬,「你們最好自己出車來拉,要是我們給你送去,車費要你們出。」

  記下老闆的電話,記者離開。

  調查 大批木材用做壽材

  第二天上午,記者再次來到蘇家屯區十裡河鎮。天正下著雨,道路泥濘不堪。十裡河鎮與遼陽交界附近,幾處用紅筆寫著「木材加工」的招牌掛在路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記者在靠近路旁的一堆木材前停下了腳步。仔細一看,竟是一堆剛剛採伐不久的落葉松,粗略地數了數,大概能有20多棵。從松樹斷層的年輪來看,最少有20圈,最多的有50圈。

  「下雨天還來看木材呀,做什麼用呀,到屋裡談吧。」一個約莫40多歲的男人從不遠處的一間破土屋裡走了過來。記者跟著這個男人來到後面的一個窄院,地上到處都是用剩的木料,一根圓木剛剛被鋸成兩截,戳在地上。

  「做棺材嗎?」記者直截了當地問。「做,就看你是要大的還是要小的。」男人的眼神裡沒有任何躲閃和疑惑,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記者進屋時說,有個大溝的親戚在市裡的醫院住院,估計快不行了,家裡人不想在城裡火化,就想訂口棺材,然後把病人接回來。

  男人頗為理解地點了點頭,然後介紹說,現在他們這裡不想火葬的人非常多,許多人,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都願意買棺材。他這兒做的棺材是最好的,用料也絕對講究,還像煞有介事地敲了敲旁邊一口已基本成形的棺材,說是用的最好的落葉松。至於價錢,都是一口價,大的1000元,小的800元。

  記者問最快什麼時候能做出來,男人很自信地回答:兩天。「我們這兒經常做,都駕輕就熟了。」

  記者藉口價格太高,要到別處去看看再說。「前邊還有幾家做的,但我們這裡做棺材是最好的了,每年都能賣出100多口,從過了年到現在,我們都賣出33口了,你們去別處轉吧,早晚還得回來。」記者轉身離開時,男人追出來說。

  從這裡出來,記者發現,道路的一側,差不多每隔一道牆,就會有一家木材加工點。向前走了走,一處隱約的綠意又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走近一看,竟是十幾根剛剛採伐的楊樹躺在地上。

  楊樹的後面是一個院落,地上堆滿了各種木材。大門敞著,裡面不時傳來鋸木頭的聲音。順著大門走進去,裡面是一間大房子。門口的地上,停放著一口已經成型的棺材,幾個工人正在一聲不響地鋸著木頭。得知記者是來買棺材的,幾個人立即停止了工作。「你們算是找對了地方,我這兒正巧做完兩口,剛賣一口,還剩一口。」其中一個二十歲左右的男孩拍著棺材說。問了問價錢,和剛開始去的那家差不多,記者假裝有些躊躇。

  也許是猜出了記者的「心思」,一位婦女很神秘地說,「看你也不懂規矩,這兒買棺材哪有講價的,那是對死去人的不敬,走的人也不會安心。我都賣了幾百口棺材了,從沒遇到講價的。」

  在一家暗藏棺材鋪的木材加工廠,一個姓張的老闆告訴記者,這些木材基本都是從大興安嶺運過來的,七百到八百元一立方米,普通一個大棺材平均需要一立方米的木材,小棺材也需要0.7-0.8立方米的木材,「總體來說,做這行還是很賺錢的」,老闆告訴記者。

  管理 堅決根除土葬陋俗

  據當地人介紹,十裡河附近地區,很多村民都會選擇土葬。逝去的親人火化以後,親屬將其骨灰放在棺材裡,然後再埋在地下「入土為安」。

  記者看到一位當地村民寫的反映當地喪葬現象的材料,「近幾年來在我們農村,喪事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死了口人,買個棺材就要上千塊錢。這家買幾百的,那家就買上千的,還有有錢的人家就買好幾千的。在農村,棺材鋪很多,打的牌子都是木器加工,木材加工廠裡製作棺材,價位高低不等……平均一次普通喪事下來就得用上一萬多元,一些村民沒有錢的,還想要臉面,不得不花這筆錢,可一個農民一輩子能掙來幾個一萬元呀。」

  一位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地有這樣的風俗:人去世後,先買來棺材,然後停屍三天,並請來吹鼓手吹吹打打,然後屍體火化,最後裝骨灰入棺材埋入地下。一個喪事沒有個一萬兩萬的肯定下不來,停屍的時候吹鼓手吹吹打打,還要用大功率的音響,鬧得雞犬不寧。

  記者了解到,在十裡河地區,包括大溝鄉、莽工墳等很多地區都很流行土葬,老百姓知道這樣做是不允許的,但是為了先人能夠「安寧」,許多人還是在沿襲這種老的陋俗——土葬。

  2001年12月1日,瀋陽市政府下發《瀋陽市殯葬管理規定》。《規定》第十二條:殯葬活動不得在戶外搭設靈棚吹喪送葬,不得妨礙公共秩序和公共衛生,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第十六條:禁止製作、銷售紙活、地府鈔票等喪葬迷信品;嚴禁製造、銷售棺木或其他土葬用品。去年蘇家屯區政府曾經下發過市政府給全市市民的一封信,要求喪事從簡,不許土葬。

  吳所長表示,這件事情蘇家屯區喪葬管理所的吳所長告訴記者,每年蘇家屯區死亡人數大概在2700人左右,在十裡河附近則沒有進行過完全的統計。他表示:十裡河鎮一些木材加工廠製售棺材的做法很嚴重,讓人驚訝。根據2001年瀋陽市政府8號令的有關規定,全市都必須進行火葬,而且絕不允許製售棺材。殯葬管理所將聯合執法部門對此進行清理整治,堅決根除這一陋俗。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火葬尚未完全取代土葬,農村葬禮又出現了三大陋習,專家直批荒唐
    一直以來,我們傳統文化的埋葬方式就是土葬。所以我們有個成語叫做入土為安。另外老話說的落葉歸根,也和土葬有著很大的關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人口增多以後,土地資源變得緊張起來,於是國家開始提倡老百姓用火葬的方式取代土葬。雖然我國土地面積非常大,但是人口也很多,如果實行土葬的話,對土地資源的佔用率是非常高的。而且農村在土葬的時候,都是選擇自家的耕用地。
  • 北大教授提議恢復土葬:現在的殯葬制度就是把過世的人當垃圾處理
    古人常說「死者為大」,所有的往日恩怨也便不必再提,而死者的家人們也多會為他舉行一場隆重的悼念儀式以及出殯流程,可能很多人想像不到這樣的場景,因為就今天的形式來看,人去世之後,有的只是流水線式的悼念,之後便是火化,留下的只是一堆骨灰,出殯儀式更是不可能有了。
  • 清朝頭幾位皇帝為何火葬,自康熙之後才開始推行全國土葬
    所謂「火葬」,是人死後處理屍體的一種方式,其實就是用火將屍首燒成灰,然後將骨灰倒入骨灰盒中,或埋於土中亦或撒入水中,揚在空中等。印度教,佛教宣揚火葬。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是崇尚土葬。自從二十世紀之後人口開始急劇增加,火葬在全球各地獲得提倡,以節約耕地。新中國成立後也是推行火葬,但是我國火葬的歷史並非始於當代。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傳統的葬法仍為土葬。
  • 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所以,正常狀態下死亡的人一般都會進行土葬。圖片:百姓進行土葬劇照同樣是進行土葬,不同地區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執行方式。在影視劇中,如果遇到有人去世,通常都會有土葬的特寫。人們先是在平地上挖一個足夠放棺材的坑,然後再把棺材緩緩放入坑裡,最後填上泥土。實際上,不是所有地區的土葬方式都是這樣的,廣東有些地區的土葬方式就與這種方式不同。
  • 實拍贛南土葬:16人抬棺材奔跑,上面還坐著個大活人
    一青衣道士坐在壽棺上吹吹打打,讓人抬著他和壽棺進山舉行土葬儀式。這是江西贛南一八旬老者去世後,家人請來道士為其超度,而十六人抬著這壽棺材一路疾行,還有位大活人坐在壽棺材上,這種神秘土葬方式令人驚嘆。在當地,按舊年的傳統,老人是怕火葬的。
  • 農村土葬時,棺材被埋在地下,為何還要堆上「小土堆」?
    ——《周易·繫辭下》 中國古代喪葬禮儀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形式,土葬的發展歷史可謂是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從夏朝殷朝開始土葬文化便已經流行開來,直到現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還保留著土葬文化。
  • 農村土葬屢禁不止,專家不解農民執著,農民:如此「火葬」就行?
    不過針對農村殯葬,一直有一個矛盾存在,那就是土葬和火葬的選擇,農村土葬屢禁不止,專家不解農民執著,農民:如此「火葬」就行?以前農村都是實行土葬,講究的就是一個入土為安,在安葬之前,家裡的後輩會給逝者清潔身體,並將壽衣整整齊齊地穿在逝者身上,還有專門為逝者整理遺容的人,目的就是讓逝者保有尊嚴地離開。
  • 農村殯葬改革大幕全面開啟:推行火葬、限制土葬箭在弦上
    一、殯葬改革任務艱巨:土葬深入人心,不改又不行!歷史上,中國各民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 、野葬 、 崖葬 、保存乾屍等多種葬法,廣大漢族地區以土葬最為普遍。我們中國人有蓋棺定論的風俗,長久流傳的文化告訴我們:中國人生前怎麼活不重要,但死後必須要厚葬!否則就是後人不孝。
  • 城裡人說農村實行土葬佔地,但火葬費油費電價格貴,農民還不忍心
    所以全國大部分的農村其實實行的都是土葬,但城裡人總說農村實行土葬不好,太佔地,於是開始推行火化,可看似很好,時間久了也暴露出問題。那麼究竟選擇怎樣的葬法比較符合大家的心意呢?今天就給大家說說目前大眾比較認可的三種葬法,它們都有哪些利弊呢?一起來看吧!土葬:農民支持高,但佔地不環保土葬是農村祖祖輩輩都比較奉行的葬法,也是人們一直踐行的唯一葬法。
  • 人在土葬後24小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在過去火葬還沒有流行的年代,人死後,肉體將以土葬的方式長眠於泥土之中,年年歲歲不見天日。棺材下地直到被泥土所淹沒完畢後,這個人正式與我們斷絕了所有的聯繫。如同影視作品一樣,這個人最後的最後將化為一堆白骨。在這裡,或許有人會疑問人在土葬後24小時,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人死亡的瞬間人在死亡的瞬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 土葬佔用土地資源,農民為何不火葬?老農說出3點原因,專家犯難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農村大部分的人實行的都是土葬的方式,不過由於土葬佔用土地資源比較多,國家現在大力推行火葬,有些地區甚至成為強制性的葬禮方式,可是農民對此似乎並不買帳,為什麼?老農說出3點原因,專家犯了難。第一個原因:火葬費用太高農民以前實行土葬十分的簡單,就是給去世的人打造一副棺材,然後再舉行一下葬禮即可,整套的流程十分簡單,花費很少。
  • 農村土葬時候,棺材兩頭一頭大一頭小,這是為啥?
    說到祭祀,不由得就說到兩個字:棺材。講真,在大過年講這個,有點犯衝,不過農村也有句話,叫做「棺材棺材,升官發財」,就不必忌諱那麼多了。尤其是現在都流行火葬,都用骨灰盒了,用棺材做土葬,已經相當少見了。但只要見過棺材的,都會注意到,這棺材並不是一齊的,而是棺材的兩頭不一樣大,一頭大,一頭小,這是為啥?
  • 為什麼農村人一直要堅持土葬,而不願意去火葬?其實原因是這三點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傳統裡土葬一直以來是非常興盛的,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們農村,我小時候基本沒有見過火葬情況,那時候也是不懂火葬和土葬的意義,在農村地區我們一直以土葬是對死去的親人的一種歸宿,農村的大部分老人都以入土為安為最終的歸宿。我國一直提倡火葬,但是還是有絕大部分的農民還是選擇土葬,其中主要還是因為這幾點。
  • 骨灰龕位昂貴「死不起」 香港喪葬之地一穴難求
    如果選擇土葬,香港共有3種接納土葬的墳場:政府墳場、華人永遠墳場和宗教墳場。宗教墳場只安葬本宗教信徒,政府墳場接納土葬的,和合石墳場遠在粉嶺,一般人不會選擇;華人永遠墳場,排隊輪候一個可以續期的土葬位置,一般需要等候一個月。和合石墳場的土葬墓地收費,視乎位置不同在3160到6500港元之間。
  • 人死後要土葬火葬水葬,為什麼要入土為安,落葉歸根
    土葬習俗的出現則與人類孝親觀念的形成有密切關係。這種觀點,也符合早期儒家對土葬形成原因的解說。如孟軻以為:上古時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屍體棄置山溝。後子女見父母遺體遭獸咬蟲叮,內心感愧,於是就將屍體掩埋。「該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上》)。《呂氏春秋》也以孝親之說解釋土葬由來:「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病於肌骨,性也。
  • 古代民間,5色棺材葬分別葬5種人,「紅色棺材」葬的是何人?
    我們能體會到的只有前兩件大事,最後的那件,我們在親人好友的哭泣中和吹鑼打鼓中徹底長眠。那麼不同年齡段的人死後,他們的棺材其實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朝代,喪葬制度的講究也不同,尤其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甚至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的棺材也不一樣。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已經禁止「土葬」了,但是在很多偏遠的農村,還有使用的「土葬」的習俗,幾乎都是用的黑棺,其他顏色的棺材許多人都沒有見過。
  • 農民辦白事,以下幾個行為愈演愈烈,這都是陋習!
    對於鄉村來說,冬天白事多,主要還是農村的條件不允許,尤其這一點到了冬天暖和就成了一個難題,所以老人們都無法承受冬天的嚴寒,但是對於鄉村來說,很多關於老人死後的爭議,已經出現了,最典型的就是關於土葬和火葬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現在還存在著爭議,最大的問題是傳統的觀念,比如有些老人的文化就不高,對火葬比較忌諱,主要還是希望能夠土葬。
  • 土葬與火葬之爭尚未定論,3大怪象卻愈演愈烈!老農:令人恥笑!
    老話說「入土為安」,這種思想觀念已經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幾千年來「土葬」的形式與風俗流傳至今,且已經形成一套「特有」的禮儀。然而,因「土葬」浪費耕地造成資源的破壞,且不利於鄉村經濟發展,一些專家與學者便開始推崇「火葬」,並希望「火葬」能夠取代「土葬」,成為新興的祭祀方式。
  • 既土葬被火葬取代後,農村喪葬儀式再簡化,農民:為何要這樣
    導讀:既土葬被火葬取代後,農村喪葬儀式再簡化,農民:為何要這樣文/三農記錄在我國農村,有很多傳統習俗。在村子裡的老人去世之後,以前都是流行土葬。因為老一輩就是講究人去世之後,要「入土為安」。記得在200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在實行土葬。
  • 火葬場真的會將人燒成骨灰嗎?很多人都誤解了,原來被騙了這麼久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為了讓逝者有一個安息之所,人們會找一塊地給逝者進行土葬,這種習慣流傳了幾千年。但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土地面積顯得越來越緊張。而土葬這種方式將導致國土資源浪費,所以國家提倡人們將逝者火化以後再下葬。大家在影視劇中得知骨灰是人經焚燒後骨骼化成的灰。但真的都是灰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