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理論的方面來看,緣生的道理自然推演到因果的觀念

2020-12-16 木木至春

第十四章 法爾如是水同雲

《宗鏡錄》到此卷第四十二,是說明因果的問題。將世間、出世間法的因果和三乘道的修行因果都說明了。最後提出來,以《華嚴經》所標示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為徹底究竟。

對於因果的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得那麼嚴重,大家也許會覺得很奇怪。主要的道理,是再三說明,一切世間與出世間法逃不出這個因果律。

在現象界來講,是逃不出因果律;而在形而上的本體上講,是因果平等,寂然不動的。但不能說它無因無果,如同我們再三提出來的《易經》道理一樣,這宇宙萬有的本體是寂然不動的,但感而遂通,一動就有因果,而因果是同時的。

這個道理是佛學、哲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中國文化裡,有一點與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不同的,即關於這種論點的邏輯推演方面,不太喜歡。

我經常感覺到: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是哲學家。到鄉下問那些非常困苦的老太婆、老頭子:「為什麼這麼苦啊?」「哎!命呀!」

這一句命,什麼都解決了。命是什麼東西?命就是命,不必囉嗦!不需要再問了。

這中間再沒有什麼思考的。一句「命」等於西方宗教、哲學最後的問題,什麼都把它歸納起來,解決了。當然問題並沒有解決,可是我們這民族喜歡簡單,不喜歡分析思考。

當然也有人喜歡分析思考的,譬如在戰國時,很有名的公孫龍、惠施等名家,喜歡講「白馬非馬」等等論題。在當時,象莊子等人也是講邏輯,但是覺得邏輯只能夠論到形而下現象界的東西,形而上的東西再怎麼討論,永遠沒有底。認為自己已經由推理解決了形而上的本體,結果還是落在形而下的現象裡。

印度的文化思想一直到佛的時候,同樣地也存在這些問題,所以關於因果的討論非常多。反觀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個性,因果,要嘛不相信;若相信的話,「是嘛!都是因果啦!」萬事如有因就有果,因果怎麼來?那不管。因果就是因果!囉嗦個什麼?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性。喜歡簡單並一定是毛病,也有它的好處。喜歡研究清楚,也並不是不對,也有它的好處,對於這些情況我們要有所了解。

在這裡,我們要思考清楚的重點是:一切世間、出世間都有因果。在人世間的因果叫做報應。如同中國觀念稱為「因果報應」。在物理界不一定叫做報應,物理上稱為變化或者遷流。

所以後期翻譯佛學時,有見於「因果」與「眾生」這兩個觀念,在梵文裡頭是很難分開的,所以勉強翻譯,叫做「異熟」。

因此,有時候「異熟」就代表了「眾生」這個觀念,有時「異熟」的觀念代表了三世因果。其實這幾個(眾生與三世因果)觀念連在一起就是「異熟」。

就我們中國文字來講,「異」就是變易,包括了時間、空間。「異熟」即是異時、異地而成熟的。因此,在物理世界來講,稱為變化,稱為遷流。拿人的立場來講,叫做報應。

現在,回過頭來說明《華嚴經》所說的「因果同時」,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上,講因果,已經把這個觀念自然分成橫的先後,或者豎的上下,很呆板地執著有因才有果。現在說明不是這樣的。果在哪裡?果就在因中,因就中是中。就拿供桌上的橘子來說,下一代的橘子在哪裡?就在這個橘子的種子裡。把這種子埋在土地裡,這又成長、開花、結果。這個橘子是個果,但果中有因、中間有一個種子,這種子就是未來的因。所以因果是互為因果,因果是同時的道理,這是第一個理由。下面要說明的,是第二個理由。

離四句、絕百非的中觀哲學

我們曉得,在般若系統的佛學中,龍樹菩薩的《中論》是很重要的一部論著。它所翻譯出來的偈子,等於我們中國的詩。首先它提出一個綱領: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

大家研究佛學,修道,稱菩薩證到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

一切萬法不自生,不是自然來的。現在一般科學思想或者唯物思想都認為萬有是自然來的,也就是說,宇宙物質的世界是自然來的。

宇宙萬有又有認為不是自然來的,而是另外有一個超自然的能力或者神,就是主宰,在哲學上不叫它主宰,稱第一因,比較客氣,不把它神化。如果把它神化起來,譬如基督教的教義,上帝創造了世界又照他的樣子,塑造了人。他這個樣子是什麼樣子?不知道。這些等等都屬於他生。

除外,認為另一個時空中的某種力量,能夠控制一切,乃至於舊時社會的老太太們認為這是菩薩管的、神管的、閻王管的、玉皇大帝管的,從廣義上來說,這些也都是他生的觀念。所以諸法不自生,不是自然來的;也不從它生,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主宰。「諸法」包括形而上、形而下。

那麼既然不是自生、它生,又是什麼呢?「不共不無因」,不是自他兩個力量合起來的,就叫不共生。那生命是怎麼來的,莫名其妙來的嗎?不是莫名其妙來的。不共生,也不是無因生。是有他的因,有因就有緣。因此佛法叫它做無生。

所以「無生」這個名詞的觀念包括了那麼許多的觀念,每個觀念討論起來,什麼叫「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等等都是專論,那研究起來非常複雜。

因此龍樹菩薩這首偈子:「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象有位學者說禪宗:「答而不答,不答而答」,等於沒有結論。

實際上,無生也是中國文化所講的生生不已。有如《易經》上的兩句話:「神無方,而易無體」。這「神」等於佛家所講的明心見性。那如來本性,在中國舊文化就用這個「神」字,它不是宗教性的神。這神沒有方所,無處不在;易無體,沒有固定的體位。

所以講《易經》,是「週遊六虛,變動不居」。我經常提醒來學《易經》的朋友,卦一出來,「哎呀!怎麼這麼壞!」但是不要忘記了:「週遊六虛,變動不居」。卜到一個卦非常壞,人為地可以把它變好;非常好的因緣,也可以所能它變壞。為什麼?因為它「週遊六虛,變動不居」,沒有定位。這個道理也是說明了生生不已,與佛家講的因果論同一道理。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實際上是講因緣法。佛法認為宇宙這一切,萬法的構成都是因緣而來。有連鎖性,由這個關係到這個到那個關係,轉了一圈,都不相干,也都相干。一切都是緣生,而緣起性空。緣生的,而本體是空的;因為是空,所以一動就起緣生的作用。這分兩點,請注意。

我們在座的許多人只管修道、念佛或者打坐作功夫的,不喜歡聽這些理論。「這些理論與修道有什麼相干!」實際上,功夫做不好,就是這些佛學理念沒有搞清楚。所以到了某一階段,永遠停留在那裡上不去,智力不夠。有時做功夫覺得:「這些理論東西幹什麼?討厭!」當研究這些理論的時候,又覺得「作功夫、打坐幹什麼?那麼麻煩。」好像是矛盾了。

實際上是同一個,這中間很難,要慢慢去體會。所以講學,老子有兩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是損」。學問是一天天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再懂一點,修道是要把習慣滅掉,今天丟一點,明天丟一點,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統統丟光,什麼都沒有了,合於道。這兩個矛盾。真正大智慧的人,這兩上矛盾是合一的,絕對合一。

所以真正作功夫,想要如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這些道理必須要通,不通的話,悟不了。

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又想無念、又想大徹大悟,你看多矛盾,對不對!一般學佛的,遇到第一個問題說:「我怎麼不大徹大悟?!」早「誤」了!可見無念不是悟!關鍵也在這個地方。

因此引用《中論》中的一首偈子,是告訴大家,這是講現象界,一切萬有生起過去了,都是緣生,緣生就是「不共不無因」。不自生,不他生,所以是緣生法。

那麼緣生這個道理與因果的關係是不是有聯帶呢?是有聯帶關係,從邏輯理論的方面來看,緣生的道理自然推演到因果的觀念。

每一件事情有它的起因,就有它的結論。譬如人,生下來是因,最後一定是老了(老了好聽點)。年是因,死是果。在形而上的本體功能,死是因,再生是果。所以這個觀念推論下來,其思想理論是非常深刻而複雜的。我們現在只是簡單大致介紹一下。

摘自南懷瑾全集[宗鏡錄全集]

相關焦點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就是說,這個世界就像河流一樣,浪花是因為這裡起來,那裡就下去,這裡起來,那裡就下去;所有的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沒有孤立的存在;任何的事物都處在一種生滅變化裡,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從核心來看,「緣起說」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是運動的,不存在永恆,只存在剎那。在早期的佛教經典裡頭,「緣起」這個詞和「佛法」、「法」這個詞是同位格的詞。
  • 宗教知識:緣生與緣起
    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著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經過。經中稱:    爾時菩薩,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主,非無緣生,從因緣生……這「從因緣生」一語,就是「緣起」立論的由來。不過最初的緣起,只限於有情生死流轉的「內緣起」,後來才擴及於萬法生住異滅的「外緣起」。
  • 老生常談:再論因果
    簡述天道因果根據《正法念處經》記載,現列舉部分天道往生的條件:行三皈依法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三皈),其結果會生到四天王天的鬘持天所屬的白摩尼天處。這層天的一日一夜是人間的五十年,壽命五百歲。相當人間九百一十二點五萬年。
  • 佛度有緣人,這3種人與佛有緣,看看有你嗎?
    有佛緣的人,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解脫苦惱,不過從深一層角度上講,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每個人也都與佛有緣。經云:「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既然眾生皆有佛性,那為什麼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呢?這與眾生的緣有關係,比如說,一個人和地藏菩薩有緣,觀音菩薩度他,他就沒有感應。
  • 世人不信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這樣的人,或許才能逢兇化吉……
    宇宙人生,皆是由於因果關係的存在,才從而亂中有序,生生而不息。如今,咱們有很多憂慮、苦惱、悲傷,實際上都來自於不信因果,或 因果關係看不清楚。社會人群無法和諧,心中不得安寧,也大都是由於因果關係看不明白。
  • 從因果的理論推斷人有來生
    佛教終極目標是讓你出離這六種去處,至少到四聖法界,聲聞、圓覺、菩薩、佛,最後圓滿成佛到一真法界,證得法身永脫生死輪迴,不生不滅。當然,人有來世有輪迴,無論是現有的再生人的實例及藏傳佛教轉世靈童的認證,還有西方科學催眠的方法對前世記憶的喚醒,都有相當說服力的實證人有來世。
  • 因果、業報,不該做什麼就不要做了
    原因是,這套說法若單以邏輯論,是目前解釋世界萬象的眾多理論裡最為完美的理論。題主在補充裡提出的一些對因果論的質疑,私以為都不難解決。以下,請容我為你一一細說。在這裡,我只講邏輯,只談哲學,只說人話,切切實實解剖因果報應背後的運行機制,提供完完全全的乾貨。題主提出的質疑,我歸納了一下,主要有兩個:一、報應若存在,如何評判何為善何為惡?二、善惡沒有客觀實在的標準,如何衡量?
  • 「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定律是不變的法則
    有些人聽到佛法講「因果」,認為是消極、迷信。 事實上,「因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定律、法則,違背了這個法則,處處都會不如意;有了正確的因果觀念,能將正見落實於生活中,世間的亂象自然能夠減少。 社會上竊盜、勒索的案件為什麼層出不窮?
  • 念「阿彌陀佛」名號,做到3不問,福報自然現前,因果都擋不住
    善導大師講:學佛人,念佛只要能做到3不問,福報自然現前,因果都擋不住。第一、不問時節久近。求福報,求往生,不在於念佛時間的長短、也不在於遇到念佛法門時間的早晚,也不在我們功夫的深淺,在於「阿彌陀佛」名號本身能帶給我們福報,接引往生,這是對我們的啟發。雖然說不在時間的長短,也並不是說,我就念上一年佛號,就不念了,那樣等於丟棄了。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5 學佛了 現在能否順應因果,開始扭轉生命了?
    如果把行德理解到:「我們要修持,契入自性」這就完了,這是死路。因為契入自性的手段、方法沒有找到,自然不能說是找到行德了。好在佛陀慈悲,為我們留下一個看上去並不重要的華字,華字通假花字,因為花字不夠莊重,所以就定格為華這個字了。花是因果,華也可以理解為因果的因,我們在因果裡可以找到行德的部分。
  • 萬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但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都信因果,因果是真實不虛的,請師父開示:為什麼因果不空?達照法師答:為什麼因果不空啊?因果是緣起,所有因果的當下,它的本質依然還是空,因果的本質當下。比如說我講話:我想講是因,那大家在這裡需要講的這個緣具足了,我就講;我講出來的話就有結果了,大家感受到的就是果。
  • 背後道理很深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因果有報,善惡難消。因果問題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典籍中,如《周易》、《尚書》、四書五經,都記載有很多因果的道理。但佛教講的是三世因果,所謂因果通三世,在中國典籍中記載的基本都是一世的因果,因此擴展到三世因果,乃至多生多劫的因果關係,就令很多人難以相信。
  • 任何易學推演都離不開的一句話,這篇文章告訴你
    推演術,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做到準確推測事態發展趨勢,正確掌握達到準確猜測目的的理論和方法。一提到推演,自然牽涉到一個「極往知來」這一敏感話題, 常會想,如非命中注定,那怎能預知結果呢?其實,這種「定數論」觀點是不客觀的。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從小受到「祖宗積德福蔭子孫」這樣觀念的我,第一次念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我開始犯迷糊了,難道我們的觀念不對嗎?經文大意是提醒我們閻浮提的眾生,都不要輕視了哪怕很小的惡,以為沒有罪過,其實死後,再小的罪過都要承受。哪怕是父子家人,死後都是各走各的路,就算遇到了,也無法為對方承受。這就是典型的個人因果個人了,個人業障個人消。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比較法研究202006
    而從理論角度來看,則存在著部分刑法因果關係理論無法為司法實踐提供有效指導或支撐的情形。如,有學者提出「相當因果關係可以充當一般因果關係理論,來完成一般性的因果關係的判定任務」之主張,但對案例的檢索則發現,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直接以「相當因果關係」作為證明標準的案例實際上非常之少;而從域外引入的「疫學因果關係」理論,至少到目前為止,尚未被刑事裁判文書援用。
  • 佛教中「因果」與「六道輪迴」有什麼關聯呢?
    佛教中有句形容因果的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知道,想要沒有惡果就需多種善因,那什麼是因果呢?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
  • 佛說:因果從不負誰,懂了這三句話,自然會提得起,放得下
    豈不知佛說因果從不負誰,懂了這三句話,自然會提得起,放得下:傷害你的人,都是前世你欠他們的《華嚴經》:一切諸報皆業生起,一切諸果皆從因生。業報皆由己造,傷害你的人,是因前世業力所感的。佛經上說世間緣分有四種:報恩、抱怨討債、還債。
  • 推諉的原罪|亞當和夏娃的因果邏輯錯在哪?
    ……回到亞當的邏輯,他以為的因果關係,並不是真正的因果關係。他不能把夏娃的勸誘當成他忤逆上帝的原因,除非他能證明在一個平行宇宙裡,夏娃沒有遞給他禁果,他也永遠沒碰禁果。夏娃也一樣。亞當也可以用成龍的邏輯來給自己開脫,當然,不能給自己挖坑說「全天下的男人都會偷吃水果」,畢竟伊甸園就他一個男人。但他可以狡辯說「不是只有我吃了,夏娃也吃了呀,我只是犯了全人類都會犯的錯誤」。
  •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因果?因為人講的是因果報應,佛說的是緣起生滅
    其實因果的說法,不是佛法專有。婆羅門也講,耆那教也講,道教也講;東方在講,西方也在講。單講因果的是「因果論」,「因果論」最終導向的,一定是「宿命論」。而佛所說的,其實是「緣起論」,而非「因果論」。緣起論才是正法。緣起論簡單點說,就是萬法因緣生。什麼是因緣?因緣就是條件。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其實人的一切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不離因果。  在因果業力的作用下,因生成果,果又成因,各種因緣不停的和和合合,如此遷流不止。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總有許多類似的鮮活例子,比方說,當有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後,就會被人記恨,如果傷害人的程度較深,更有可能被人記恨一輩子,甚至有可能延續到下一代。歷史上世代恩仇的事例也不鮮見,因而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