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byte 獨家授權資訊 盡在篝火營地】
編者按:《妖怪手錶》以及我們熟知的《寵物小精靈》,都利用了日本鬼怪文化的概念。《妖怪手錶》對鬼怪們做了中性化處理,依舊保留了成為鬼怪的事件因素以及分類的依據。本文分析了從古至今日本鬼怪文化的發展,膽小勿看。
當年的《妖怪手錶 2》恰逢萬聖節之時,登陸了美國市場。任天堂 3DS 的玩家可以安慰受盡折磨的遊蕩鬼魂,還能趁機交個朋友。你的同伴吉胖喵是一隻總是舉著死人的玩偶貓。人面犬則是一隻長著人臉的狗,喪生於一場交通事故。當然還有野河童,他會將小孩淹死然後吃進肚裡,再用力從肛門裡拉出來。
好吧,其實都是我瞎說的。《妖怪手錶》裡的妖怪並不完全與傳說中的原型相同。遊戲裡的妖怪們更中性化,像是基於妖怪設定的寵物小精靈。
事實上,這兩個遊戲的共同點,並不止於擁有相同的靈感來源。在《寵物小精靈》中,玩家可以探尋、抓捕寵物,然後指揮它們進行戰鬥。《妖怪手錶》甚至還有類似的寵物進化系統,可以將寵物分門別類地放在像「精靈圖鑑」一樣的「妖怪勳章」裡,如此一來就更相像了。但是在《妖怪手錶》裡,玩家追逐的不是虛構的怪物,而是源自於日本民間傳說的「真實」鬼怪。這也是《妖怪手錶》與《寵物小精靈》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妖怪手錶》沿襲了《寵物小精靈》的遊戲機制,其實也與日本鬼怪的傳統相符。《妖怪手錶》更是將妖怪推向國際化,助日本鬼怪走向世界。
突變能力與死亡
關於小妖精、靈魂、鬼怪等一系列妖怪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都是日本民間傳說的主要內容。儘管第一眼看上去,這些怪物似乎也沒什麼共同之處。民間傳說存在差異很正常,各地區的故事總會有一些不同。但是日本早期與世隔絕,加之不完整的封建歷史,使不同的地方出現了各自不同的鬼怪。這些鬼怪出沒於某一個村莊或者某條道路,數量多到令人困惑。神道教(Shinto)萬物有靈的觀念認為,任何石頭或者樹木都有神或靈居住。將這一觀點與之前的內容聯繫起來,妖怪的形象就變得非常具體了。
《目目連》,18世紀插畫
在許多民間傳說中,妖怪被理所當然地用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人類的怪異行為,以及莫名的恐懼。比如枕返就是一個淘氣的孩童鬼,會在夜裡偷偷地溜進來,將你枕著的枕頭抽走。目目連,它是下雨時會出現在牆上的眼睛,注視著屋內的人。再比如鐮鼬,外形很像黃鼠狼,會在你穿過灌木叢的時候,用鐮刀一樣銳利的爪子撓你。這些鬼怪們也出現在《妖怪手錶》中,儘管它們大多與粗魯、危險的個人行為聯繫在一起。吉胖喵會附身在過馬路的行人身上,迫使這些人在紅燈的車流中過馬路。真言婆婆則會讓中招的人,脫口而出自己令人尷尬的秘密。總是莫名的在公共場合放屁?那就得怪放屁怪老伯了。
鬼怪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會產生關於妖怪的學術爭論了。在民俗學教授 Michael Dylan Foster 的重要著作《喧囂與遊行:日本怪獸與妖怪文化(Pandemonium and Parade: Japanese Monsters and the Culture of Yōkai)》中,Foster 就認為,除了尋找外形上的聯繫,我們還應該考慮所有鬼怪的突變及變形能力。這些靈魂與鬼怪在不斷地變化,外形也不穩定。剛開始時會是生物或者無生命的物體,通過一系列死亡、悲劇或時間相關的事件作為催化後,就會變成新的形態。儘管在西方人眼中,這種外形方面的不穩定很奇怪,但當你聯想到佛教裡的靈魂輪迴轉世時,就會覺得很有道理。在東方宗教觀念裡,如果一個人死後重生為一隻青蛙或者兔子,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若玩家想贏得《妖怪手錶》某個鬼魂的忠誠,必須先給這個鬼魂餵它最喜愛的食物,這也是亞洲祭祀儀式的重要環節。這種習俗還會體現在驅邪中,佛教徒或者神道牧師會將大米作為貢品「賄賂」惡靈,讓它不要作祟。同樣的流程也會出現在類似黑魔法這種更為黑暗的傳統中,比如犬神就是一種通過邪術創造出來的妖怪。方法是先將狗餓到瀕死,然後斬下它的頭,再讓它的靈去攻擊敵人。
除了食物,遊戲還利用了鬼魂和錢幣之間的文化聯繫。在許多東亞的民間傳說中,鬼魂通常會為安葬它們的人揭示秘密埋藏著錢幣的地點。類似的是,在《妖怪手錶》中,一旦玩家在「妖怪勳章」或者妖怪百科全書裡收集了各種鬼怪,就會獲得一個特殊的妖怪獎牌。這也表明,虛構的動物寓言其實是妖怪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妖怪分類:從江戶時代到任天堂 3DS 時代
無論是《寵物小精靈》還是《妖怪手錶》,二者都遵循了日本幾百年來創造鬼怪寓言故事的傳統。
《百鬼夜行》中的一頁插畫
正如 Foster 在《喧囂與遊行》中描述的那樣,早在江戶時代,日本學術界就試圖將為各種妖怪分門別類。第一位這麼做的學者是藝術家鳥山石燕,他在 1776 年創作了《畫圖百鬼夜行(Gazu Hyakki Yagyō)》。這本書篇章很多,像百科全書一樣描繪了每個鬼怪的形象,並且介紹了它們的棲息地與行為。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動物寓言集的著作者都像鳥山石燕這麼認真。在江戶時代,還有一個和鬼怪故事有關的室內遊戲,引發了追求娛樂效果的妖怪文學熱潮。這些文學作品中的鬼怪形象都是諷刺、可愛甚至性感的。但是對於鳥山石燕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他們仍將妖怪視為真正的生物,再與各地不同的傳說進行整合、分類。
正如 Foster 所指,給妖怪分類在日本文學中成了熱門主題,不同的資料集反應了各自的時代特點。在明治時代,日本開始抵制迷信,轉向西方科學。此時出現了大量的「科學」動物寓言集,對鬼怪進行科學分類。到 20 世紀初,日本快速地步入現代化,又將重塑妖怪百科全書當作一種復興傳統文化的方式。
這種給鬼怪分門別類的「執念」也體現在了《寵物小精靈》與《妖怪手錶》中,這兩款遊戲的分類方式,都來源於鳥山石燕 1776 年的著作,以及後來的各種「科學」版本。如果你曾經只是為娛樂翻閱了精靈圖鑑或者妖怪勳章,其實你接觸的正是日本百年的文化習俗。
向全世界推銷妖怪文化
進入 20 世紀 7、80年代後,妖怪似乎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如今更像是一種文化遺產,也因此獲得了第二次生命。漫畫藝術家抓住了妖怪的巨大商機,利用妖怪們進行二次創作。
要說妖怪文學界哪位作家最高產,那絕對是漫畫藝術家水木茂。他不僅將妖怪用在自己廣受歡迎的《GeGeGe 的鬼太郎》中,還創作了兩本妖怪百科插畫書。水木茂雖然不是首個以漫畫形式復興日本民間傳說的藝術家,但他推動了此類型作品的進一步發展。為妖怪賦予各異的性格,助其形象更為豐滿。在這一過程中,他還自己撰寫了一些傳說,將鬼怪視為日本也曾擁有純真過去的證明。在他的視角中,鬼怪本生在鄉間,如今卻受到了城市化的威脅。在水木茂的一本著作中,他開玩笑地指出,火間蟲入道是一個長得像嬰兒一樣,還喜歡舔燈油的妖怪。但如今出現了電燈,幾乎要滅絕了。多虧了水木茂,《妖怪手錶》裡的鬼怪都各有各的個性,而且遊戲以小鎮作為地點背景,就是因為水木茂堅持認為妖怪是鄉村的產物,不該出現在大城市裡。
《GeGeGe 的鬼太郎》
水木茂向日本群眾展示了妖怪古老、愚蠢的一面,也為城市環境設定了新型的恐怖妖怪。正是這種新型妖怪,推動著妖怪文化走向世界。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前,日本人非常喜歡閱讀水木茂可愛的鄉村妖怪。但是這些民間傳說太古老了,大家聽得多了之後,難以產生任何恐懼。直到裂口女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裂口女是一個嘴巴開裂的女性幽靈,總是出沒在黑暗的街道。她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在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可能會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她戴著口罩,遮著臉的下半部分。
「我美嗎?」女子問道。如果孩子回答美,她就會摘下口罩,露出裂到耳邊,好似縫過的嘴。「我還是很美嗎?」她會繼續問道。
如果孩子還是說美,裂口女就會裂開她的嘴。一旦面前的孩子發出尖叫、逃跑或者改口說不美,她就會用一把長柄鐮刀砍了他們。
先拿漫畫替代一下......
70 年代末及 80 年代初,裂口女的故事很盛行。甚至在日本造成了恐慌,母親們都主動陪著孩子回家。在這期間,也出現了其他的現代妖怪,傳說它們會在浴室或者火車站傷害學生。換句話說,哪裡偏僻,哪裡就有妖怪。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靈異代表就是人面犬,這也是《妖怪手錶》的主要角色之一。正是這些現代妖怪進一步拓展了日本的鬼怪類型,非常成功的將日本鬼怪故事傳播到世界。
對於鬼怪故事的全球化,《妖怪手錶》功不可沒。雖然該遊戲在北美的知名度還算普普,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已經有了許多忠實粉絲。我在香港就看到過許多相關的商品,多到你難以想像。
由於遊戲的起源十分具有日本特色,即使不是一炮而紅,文化的交流也會為妖怪主題作品的未來打下基礎。使其能夠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流行起來,而不只是局限於《千與千尋》、《妖怪大戰爭》這些經典作品。以後,我們也許可以看到妖怪相關的作品風靡西方市場,就像 20 世紀 60 年代怪獸或者武士電影那樣。妖怪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個障礙,就是缺乏足以形成流行的明確概念。不過這只是需要克服的障礙之一,如今《妖怪手錶》正在一步步地解決這個問題。
翻譯:張靜 編輯: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