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用《道德經》教會常人:做到三點,不怕不能成就一番事業

2020-12-10 悅悅預讀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道德經》

意思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把大患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那麼,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覺得驚恐呢?得寵是卑下的事,得到它會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它又會令人驚慌不安。

那麼把大患看得跟生命一樣重要,又是什麼意思呢?人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人有身體,如果人沒有身體,那還有什麼可憂患的呢?

所以,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和天下一樣重要的人,天下就可以給他;愛惜自己生命,如同愛惜天下百姓一樣的人,天下百姓便能託付給他。

聖人不將寵辱榮患和身外之物放在心裡。然而,也只有不為外力幹擾,亂心分神之人,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任。

寵辱不驚,傲然而立

老子認為:受寵和受辱,對於人的尊嚴和智商,並沒有多大影響。得寵也好,受辱也罷,都是因為自己的地位比較低。所以,很多人在得寵時,感到十分吃驚,失寵之時,同樣十分吃驚,這便是寵辱若驚的真正含義。

如果一個人,從未經歷過任何寵辱,那麼他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寵辱不驚,傲然而立,保持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

許多人把寵辱得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種想法是偏激的。人生在世,難免會遭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名、利、惑這些身外之物。但是,將這些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地位,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個人的一生,總要經歷過幾次災難,走過幾段艱難歲月,才會變得更加穩重成熟,也唯有這樣的人,才能幹一番大事。

高明之人,寵辱不驚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是道家的傳統思想,更是一種超脫自然的心境,意思是不管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一種「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心態,唯有將一切看淡,方能做到無喜無悲

唐玄宗當政時,李白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考官是太師楊國忠,監考則是太尉高力士,倆人都是愛財之人,考生若想在考試中拔得頭籌,不給這二人送禮,任憑你再大的本事,也難高中。

李白得知後,偏偏不給這二人送禮,導致楊國忠看到他的考卷,提筆便批道:如此狂妄之徒,只配給我磨墨。高力士看完考卷說道:他只配給我脫靴。這話傳到李白耳朵裡,他並沒有放在心上。

後來,一藩國使節前來唐朝遞交國書,國書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異國文字,在場的大臣們,沒有一個人識得此字。唐玄宗大怒:泱泱大國,連一個藩國的文字都不認識,簡直是有辱國威。

有人提議說:李白學識淵博,此刻正在京城,說不定他能認得此書。唐玄宗當即召見了李白,李白看完藩國國書,冷笑著說道:藩國要求大唐割讓百座城池,否則就要興兵前來攻打大唐。

唐玄宗聽完怒道:真是好大的口氣。轉頭詢問百官可有良策?下方一眾官員面面相覷,毫無辦法。李白說道:這有何難?待我養精蓄銳之後,回上一封藩國文書,無需一兵一卒,藩國便會乖乖來降。玄宗大喜之下,當即賜李白為「翰林大學士」。

第二天,李白在大殿上對唐玄宗說:經過一晚的修整,我雖已精力充沛,但神氣不旺,很難回應藩國,不寫也罷。

唐玄宗問道:如何才能使你有神氣呢?李白答道:楊太師和高太尉,都是朝中重臣,還請陛下吩咐楊太師為我磨墨,讓高太尉替我脫靴。如此,我才能神採飛揚,絕不會有辱使命。

唐玄宗一心想要在氣勢上壓倒藩國,便依了李白的要求。皇命不可違,楊太師只得忍氣吞聲為李白磨墨,高力士則壓下怒火,替李白脫靴。李白見此情形,神氣十足,提筆寫下一封陳訴利害的大唐詔書。使節讀後,當即嚇得魂飛魄散,連連磕頭謝罪,離開唐朝返回藩國。

李白的事例告訴我們:凡事不要過分在意得失成敗,也不必過分在乎他人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奮鬥過,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又何必在乎他人怎麼說呢!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一個人不管經歷如何,只要自己心中沒有過多的私慾,便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心理。

一代女皇武則天,一生所做之事,從不在意他人評說,一切只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完全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死後為自己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只留給後人評說。也唯有真正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才能心態平和,怡然自得;進退有度,笑看人生。

有人說武皇靠心機手段,奪得皇位,如此行為,又如何掌管天下百姓,給予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

老子曾說:貴生。意思是生命大於一切,比名利、榮辱更重要,要做到清淨寡慾,對一切外界誘惑無動於衷。做到這些,才能受天下之重任,為萬千百姓謀取福利。

常人最為恐懼的是死亡,災難來臨,性命攸關之時,誰又能對此掉以輕心,必然會全神貫注想方設法的度過難關,重視危機就像重視自己的生命、身體一樣。

如果一個人能像重視生命一樣,重視天下百姓;像愛護自己的身心一樣,愛護天下百姓,這樣的人,方能將天下託付給他。武皇何嘗不是經歷各種磨難,心性逐漸堅定,若她遇事退縮,患得患失又哪裡會有後來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呢?

老子

作為普通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更要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儘自己最大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不管旁人如何看待自己,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就要勇往直前,不被困難折服,不被外力幹擾。如此,方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END---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得道之人有哪些常人不能及的特質?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 老子的智慧:成就事業,為什麼需要做到「不敢為天下先」?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五經之一,雖然整部經書只有五千多個字,但是在這些有限的文字當中,卻蘊含著無限的智慧。老子雕像也就是說,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抑或是其它,這種智慧都能夠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或許正因為如此,《道德經》在流轉兩千多年之後,仍經久不衰。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道德經》理論中的珍寶,成大器者能做到這三點人生教條!
    儘管老子一生倡導「無為」,而他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反而也是教唆世人應該認認真真的對待生活,對待人生。在生活中,很多人被生活瑣事困擾,整日裡鬱鬱寡歡,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他有三寶,可以說是人生教條,能做到這三點,或許能少了許多煩惱,走向成功的墊腳石。《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釋義: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有人說,讀老莊哲學沒有用,賺不到錢。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和奇,是一對矛盾。福和禍,也是一對矛盾。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 老子用《道德經》警戒世人:話多的人,記住這2點,福氣將至
    三年學說話,一輩子學閉嘴。很多時候,說多錯多,若是我們口拙嘴笨,說話總是讓人嫌惡,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寡言慎語。有時候反覆用眼睛觀察,用腦裡思考,再說出的話才能讓自己和別人信服。《道德經》告訴我們:話多的人,要牢記這2點,福氣就會降臨到身邊。
  • 老子想用《道德經》告訴我們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以職務之便,老子肯定讀過《周易》,並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道德經》的內容中就可以體會出來。所以,也可以這樣說,《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的感悟和心得。在這裡,老子借「道」之名,提出了一個千古命題,並提出了一個「有」與「無」相互轉化的問題。「道」是可以講得,「名」是可以叫的。
  • 《道德經》名言名句欣賞,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直到現在,它依然對我們的社會人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到我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名言名句,共同學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字,五千年華夏歷史,政治之理,哲學蘊涵,美學哲思,所能想像到的,在這裡都會有體現。《道德經》是一本人生的大書!對於許多人來說,它能夠貫穿人生的始終,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理解和感悟。在《道德經》這一本書裡,老子會經常提到「觀」這一個字,縱觀老子的相關書籍,「觀」這個字出現的次數也是很多。
  • 除了寫《道德經》,當道教始祖,老子還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老子李耳的傳說有很多種版本,有人說他活了幾百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九十多歲;關於《道德經》這部書如何寫成的,世人也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扣留,強求他著書才可放行;也有人說,並非老子親自寫成,而是類似《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我們這一生之中一定聽說過無數次「以不變應萬變」這句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倒不是說人們刻意不去做,而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人們在完成這件事的成功率上似乎總是在不斷減少,當看到身邊的人為某一件事情而不斷努力的時候,似乎這個時候自己「不動」就代表輸在了起跑線上。
  • 《道德經》版本無數,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
    郭店楚簡,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其中有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它們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手抄本道德經,有可能是最接近老子原版的道德經,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墓被盜過好幾次,導致這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