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科普了不少關於動畫製作的知識,包括作畫是什麼,演出是什麼,鏡頭的基本構成,等等,當然也介紹了分鏡的重要性。不過你可能會思考,電影也好動畫也好,都是藝術創作,尤其是動畫,基於的是「畫」,繪畫不都是把腦海裡的影像製作成具體的畫面的過程嗎?如此感性的創作,又為什麼需要一個草圖「分鏡」?
要讓觀眾看懂故事
影像和繪畫的創作是不同的,它們同樣擁有相當的主觀性,但也擁有一定的客觀規律。打個比方,Youtube上有很多的Youtuber上傳了一些題為「Cinematic」的Vlog,意思就是「有電影感的畫面」,也就是說,如今隨著製作門檻的降低,連一些普通人創作的Vlog(視頻日誌)也可以擁有電影一般的畫面,這種電影感,不僅僅來源於設備帶來的畫質,更強調的是電影一般的運鏡,在日文裡說法,就是「演出」,也就是說哪怕不是一個導演,只要運用了電影裡場景的運鏡和拍攝手法,哪怕是用手機也可以創作出,普通人認知下的「具有電影感的畫面」。說明這種認知,是一種共識,某種特別的運鏡,剪輯手法,會讓影像看上去更加專業,和隨手用手機拍的畫面不同,這顯然說明了,影像創作,是有著客觀的規律的。
一段普通的會議錄像,或者是家庭聚會的記錄,大家不會說有「電影感」,也是因為他們不具備電影的那種拍攝手法,和演出方式,僅僅是一種記錄。這也正說明了,所謂的「電影感」,其實是一種共同的認知,哪怕你是外行,但你可以從畫面中感受得出。
所謂的「電影感」,其實就是觀眾對於影像的一種集體認知。
如何在影像創作中加入「集體認知」,讓所有觀眾都知道作品中的樂趣,而不是家庭聚會的錄像,那只有參與了家庭聚會的成員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對於動畫和電影來說,這是不行的。
所以,就誕生了「分鏡」這樣東西,它可以將畫面按照一定的邏輯和順序,用符合人們認知的方法把畫面進行更加客觀地創作,以做到讓動畫具體做出的影像,儘可能多的讓人們默認讀懂,而不是「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其中的樂趣」。這就是一些導演的作品過於「抽象」的原因,如果在鏡頭中隱藏了自己要表達的深意,但絕大多數觀眾卻難以領略其要點,這就是分鏡隱晦難懂所致。而分鏡要做的,自然是通過客觀的規律,讓觀眾儘可能的理解自己要表達的意圖,這就是分鏡存在的原因。
看懂分鏡的方法
動畫分鏡比想像中要難懂。看似是一張張連續的畫像,實際上它要詮釋的是一個過程,也描繪的是一個整體。因為影視動畫最終是一個連貫的,運動的畫面,這是動畫最大的特徵。動畫的製作最終是逐幀製作的,所以分鏡的看法,實際上需要相當的想像力,並且需要一定的知識。
分鏡並不是簡單的「連環畫」,而是省略了一些動作,導演會把需要的音效,臺詞都備註在右邊,所以把分鏡稿當做連環畫看,那這個人一定是業餘的。分鏡和連環畫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它有「時間」上的悅動。漫畫是死的,固定的圖片組成,看懂漫畫自然也需要想像力,但看懂分鏡,卻有著嚴格的時間備註,這讓人的想像力有了限制,卻會更加接近導演索要表現的畫面。
例如主人公的一個回眸會持續多久,很快會改變你對這個鏡頭的影響,如果只是一瞬間,那你可能會很快忽視主人公此時的心情,但同樣一個回眸,如果特寫維持了好久,那麼觀眾既然會感受到主人公心情的變化;
所以分鏡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去讀的,而不是像漫畫一樣看圖說事,如果不注意到這一點,看了分鏡的製片人也不會體會到動畫做出來後會是怎麼樣,反過來說,分鏡的存在意義之一,就是讓能夠讀懂分鏡的人,看到動畫做出來的樣子,一個整體的預覽。他們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細節,而是期待一個能夠和自己心想的作品吻合的整體結構。
給作品的修正留下餘地
大家都知道,動畫製作到了中期,就是繁瑣的作畫階段,雖然作畫依然可以獲得修正,但是總體的結構是不會改變的,修正的其實只是繪畫技術上的問題,而不會動鏡頭本身。而要是等作畫都完成了,才來覺得鏡頭的設計有問題,那就遭殃了。如此,動畫製作前的分鏡,也有這麼一個作用,就是在動畫的大綱都完成之後,通過分鏡來確定作品能夠達到如何的效果,然後在投資方,製片人的監督下,去完成他們理想的作品。
這樣來看,導演其實只是一個演出家,而分鏡只是一個預覽動畫整體效果的工具,一點也沒錯。但這也是動畫導演必須學會的一個技能,你必須在進入中期製作之前,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效果,剩下的作畫只要按照分鏡的要求去實現就可以了,從這角度來看,導演又不僅僅是一個演出家,也確實是掌握了整個動畫實現方向的一個決策人。從這一點來看,動畫的分鏡確實是必不可少的。
總結:
動畫的分鏡的實際上的遵循了一些客觀的規則給動畫整體做的一個草稿,但是某些角度來說,它的重要意義遠比草稿要高,可能真正實現具體畫面的是LAYOUT,但是LAYOUT還是根據分鏡來製作的,所以分鏡確實是一部動畫最基礎的部分,你所謂的「電影感」,其實也就是一些影片遵循了一些客觀規律來創作的結果。並不是主觀的創作,才是藝術,藝術本身就有共同認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