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襲陽明堡
時間:1937年10月19日。
雙方指揮:徐向前,陳錫聯。
雙方兵力:
敵軍:日軍200多人,配輕重機槍。附近的陽明堡鎮500多人。
我軍:第769團。
戰鬥結果:
擊毀擊傷飛機24架。
我軍傷亡30多人。
戰鬥點評:
1、深入日軍腹地,抓住戰機,敢於出擊。
2、實地偵察,制定戰鬥部署,半夜出擊,大獲全勝。
3、抗戰初期又一次重大勝利,769團被譽為「抗戰四大名團」之一。
二、七亙村戰鬥
時間:1937年10月22日至10月28日。
雙方指揮:劉伯承、陳賡。
雙方兵力:
敵軍: 20師團輜重部隊,500多人。
我軍:772團,1000多人。
戰鬥結果:
第一次,斃敵300餘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
第二次,擊斃日軍百餘名,繳獲騾馬幾十匹。
我軍兩次共傷亡30餘人。
戰鬥點評:
1、這一段山路路窄、谷深,迴旋餘地小,隊形調整難,首尾不能相顧,非常利於伏擊。
2、打破常規,佯裝撤退後,同一地點再次伏擊。
3、支援了正面戰場,將國軍曾萬鍾部1000餘人解救出來。
三、黃崖底戰鬥
時間:1937年11月2日。
雙方指揮:劉伯承、徐向前、陳賡。
雙方兵力:
敵軍:1個大隊,700多人。
我軍:771團、772團、769團,6000多人。
戰鬥結果:
共斃傷敵300餘人,戰馬百餘匹,步槍百餘支,電臺一部。
我軍傷亡30多人。
戰鬥點評:
1、河谷地帶,谷地兩側懸崖陡峭,非常利於設伏。
2、我軍警戒分隊與敵人接觸後,在高地據險扼守,日軍屢攻不下,退至黃崖底河灘集結。
3、772團從側翼出擊,居高臨下夾擊日軍,激戰1小時,予以大量殺傷。
4、日軍遭受重創後,緊縮頑抗待援,我軍受到地形限制,不便出擊,遂撤出戰鬥。
四、神頭嶺戰鬥
時間:1938年3月16日。
雙方指揮:劉伯承、陳賡。
雙方兵力:
敵軍: 第108師團和第16師團各一部。
我軍:386旅。
戰鬥結果:
幾乎全殲日軍,共1500多人、俘虜8人,繳獲長短槍550餘支、騾馬600餘匹及大批軍用物資。
八路軍,傷亡240人。
戰鬥點評:
1、偷襲縣城,引誘日軍增援,聲東擊西,以逸待勞。
2、利用公路旁的舊工事潛伏,出其不意。
3、破壞公路橋阻敵,切斷後路,甕中捉鱉。
4、被稱為典型遊擊戰術,劉伯承元帥經典之戰。
五、響堂鋪戰鬥
時間:1938年3月30日至3月31日。
雙方指揮:徐向前、陳賡。
雙方兵力:
敵軍: 第14師團運輸部隊。黎城和東陽關援軍步騎兵600餘人、涉縣援軍400餘人。
我軍:769團、771團,772團,6000多人。
戰鬥結果:
擊毀汽車180餘輛,殲敵400多人,繳獲各種槍枝130餘支、迫擊炮4門。
我軍,傷亡317人。
戰鬥點評:
1、伏擊地位於河北進入山西,翻越太行山的咽喉處的峽谷中,非常有利。
2、頭一天伏擊區側翼出現敵情,徐向前冷靜判斷,繼續執行伏擊計劃。
3、對參戰官兵進行了戰前動員和教育,說明汽車的特點和破壞方法。
六、長樂村戰鬥
時間:1938年4月16日。
雙方指揮:劉伯承、陳賡;苫米地旅團長。
雙方兵力:
敵軍: 第108師團第117聯隊。遼縣援軍第105聯隊2000餘人。
我軍:115師689團,129師第772團、771團,8000多人。
戰鬥結果:
日軍:傷亡2200多人,繳獲戰馬500-600匹。
我軍:傷亡800餘人。
戰鬥點評:
1、日軍九路圍攻,117聯隊深入武鄉縣,我軍堅壁清野,使敵人得不到補給,經過幾天行軍,日軍心驚膽戰,體力疲憊,沿著濁漳河河道撤退。
2、我軍連夜追擊,經過一夜行軍,佔領了濁漳河北岸高地,將日軍截住。
3、771團,772團分路出擊,殲滅部分日軍。日軍不斷增援,雙方軍隊交織在一起,難以全殲。在殲敵一部後,我軍撤出戰鬥。
七、城固戰鬥
時間:1939年2月10日。
雙方指揮:陳賡、王新亭、許世友;篠塚義男。
雙方兵力:
敵軍:1個加強中隊,炮兵小隊,8輛汽車,200多人。
我軍:東進縱隊第3團、新編第1團及344旅688團,5000多人。
戰鬥結果:
全殲這股日軍,共200多人,俘8人,繳獲山炮1門,92步兵炮2門,迫擊炮1門、長短槍數十支。
我軍傷亡50餘人。
戰鬥點評:
1、日軍氣焰囂張,每次被襲擊,必派部隊報復。我軍針對這一特點,386旅騎兵連進行誘敵。
2、我軍採用袋形伏擊陣地,三面設置火力,充分利用地形。
3、我軍選擇香城固,有圍寨可以作為屏障,周圍地區多沙,汽車容易陷入。
4、我軍主力在這一帶活動時注意保密,小股部隊不斷襲擊騷擾,日軍貿然孤軍深入。
5、日軍逃竄中,被我軍全殲,創造了平原地區誘伏戰的模範戰例。
八、林南、衛南戰役
時間:1943年7月30日至8月20日。
雙方指揮:李達。
雙方兵力:
敵軍: 日軍3個大隊,偽軍兩萬餘人。
我軍:12個團,2萬多人。
戰鬥結果:
擊落日機1架,總計殲敵7000多人。
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20門、輕機槍83挺、步槍3118支。
我方傷亡790餘人。
戰鬥點評:
1、1943年,豫北偽軍,企圖侵佔蠶食我軍林縣等地區。
2、我軍部分部隊堅守陣地、積極與敵軍正面作戰,誘敵跟進增援。
3、主力部隊遠途奔襲,將敵人分割包圍,集中力量突襲強攻,從而一舉圍殲。
九、沁源圍困戰
時間:1942年11月中旬至1945年4月11日。
雙方指揮:陳賡,薄一波;花谷正少將。
雙方兵力:
敵軍: 第36師團、69師團6個大隊,及部分偽軍,共7000餘人。
我軍:太嶽軍區1分區。
戰鬥結果:
日偽軍傷亡4300餘人。
我軍傷亡2000人。
戰鬥點評:
1、獨特的圍困戰術,全縣劃為13個戰區各自負責。安沁、二沁大道兩旁據點5華裡內的23個村鎮,3200多戶人家約16000多人全部遷出,徹底孤立日軍。
2、各遊擊集團對日偽軍廣泛開展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伏擊戰和破擊戰。
3、被長期圍困後,日軍兵力收縮,城外的15個據點不斷放棄,活動區域越來越小。1945年初,日軍只得龜縮在城西草坡上下的兩個碉堡和一排窯洞中。
4、1945年3月,日多次突圍,但均被擊退。11日拂曉,日軍撤退逃竄,沿二沁大道逃竄,逃跑過程中又死傷300餘人。
十、安陽戰役
時間:1945年6月底到7月初。
雙方指揮:李達;日軍大澤大隊長。
雙方兵力:
敵軍: 日軍第1混成旅團第74大隊2個中隊;偽軍2個旅,共7000餘人。
我軍:太行軍區5個軍分區主力9個團,1萬多人。
戰鬥結果:
日軍,100多人。偽軍,3000多人,俘虜偽軍將官3名,校官22名,尉官169名,士兵2000餘人。
戰鬥點評:
1、日偽軍長期經營,形成了眾多大小據點和碉堡。
2、我軍採用掏心戰術,打亂敵人指揮系統,圍殲偽軍2個旅部。
3、我軍打援,增援日軍傷亡慘重,全部被殲或自殺。
4、採用俘虜喊話等方法,不少據點偽軍放下武器,集體投降。
5、曲射炮作平射打,用炸藥包炸炮樓等方法,逐個摧毀敵人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