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開始於公元605年,也就是隋煬帝大業元年,但是在隋唐時候的科舉考試還不是太完善,比如某個考生朝中有人的話,就可以拉拉關係,讓主考官照顧一下自己,或者當官的有自己的親友參加考試,自然而然會受到特別待遇。
據學者統計,唐代有369名宰相,出自98個家族,也就是說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同一個家族出生的;宋代有134名宰相,出自126個家族,相對來說,在宋代,靠世代之間的承繼,來成為當時統治階層的重要人物的現象就少多了。宋代的宰相很多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從不同的背景晉升到官僚高層。
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考官能看到考生的姓名和籍貫,所以,想照顧自己的人,是非常簡單的事。
《唐摭言》這部筆記書裡記載了一件事情,說是唐代後期,有一次要舉行科舉考試了,皇帝指定的主考官,是一個叫崔郾的人。
之後來找崔郾的人就接連不斷,推薦自己認識的人或者自己的朋友、學生。
有一位太學的老師吳武陵也來找崔郾,他拿來他的學生杜牧的一篇文章給崔郾看。
大家都知道,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崔郾一看,認為是一篇好文章。
吳老師見此,就說,既然你認為是好文章,那今年你應該讓他做狀元。這試還沒考呢,這位老師就來推薦學生做狀元了。
崔郾聽了之後卻有些猶豫,因為他已經把狀元答應給別人了。
這位老師得知後,很不高興,不過也沒辦法,他不死心,對崔郾說,那你至少要給他第五名,他寫了這麼好的文章,如果連第五名都得不了,對他來說就是羞辱。
於是崔郾就答應了。吳武陵走了之後,崔郾周圍的人問,他來推薦誰啊?崔郾說推薦的是杜牧。
有人就說,杜牧不行,杜牧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是他這個人「不拘細行」,就是說道德品質方面有點問題。崔郾說,已經答應吳老師了,杜牧就算是殺豬的、賣酒的,今年也不能改了。最終,杜牧確實是以第五名的身份被錄取的。
等到了宋朝,剛開始的時候,科舉考試還是沿用唐代的制度,但從宋真宗的時候開始,科舉考試的卷子是要「糊名」的,也就是卷子交上去之後,監考的官員會把寫有名字的部分糊上,然後打上一個千字文的字號,相當於考號,這樣的話,閱卷的考官看不到這是誰的卷子,也就沒法照顧自己的親友了。
再後來,宋代還有「謄錄」這類方式,就是讓人把每個考生的卷子重新抄錄一遍,這樣,即使閱卷的官員想從筆跡上,去照顧自己的親友也是不可能了。
蘇軾當主考官的時候,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蘇軾有很多追隨者,有一個叫李廌的,從早年起就跟隨蘇軾,兩人一起讀書、討論文章,相互唱和,所以對彼此的文字風格都非常熟悉。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李廌報名參加科舉考試,正好這一年蘇軾被皇帝指定為主考官。
在宋代,一旦定了主考官,這個主考官就失去了自由,當天就要進貢院。進了貢院,貢院的大門就上鎖了,貢院和外面的關係就斷絕了,吃喝拉撒只能在貢院裡面,直到考試結束,公布了錄取名單,才能重獲自由。
蘇軾想照顧李廌,那個年代又沒有手機什麼的,怎麼辦呢?蘇軾不著急,李廌也信心滿滿,因為蘇軾對對方的文章風格是非常熟悉的。
等到考生考完之後,考官開始閱卷。在閱卷過程中,蘇軾看到一張卷子,感到非常高興,覺得這一定是李廌的卷子,就把這張卷子放到了第一位。
整個閱卷過程完成之後,所有人的前後順序都排定了。然後就「拆號」,就是把原來戶主的姓名部分打開。
拆號一看,主持閱卷的蘇軾卻傻眼了。為什麼呢?因為第一名不是李廌,而是章援。章援是誰呢?是章惇的兒子。章惇是王安石變法的左膀右臂,而蘇軾基本上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所以等於選擇了一個政治上的對立者的兒子,但是這樣的排序、這樣的錄取結果已經不可改變了。
這次考試總共錄取了520多人,裡面並沒有李廌,他不僅不是第一名,最後一名也沒有他。
李廌自然是心灰意冷,蘇軾也很無奈,他送給李廌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無怨亦無德」,意思就是這次有5000多人來參加考試,你當然不會因此感謝我,但是我知道你也不會因此抱怨我。因為這樣的制度規定,使得老師很難有照顧學生、朋友的餘地。
所以,宋代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規範了,對參加考試的人來說,已經顯得非常公平了。只要你學習好,無論你是家境貧寒,還是出身豪門,都可以通過考試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大家可以看到,在宋代許多當官之人,都是平民階層出身,比如大家熟知的範仲淹、呂蒙正等,這種現象,在以前的朝代,這都是不可能的事。換種說法,在宋代當官,不僅僅是有權有勢的人,獨享的權利,老百姓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去享受一下做官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