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考試,主考官想照顧誰都可以,但在宋朝,這就是件難事了

2020-12-18 騰訊網

科舉制度開始於公元605年,也就是隋煬帝大業元年,但是在隋唐時候的科舉考試還不是太完善,比如某個考生朝中有人的話,就可以拉拉關係,讓主考官照顧一下自己,或者當官的有自己的親友參加考試,自然而然會受到特別待遇。

據學者統計,唐代有369名宰相,出自98個家族,也就是說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同一個家族出生的;宋代有134名宰相,出自126個家族,相對來說,在宋代,靠世代之間的承繼,來成為當時統治階層的重要人物的現象就少多了。宋代的宰相很多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從不同的背景晉升到官僚高層。

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考官能看到考生的姓名和籍貫,所以,想照顧自己的人,是非常簡單的事。

《唐摭言》這部筆記書裡記載了一件事情,說是唐代後期,有一次要舉行科舉考試了,皇帝指定的主考官,是一個叫崔郾的人。

之後來找崔郾的人就接連不斷,推薦自己認識的人或者自己的朋友、學生。

有一位太學的老師吳武陵也來找崔郾,他拿來他的學生杜牧的一篇文章給崔郾看。

大家都知道,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崔郾一看,認為是一篇好文章。

吳老師見此,就說,既然你認為是好文章,那今年你應該讓他做狀元。這試還沒考呢,這位老師就來推薦學生做狀元了。

崔郾聽了之後卻有些猶豫,因為他已經把狀元答應給別人了。

這位老師得知後,很不高興,不過也沒辦法,他不死心,對崔郾說,那你至少要給他第五名,他寫了這麼好的文章,如果連第五名都得不了,對他來說就是羞辱。

於是崔郾就答應了。吳武陵走了之後,崔郾周圍的人問,他來推薦誰啊?崔郾說推薦的是杜牧。

有人就說,杜牧不行,杜牧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是他這個人「不拘細行」,就是說道德品質方面有點問題。崔郾說,已經答應吳老師了,杜牧就算是殺豬的、賣酒的,今年也不能改了。最終,杜牧確實是以第五名的身份被錄取的。

等到了宋朝,剛開始的時候,科舉考試還是沿用唐代的制度,但從宋真宗的時候開始,科舉考試的卷子是要「糊名」的,也就是卷子交上去之後,監考的官員會把寫有名字的部分糊上,然後打上一個千字文的字號,相當於考號,這樣的話,閱卷的考官看不到這是誰的卷子,也就沒法照顧自己的親友了。

再後來,宋代還有「謄錄」這類方式,就是讓人把每個考生的卷子重新抄錄一遍,這樣,即使閱卷的官員想從筆跡上,去照顧自己的親友也是不可能了。

蘇軾當主考官的時候,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蘇軾有很多追隨者,有一個叫李廌的,從早年起就跟隨蘇軾,兩人一起讀書、討論文章,相互唱和,所以對彼此的文字風格都非常熟悉。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李廌報名參加科舉考試,正好這一年蘇軾被皇帝指定為主考官。

在宋代,一旦定了主考官,這個主考官就失去了自由,當天就要進貢院。進了貢院,貢院的大門就上鎖了,貢院和外面的關係就斷絕了,吃喝拉撒只能在貢院裡面,直到考試結束,公布了錄取名單,才能重獲自由。

蘇軾想照顧李廌,那個年代又沒有手機什麼的,怎麼辦呢?蘇軾不著急,李廌也信心滿滿,因為蘇軾對對方的文章風格是非常熟悉的。

等到考生考完之後,考官開始閱卷。在閱卷過程中,蘇軾看到一張卷子,感到非常高興,覺得這一定是李廌的卷子,就把這張卷子放到了第一位。

整個閱卷過程完成之後,所有人的前後順序都排定了。然後就「拆號」,就是把原來戶主的姓名部分打開。

拆號一看,主持閱卷的蘇軾卻傻眼了。為什麼呢?因為第一名不是李廌,而是章援。章援是誰呢?是章惇的兒子。章惇是王安石變法的左膀右臂,而蘇軾基本上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所以等於選擇了一個政治上的對立者的兒子,但是這樣的排序、這樣的錄取結果已經不可改變了。

這次考試總共錄取了520多人,裡面並沒有李廌,他不僅不是第一名,最後一名也沒有他。

李廌自然是心灰意冷,蘇軾也很無奈,他送給李廌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無怨亦無德」,意思就是這次有5000多人來參加考試,你當然不會因此感謝我,但是我知道你也不會因此抱怨我。因為這樣的制度規定,使得老師很難有照顧學生、朋友的餘地。

所以,宋代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規範了,對參加考試的人來說,已經顯得非常公平了。只要你學習好,無論你是家境貧寒,還是出身豪門,都可以通過考試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大家可以看到,在宋代許多當官之人,都是平民階層出身,比如大家熟知的範仲淹、呂蒙正等,這種現象,在以前的朝代,這都是不可能的事。換種說法,在宋代當官,不僅僅是有權有勢的人,獨享的權利,老百姓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去享受一下做官的滋味。

相關焦點

  • 假如穿越到唐朝,除了參加科舉,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當上官?
    自從科舉制度被創立以後,一談起在唐及之後的朝代做官,人們便想起科舉考試,似乎只有這一種方法了。其實不然,假如我們穿越到唐代,還可以用好幾種辦法做官。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是做文官。穿越到唐朝之後,不論想通過我下面所說的哪種方式做官,我們都要立即去聘請一個老師,再買一部《文選》。為啥?
  • 因為科舉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師
    從文學上看,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這六位都因為大宋 1057 年這次科舉而聚首京師,也是唯一的一次。1057 年 千年進士第一榜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可以說唐宋之後的大部分名人,都是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身命運而留名史冊。
  • 從皇帝到考生,從設題到考試,大家都可以發揮主觀自由的唐代科舉
    皇帝:我想考什麼就考什麼所謂「科舉」,顧名思義就應該是分科而舉士,所以在唐代的時候,考試的科目很多,不像之後考科舉就等同於考進士。除了常科考進士外,還可以考什麼、有哪些科目,則全由皇帝自己決定,這被稱之為「制科」。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看鑑·拍一拍宋朝:篡位皇帝如何面對最混亂的時代?
    漢唐之間的這些選舉制度一直是向社會開放的,各地的社會精英成為國家的官員,但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能夠成為候選人的都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我們稱這些人為世族。宋代的開國君主趙匡胤統一中國建立宋朝以後,選擇了採取科舉制讓地方上的文人能夠利用科舉的管道成為國家的官員。
  • 清代一件科舉舞弊案,五位大臣牽連其中,鹹豐帝:全部拉出去砍了
    儘管科舉制度有不完美的地方,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性,但它具備相對較好的公平性,出身寒門的才子,可以與貴族子弟同臺競技。歷史上不少名臣,原本都是窮人家的孩子,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比如唐代的韓愈,以及宋代的範仲淹、呂蒙正等,假如沒有科舉制度,古代出身貧寒之人,必將很難有出頭之日。
  • 你以為古代科舉比現在考試容易?天真
    今天是1月4日啦,你們已經進入本學期的最後衝刺階段,正在緊張複習,準備迎接期末考試了吧?橙子姐姐先祝大家考的都會,每個人都能取得好成績,過一個開心又輕鬆的寒假和春節! 有人說,做個現代的學生真是太麻煩了,每個學期結束都要考好多門功課,如果能穿越回古代那就好了。可是,古代真的比現在容易考試嗎?今天,【從前慢】就和大家來講一講古代考試的那些事。
  • 唐朝寒門士人子弟的艱難科舉路
    同樣的,在科舉制度剛建立不久的唐朝,家境清寒的士人子弟要考上科舉也是相當不容易。唐朝科舉為何重進士科誕生於隋朝,並在唐朝進一步發展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持續時間最久、影響範圍最廣的人才選拔。不同於漢代以品德取人的察舉制(賢良方正、孝子廉吏為主)、魏晉南北朝看重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科舉制度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更為客觀。唐朝科舉考試分為常舉與制舉,常舉為常年按制度舉行的考試,制舉則是因皇帝需要臨時下詔舉行,性質類似清代不定期加開的「恩科」。常舉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與明算六科。
  • 唐朝科舉考試失敗後寫的落第詩,孟郊的最悲慘,高適的最昂揚
    在科舉考試制度下,知識分子終其一生都在科場打轉,顏真卿的《勸學詩》說盡了知識分子一生的努力:「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於知識分子而言,科舉考試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 科舉究竟是公平,還是枷鎖,歷史長流中誰佔了主要地位?
    說起來唐朝這個科舉制度是一次性的,就各個地方推薦進京考試,然後你通過考試了就叫進士及第,但是它考的時候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叫一考定終身,上來其實是有兩次考試,第一次是由禮部主持,就是現在的教育部,就考你書本知識,然後禮部考完了,選拔上來的人,再由吏部來考一次,吏部就是人事部,來考察你政治才能,也就是說你得了解各種各科的學問,再過去有個專業名詞叫明經諸科,就說這個人很通透
  • 歷史上最老跟最年輕的狀元都出自一個朝代,他們分別是多少歲
    唐朝的開明是很多人都認可的,在這個朝代裡,男女平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女子可以拋頭露面出來做生意,商人的地位也已經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在科舉考試裡走後門的可能性也是大大減少。而有一個事實可以很好的印證它,因為歷史上最老與最年輕的狀元都是出自於唐朝,這充分代表著唐朝的任人唯才,主考官根本就不看年齡,不看任何其他資料,而是只看文章!
  • 宋朝文官制度的形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代的大名士呂蒙正、歐陽修、範仲淹等均出身寒微,然而,都是通過自己努力,如願以償的通過招幹考試(科舉),成為國家棟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天下讀書人皆千軍萬馬地奔向科舉這座獨木橋去也。現代各類考試仍然沿用這一方法,不過,宋人早就有過評論,要想根絕此種舞弊,考官的素質是第一位的,依今之通訊設備之發達,要想完全控制住考官,只怕更難。即使是在宋朝,一旦考官確定,若有心傳遞消息,考官往往延誤到貢院的時間,只需簡單的一個時間差,就足以洩露天機,野史《鶴林玉露》就曾披露,大名鼎鼎的宋軾就幹過類似的糗事,只不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便宜了他人。
  • 古代的科舉制度能給我們答案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會試,宋代以來的科舉可以分為四級:童試,在各縣考試,考中者為秀才,明清時期童試又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都是在各縣縣城考試;鄉試,在省城考試,考中者為舉人;主張「分路取士」的主要是司馬光,「路」是宋朝地方最高行政單位,「分路取士」也就是按省錄取。司馬光提出把學生的答卷按照籍貫進行批閱,在按照各省人數來進行錄取貢士,司馬光是江山西人,站在了北方士子這邊。
  •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 宋朝特殊婚配:書中自有顏如玉,考了進士還能迎娶美嬌娘
    在劇中有著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在科舉考試之後,放榜之時,因盛家大少爺盛長柏中榜,於是被許多人帶走,還詢問長柏是否婚配,這就是北宋時期的榜下捉婿。除此之外,在《清平樂》中也有著這樣的鏡頭,19歲的王拱辰奪得了狀元,之後便被薛家拉進府中一敘。
  • 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
  • 唐朝朋黨政治:科舉公薦制度,為何貫穿整個唐朝?
    這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由著名氏族操縱的漢末夏朝制度的弊端,由在政府機構任職的家庭成員同時推廣和舉辦。可以看出,人才任命的興衰表面上是由封建政府的中央機構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顯然不可能鞏固和加強權力集權。《通典》載:「吏部不能審定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等級,任之援受。」
  • 清朝的科舉考試有多難?讓你看看古代高考題目,感覺9年書白念了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選官制度,比如漢朝的察舉制和舉孝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但這些制度都是讓氏族集團和貴族擔任朝廷要員,普通寒門學子想要當官非常困難,但在隋朝時期,隋煬帝為了打破氏族壟斷官場的行為,就發明了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舉進士,為國家儲備人才,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科舉制不論你出生如何,只要有真才實學就能為國效力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每年高考放榜,高考狀元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事情,有些學霸會同時獲得總分狀元和單科狀元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現代並不罕見,但是在古時候,能同時獲得文科狀元和武科狀元的,那就是千載難逢的一件事,而歷史上同時獲得這兩種榮譽的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唐朝時期的鄭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