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武漢。
在抗擊疫情的冰冷日子裡,日本的捐助物資包裝箱上的兩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下子溫暖了中國人的心,也勾起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記憶。
當年,日本長屋王子向大唐僧眾供養一千領袈裟,衣緣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詛佛子,共結來緣。
正是這四句話,在大唐繁華盛世,膏腴之鄉廣陵(揚州),任大明寺住持的鑑真大和尚,面對日本孝謙天皇派來的兩位使者的邀請,怦然心動,不顧弟子的阻撓,毅然答應了赴日弘法。開啟了十年九死一生六次東渡的艱辛歷程。
2020年1月,奈良。
尋常巷陌,參差人家。
「世界遺產」唐招提寺就坐落在日本奈良市窄窄的街邊,被居民區圍繞。離景區扎堆的奈良公園一帶相比,西郊外的唐招提寺實在是遠離城中心,對於來日觀光只有短短若干日的中國遊客來說,坐車四十分鐘趕過來看一家寺院,似乎性價比不高。
但我是一定要來的。
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總寺院。與其他寺院的建築已脫離於唐風的東洋風格不同,唐招提寺還是滿滿的唐代風格的。滿院子的古木青苔,白牆青瓦,有著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是鑑真大師與弟子們留給日本的寶貴遺產。
鑑真大和尚(688年—763年),作為佛教文化的「傳戒大師」,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鑑真大師就像當今網紅一樣,成為媒介高頻詞。我看過他的連環畫、電影、小說和各種新聞報導。所以,對鑑真大師的生平事跡很是熟悉。
他在揚州的大明寺擔任住持時,受日本天皇邀請東渡弘法,他先後六次渡海失敗。在日本愛徒病故,因上火而失明的情況下,仍克服重重阻礙,最終於公元753年東渡成功,使日本佛教走進新階段,他的事跡在日本家喻戶曉。
1980年,受兩國高層領導安排,日本「國寶」鑑真大師的寫真坐像返回故鄉揚州省親。這一次,我從祖國來看望鑑真大師啦!
一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隨遣唐使來大唐的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政府委託,邀請鑑真去東渡扶桑傳戒,得到弘法心切的鑑真和尚欣然應允。
當時,日本佛教界對戒律的理解五花八門,僧侶以自誓自願的方式出家,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宣稱自己出家為僧,不再承擔田賦和徭役。而且持戒不嚴,娶親食葷不受約束。所以,政府希望通過鑑真法師引進漢傳佛教嚴格的戒律,提高出家門檻,避免勞動力流失。
唐朝高僧很多,他們為什麼選定鑑真大和尚呢?
「和尚」「法師」並非我們民間想當然地認為是僧人的通稱,而是經由受過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等等戒律的僧人,不斷成長進階而獲得的高級職稱。在當時,由於宗派不同,受戒內容與層次也不同,一般僧人會循序受五戒、八戒、十戒等。而嚴格的大乘佛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為「具足戒」,才有資格為他人授戒。
大和尚鑑真是真正「具足戒」的高僧,赴日之前已有為四萬名僧侶授戒的業績。正是日本急需引進的高規格人才,是日本佛教界千方百計尋找的理想對象。
但是,受制於航海條件,東渡之途違緣甚多。天寶年間,鑑真先後五次率徒東渡,都因遭遇海上颶風,或觸礁擱淺,或沉船死人,或地方官阻撓而失敗。
為什麼會有人作梗呢?
原來,雖然大唐高僧輩出,但也不至於任由人才外流,唐玄宗沒有批准鑑真東渡的申請,他相當於是偷渡出境。多次出海,都有弟子和信眾向海防官員報告,然後官府以日本和尚是海盜為名出面幹預。所以,鑑真花費多年時間做通弟子和居士們的思想工作。
凡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鑑真東渡對天朝大國來說,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朝野上下,官府百姓,一律阻撓,包括自己弟子也並不都支持。但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業緣,一種什麼樣的弘法志向,一種什麼樣的道心和願力,讓鑑真大和尚百折不撓,窮且益堅,一心要東渡弘法呢?我們不得而知。
只知道,歷時十年,九死一生,先後七次,組織上百人的團隊,或購商船或軍船,取道揚州或福州,突破海防,無數次歷險,在海上聽天由命地漂流。在眾人痛苦絕望的時候,痛失高徒,哀慟呼號……,終於在753年,以65歲的年齡,搭乘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返回的官船,成功到達日本九州。
二
鑑真在日本受到盛大的歡迎。
在首都平城京(奈良),他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薩戒;為440位僧人授沙彌戒。從此,日本有了正式的律學傳承,鑑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756年孝謙天皇任命他為「大僧都」,統理全國僧佛事務,封號「傳燈大法師」。
759年,鑑真及其弟子們開始打造自己的道場,搬離了原來的佛教中心東大寺,創立了日本佛教南六宗之一的律宗。他不計個人威望,不再擔任大僧綱,只接受了「」尊號,目的是專心弘法。同時,他建立貧田院以周濟平民的方式擴大佛教影響。
鑑真大師成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唐招提寺成為日本佛教聖地。僧人受戒前必須前往唐招提寺學習,唐招提寺成為日本佛教最高學府。
循著大路,走在大師走過的土地上,尋找當年大師的遺蹟。
金堂的左側,有個古樸和端嚴的戒壇。這就是全日本各宗派佛弟子前來受戒的地方。據說,為感念大師的威德,鑑真大師圓寂後,此戒壇還沒有任何僧侶再登臨過。
在寺院的深處,稱為「鑑真御廟」的地方,就是鑑真大師巨大的墓,三面環水,古樹參天。有作家井上靖題寫的「天平之薨」紀念碑,這是個鑑真題材的歷史小說的名字,後來衍生出很多同名的影視話劇和美術作品。
當然,也看到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紀念碑,據說這是樸老陪同小平同志參訪到此,恰巧口中一個牙齒脫落,他不動聲色地悄悄地把落齒埋在那裡。看看樸老的照片,對比鑑真大師的寫真,也是一個殊勝的奇異緣分!
當年,鑑真圓寂的消息傳回揚州,揚州佛教界全體服喪三日,在龍興寺舉辦盛大法會,悼念一代宗師鑑真大和尚。1963年,是鑑真圓寂1200周年,日本定其為「鑑真大師顯彰年」,中日兩國佛教界都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
在開山堂,可以拜見到鑑真的坐像,當然是複製像。鑑真晚年,弟子乾漆法製作的一尊高80釐米的坐像,是日本最早的乾漆雕像,成為「日本國寶」。
1980年,在小平同志的倡導下,鑑真漆像回到揚州故裡探親,受到高規格的接待。千年的文物了,唯恐路上振掉一片漆,一路呵護,上海江蘇兩地領導沿途護送,禮遇殊勝。如今這尊像每年只展出幾天,可惜無緣瞻仰真容。
三
鑑真大師在佛教建築、雕塑等方面很有造詣,被稱為「天平之薨(音hong)」。「天平"是聖武天皇的年號,"甍"是屋頂瓦的意思,鑑真大師作為建築家,被譽為天平時代的豐碑。
他們苦心經營,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從結構到裝飾都體現了祖國大唐的風格。在營造、塑像、壁畫等方面,都採用大唐的先進建築工藝,促進了日本天平時代的藝術高潮的形成。
如今的唐招提寺,整體建築群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從建築到供奉佛像處處是日本政府認定的「國寶」和「重要文化財產」。
奈良時代(公元8世紀)的金堂和講堂都是日本國寶。其中,金堂是唐招提寺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異常牢固精美,經過1260年依然屹立不倒,經歷1597年的大地震仍然完好無損,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最有價值的珍貴實物。
鎌倉時代(13世紀)的鼓樓裡供奉著鑑真大師帶來的佛舍利,也被稱為舍利殿,安放著金龜舍利塔;奈良時代的藏經閣是唐招提寺最古老的建築物,是唐招提寺創建時期,是典型的校倉建築。
金堂裡供奉的盧舍那大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像等,是鑑真帶弟子用「乾漆法」塑造的。這種技法在我國東晉時已有,到唐代達到很高水平,鑑真及弟子在日本將其推廣。
作為南山律宗傳人,鑑真著有《戒律三部經》並刻印流傳,是日本印板之開端。鑑真不僅為日本帶去了佛經,還輸出了中國文化。
他和諸大弟子都擅長書法,他寫的「請經書貼」被奉為日本國寶。他給日本帶去了王羲之、獻之父子真跡等各種書法作品50卷,引起日本人熱愛中國書法的狂潮。書道藝術在日本至今不衰,十分普及。街頭巷尾的店招牌所用的書法,通常都是真人手書,而非我們國內商家所用的電腦字體。
除了佛學之外,鑑真本人也是位佛醫。他對日本最突出的貢獻,把我國中藥鑑別、炮製、配方、收藏、應用等技術帶給日本,著有《鑑上人秘方》一卷,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始祖」。此外,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也都認為其行業技藝均為鑑真所授,稱其為「文化之父」。
公元763年5月6日,鑑真坐化於唐招提寺,終年76歲。
彼時,大師神態安詳,結跏趺坐,圓寂多日,體溫猶存,時人謂之「真菩薩」。
作者日本之旅文章(部分:
弘法大師從未離開,入定1200年,弟子每日兩次供養
唐代房子有多美,日本寺院看唐風建築,尋找從前影只
日本佛教最高象徵京都比叡山,創辦宗師為漢獻帝後人
歷時十年,整體圍擋,同步開放,看日本人如何維修寺院
佛門寺院與幕府將軍大戰十年,日本的寺院有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