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孩子們全部考上大學︱開陽縣大壩村張青軍

2020-12-15 天眼新聞

我叫張青軍,今年53歲,家住開陽縣永溫鎮大壩村馬坪組。20年前,妻子因難產離開了人世。我一個人不僅要照顧三個孩子,還要照顧先天性痴呆的長兄。每年耕種、秋收季節我就在家中幹農活,其它時間則到附近的縣城、鄉村打臨工,一天時間也不敢浪費,也僅能滿足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好在我的三個子女都很爭氣,學習成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這也讓我心裡有了些許安慰。

張青軍家硬化的院子和入戶路2012年,長兄失蹤,我四處尋找無果。當時大女兒上了高中,除了生活費以外還要準備學費,經濟和精神兩方面的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當時,親戚朋友常勸我,不然就別讓孩子讀書了,減輕家庭負擔。但是,我就是因為沒有文化,生活才過得這麼艱辛。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無論怎麼困難我都要供三個孩子上大學。2013年,村裡知道我家的情況以後,將我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時候起,子女讀書再也不用發愁了。我家還得到了醫療保險、肉牛養殖、生豬養殖等多個政策幫扶。不僅如此,政府還幫我家翻修了圈舍和廚房、硬化了庭院、進家路,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張青軍家飼養的牛三個孩子也沒有辜負國家的好政策,全部考上了大學。現在大女兒和小女兒已經大學畢業了,都在醫院上班,小兒子在貴州省中醫藥大學就讀。而我是村裡的一名生態護林員和道路保潔員,每年工作收入就有14400元,還養了豬和牛,生活特別的充實。「是黨和國家的幫助,改變了我們貧窮的命運,讓我們一家過上了好日子。你們要心存感激,努力向上,將來好好回報社會。」這是我對孩子們常說的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晨陽

編輯 歐陽蔚華

編審 閔捷 鍾俊怡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助我圓了大學夢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
    我叫陳明珍,家住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堯旦孔組。現在就讀於貴州師範大學法學專業本科四年級。說真話,我今天能夠坐在大學的教室裡,真的要感謝黨的產業扶貧和教育資助政策,讓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的神聖殿堂。幫扶幹部到陳明珍家了解情況家庭條件的逐步改善,使我有了更多的心思撲在學習上。而黨和政府對我教育的幫扶,更是給我插上了一雙實現大學夢的翅膀。
  • 「我的扶貧故事」窮根不除,絕不離開︱開陽縣安坪村第一書記談志平
    我叫談志平,是開陽縣教育局選派駐安坪村的第一書記,今年是我駐村的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期間,我先後在開陽縣馮三鎮金龍村、四坪村、安坪村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我來到安坪村。經過大量的走訪調研,我覺得第一要務是建強基層黨組織,堅持「黨建+」理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於是協調申請到陣地建設專項資金,改善辦公環境,抓好陣地文化建設。同時,通過「三會一課」即理論學習會、專題培訓等方式,深入開展學習。
  • 我的脫貧故事︱鄧湘才: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我叫鄧湘才,今年54歲,家住貴州省開陽縣楠木渡鎮中和村窯上組。由於家庭各方麵條件落後,家庭勞動力少,妻子體弱多病,無法做重苦力活,我們家經濟狀況一直很艱難。連續好幾次養的牛、豬不是生病就是其他各種麻煩,家裡種的烤菸、玉米也因為旱災、蟲災導致收成不好還虧損比較大。
  • 「我的脫貧故事」我慶幸,我沐浴在溫暖陽光裡︱遵義市播州區唐遠豔
    於2013年底時因國家扶貧政策,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為我家申請納入貧困戶,在各項政策的幫扶下我家於2014年時脫貧,生活條件已得到改善。唐遠豔目前正在基層派出所工作2017年時父母將我供上了大學,弟弟上了高中,在我們最需要錢的時候,生活給了我們重重一擊,我的父親病倒了,診斷出肝血管瘤、重度甲亢。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丨開陽縣高寨鄉谷豐...
    我是貴陽市交通委員會派駐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的第一書記齊少熠。至今,我參加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已經兩年。2018年11月,受組織派遣,我接替本單位羅鑫同志的駐村工作,到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黎蘭:這是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經歷
    我叫黎蘭,開陽縣米坪鄉大坪村的駐村幹部。2018年3月,我懷著雄心壯志,帶著簡單的行李,加入到貴陽市開陽縣米坪鄉大坪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伍中。駐村以來,我每年聯繫幫扶單位,深入開陽縣米坪鄉大坪村開展春節前建檔立卡貧困戶「送溫暖」走訪慰問活動,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送去糧、油及慰問金。並與他們談心,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貧困家庭的關懷和溫暖。
  • ...故事」讓脫貧的「燈」溫暖更多人丨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村民陳源蘭
    我叫陳源蘭,是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一位貧困戶家的女兒。  我家只有我媽一個勞動力,地也都是沙地,只能種些土豆、黃豆、玉米等,勉強餬口。記憶中,小時候我只能「撿」哥哥姐姐已經穿不下的舊衣服,因為我們家連把傘都買不起。  隨著我們姊妹年齡不斷增大,一到六年級入學的開銷、我爸的藥錢等,完全入不敷出,還欠下了兩千塊錢的外債。
  • 【我的脫貧故事】開陽縣禾豐鄉王車村村民陳遠政:養殖成就夢想...
    我家有5口人,2個女兒1個兒子,女兒們都已經大學畢業了,兒子也在貴陽上著班,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現在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照管好圈裡那8頭豬和8頭牛,其他的都不用我操心。這種生活要是放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
  •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的責任」 2020-11-2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一貧如洗到養豬致富丨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村民...
    我叫王國忠,今年51歲,是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的建檔立卡戶。現在家裡養了70多頭豬,住著寬敞明亮的大平房,這樣的光景在幾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搬進新房,樹立脫貧信心  2014年,我家因生活困難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我和90多歲的老母親居住在一個37平米的舊房子裡,房子年久失修,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家裡又只靠疾病纏身的我種地維持生活,沒有多餘的錢新修房子。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扶貧故事」從脫貧奔赴扶貧之路 歸處是原鄉泥土|仁懷市茅臺...
    我叫田娜娜,18歲之前,我立志走出大山;然而18歲之後,我內心吶喊的卻是「回到大山」。這座大山,便是我的家鄉--茅臺鎮同民村。我的故事,開始於脫貧攻堅的戰場,這場戰爭,中途沒有翻騰的硝煙,只有真情點亮無數黯然的心靈。兩年多來,我始終懷著「竭盡所能,服務家鄉」的信念,用實際行動將溫暖傳遞。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傳遞力量,讓更多村民能一起致富丨開陽縣馮三鎮...
    我是開陽縣馮三鎮新華村舊寨組的村民袁中貴,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為了賺錢養家,只能幹苦力活:幫人和水泥修房子、開加工坊做粉面、養花、養雞、挖煤,直至不幸患病。2012年,我左腿使不上勁,只能回家治病,花光了積蓄也不見好。後來,我癱瘓在床,家裡還欠了三萬多元的外債。
  • 「我的脫貧故事」甘為渡口一隻船丨黔西縣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教師李維
    後來,石坪民中的老師知道後找我談心,勸我不要放棄,困難只是暫時的,還幫我申請到了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儘管上學路對於我來說如此艱難,但我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興。當時我激動得熱淚盈眶,立志考師範學校,今後也要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指引孩子們走好前行的路。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艱難的日子|開陽縣硒城街道高雲劉育村村民...
    我叫肖義揚,今年56歲,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硒城街道高雲劉育村村民。兒子在開陽五小讀書,現與他母親在開陽縣城居住。我向政府申請到了1000元的改廚經費,可1000元也不夠買材料,我正在發愁不知怎麼辦。幫扶幹部送來的裝修瓷磚去年6月,開陽縣發改局蘭主任和高雲小學羅老師來到我家,了解到我改造廚房還差材料,蘭主任當時就表示會想辦法幫助解決廚房改造所需的地板磚和牆磚。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露出笑容,我覺得一切都有意義|開陽縣米坪...
    我叫黃國璽。2018年3月,我派駐開陽縣米坪鄉伍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4月,我有幸與村裡貧困家庭李應祥一家結識。黃國璽幫助困難群眾 於是我連同駐村工作組和村支兩委多次召開會議,收集類似老李家的村戶。大家集思廣益,對他們進行精準幫扶。有孩子的家庭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過上了新的生活,對孤寡老人我們採取國家民政兜底幫扶,對老李一家則通過大力發展養殖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
  • 開陽縣:黨建「望聞問切」法護航脫貧攻堅
    自開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以來,開陽縣對照「盡銳出戰、務求精準、善作善成」的要求,聚焦鄉鎮黨政班子運行情況及班子成員、「兩委一隊三個人」履職情況,結合日常了解掌握情況,用好用活「望聞問切」四診法,下好脫貧攻堅幹部隊伍分析研判「先手棋」,對脫貧攻堅一線幹部進行「會診」,著力把最優秀、最能打仗的幹部派到攻堅一線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扶貧圓了我的大學夢丨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
    我叫姚英,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村民,現是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一名大二學生。2016年,我開始讀高中,弟弟上初中,書學費、生活費、資料費等一年就要上萬元,加上家裡日常的開支,讓貧困的父母頓時沒了主意。眼看我們的大學夢就要破碎了!當年7月的一天下午,喜訊傳來,當時我還在教室上課,班主任老師通知我說:「你媽媽來學校了,說要蓋什麼章,你去看一下吧。」。媽媽見著我,激動地說:「我們家的精準扶貧申請批下來了,現在只差一個學校證明。你可以繼續安心讀書了。」。那一刻,我的眼淚差點兒奪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