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咖啡已成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各種連鎖咖啡、獨立咖啡店也更加頻繁的出現在我們身邊。
然而受到疫情影響,連鎖咖啡品牌開始紛紛收縮戰略,星巴克宣布在北美關店400家、瑞幸咖啡對國內門店「關停並轉」······在這一背景下,由個人經營的獨立咖啡店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對此,記者採訪了三個獨立咖啡店的經營者,揭示不同經營模式下咖啡店的生存狀態。
泊咖啡:疫情期間堅持外賣迎來轉機
經營時間:1年左右
對於曾琳而言,在繁忙工作之餘喝一杯咖啡,是一件再愜意不過的事情。所以當她萌生出辭職創業的想法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開一家獨立咖啡店。
作為跨界小白,她和合伙人先是報名參加了咖啡培訓班,然後開始設計菜單、調試產品,前前後後準備了一個月左右。2019年4月,他們在觀音橋商圈臨近核心區域的地方,開出了一家小型咖啡店,面積只有20多個平方,提供十餘種咖啡、茶飲、甜品。
「整個店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們既當老闆,又當員工,一點都不比之前上班時輕鬆。」曾琳說,由於經營獨立咖啡店要自負盈虧,周邊還面臨不少同行競爭,也讓他們更清醒的認識到,開咖啡店不止是實現「理想生活」那麼簡單。
首先是選址,門店地處在繁華商圈,客流量大,但周邊連鎖咖啡、獨立咖啡店也非常多,導致開店初期杯量不高,再加上租金較高,一度讓他們倍感壓力。其次是品牌知名度,獨立咖啡店的名氣比不過連鎖咖啡,顧客培育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要在短期內引流,需要請網紅、自媒體等來做營銷,小店很難負擔這樣的成本。
「在沒有網紅光環的前提下,大家願意為一家小眾咖啡店支付的價格不會太高。出於這一現實的考慮,我們決定走性價比路線,靠口碑逐漸吸引顧客。」她表示,經過一年多的深耕,現在到店的顧客裡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回頭客。
談到疫情對獨立咖啡店的影響,曾琳認為,衝擊是毫無疑問的,但既有挑戰也有機遇。
挑戰在於疫情期間人們閉門不出,消費下降帶來商家收入下降。而機遇是,在其他咖啡店大量關閉的情況下,他們一直堅持提供外賣服務,讓更多人趁此機會認識到了這家小小的咖啡店,現在生意不僅有回暖,並且比疫情前更好了。
「有了雀巢、星巴克,甚至瑞幸咖啡對市場的培育,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願意喝咖啡了。對於獨立咖啡店來說,現在正是發展的好時機,一方面市場仍處於初級階段,另一方面,消費者接受度在增加,只要做出特色,就有發展的機會。」
FIKA by JEAN·仰:「咖啡+酒+鮮花」實現業態互補
經營時間:6年左右
同樣是因為喜歡咖啡,2014年5月,李波兒辭掉了穩定工作,從成都回到重慶創業。她的合伙人從國外留學回來,既會做咖啡、甜品,也會調酒,於是便決定在一起合作開一家咖啡店。
第一次開店,她和合伙人看中一處還未開發完全的社區商業街。沒想到兩年過去了,原本計劃開業的購物中心遲遲沒有消息,咖啡店的生意也越來越淡。
到了2017年,她開始物色新的店址,決心換個地方重新開始。很快,一個上班族聚集的企業園區的小獨棟被順利盤下。這一次,咖啡店融入了「微酒吧」,白天賣咖啡,晚上重點賣雞尾酒。發現複合業態效果不錯後,她將二樓改造為酒吧,支撐起了整個咖啡店的大部分收營收。不久後,又在一樓引入了鮮花店。
在咖啡、酒、鮮花三種業態的融合之下,咖啡店吸引到了一波顧客,並且慢慢聚集了一些忠實粉絲。
到了今年,咖啡店已逐漸步入正軌,她計劃對門店進行裝修升級和配餐升級。誰知疫情一來,節奏被打亂了,還用自己的積蓄去填補了疫情期間的工資支出。
好不容易熬到疫情「退燒」,咖啡店在重新營業一個月後恢復了以往的銷售額。但變化也隨之而來,到店裡喝酒的客人比以往少了。為了補上這個業態的營收下滑,從5月份開始,店裡加入了小吃糕點等甜品,增添一些收入。
「做獨立咖啡店並不容易,尤其是在競爭比較激烈的情況下,僅靠咖啡盈利很困難。所以我們希望通過不斷探索和融合新的業態,碰撞出火花,讓咖啡店走得更長遠。」李波兒說。
暖光咖啡:線上開通外賣,線下活動引流
經營時間:7年左右
在開咖啡店之前,吳非是一個咖啡師。2013年,他們夫妻在觀音橋紅鼎國際寫字樓裡開了一間咖啡烘焙培訓工作室,有了口碑和人氣後,他們一直希望能夠有一棟獨棟小樓,既做咖啡又做甜點。
於是,2017年,他們將店搬到了喵兒石文創園,租下了一整棟樓,一樓經營咖啡,二樓經營咖啡西點的培訓課程以及代理銷售咖啡器具。不久發現文創園的客流量非常不穩定後,經營重心轉移到了二樓的培訓課程與器具銷售。
「前期經營的還不錯,算是填補了當時重慶細分市場的空白,儘管成本較高,但整體是盈利的。直到2019年,開始感受到了經營壓力,緊接著便是疫情,對於實體的衝擊比較大,我們也不得不做出經營上的調整。」吳非說,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他們今年7月搬離了原來的文創園,並嘗試開設不同的門店,探索最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暖光咖啡在重慶有3家咖啡店,1家咖啡西點學院。其中,3家咖啡店分別位於購物中心、社區、文創園,針對不同的區位和客群,業態有所區別。
「疫情期間,經營是比較困難的,直到5月起,才逐步恢復。在應對舉措上,我們主要依靠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嘗試線上業務,以及線下門店舉行引流活動。例如,在線下關店的情況下,開通了線上渠道,銷售咖啡豆、咖啡粉等產品。在門店恢復運營後,舉行了咖啡沙龍分享會等活動,促進客流回暖。」
他認為,疫情加速了行業洗牌,對於獨立咖啡店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不想被淘汰,就需要咖啡店經營者挖掘出自身的優勢,找準定位,及時採取轉型舉措,適應新形勢、新需求。
記者觀察》》
疫情的不期而至,不僅讓咖啡巨頭們感受到了「壓力」,也加速了獨立咖啡店的洗牌。2020年,無論對連鎖品牌,還是獨立咖啡店,生存都是頭等要事。
從市場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咖啡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與茶飲行業相類似。同樣是品類前景廣闊,入局者越來越多。不同之處在於,茶飲在國內有著更深厚的基礎,咖啡消費習慣仍處於培育之中,因此咖啡仍處於增量市場,尚未達到存量競爭的階段。
受到消費習慣改變和疫情影響,數位化轉型幾乎成為了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線下體驗場景的關閉,加速了消費向線上轉移,一方面是線上渠道的足夠成熟。對獨立咖啡店而言,是否開通線上渠道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生存狀態,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
創新則是另一個影響獨立咖啡店生存的因素。相比連鎖咖啡店,獨立咖啡店往往在門店規模、資金實力、品牌影響力上不佔優勢,但卻能更好的跳出標準化程式,靈活應對市場挑戰。如何讓顧客選擇自己,而不是其他品牌?正如以上案例所呈現的,獨立咖啡店更應創新上做文章,對業態、產品、服務等進行及時創新,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唐小堞 吳嘉雯 實習生 程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