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宏:今天的《史記》為什麼丟了14651個字?

2020-12-19 光明數字報

    本報訊 8月12日,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先生攜新作《時空:〈史記〉的本紀、表和書》(中華書局出版)在上海書展與讀者進行交流。

    「我講《史記》,關注的問題是:司馬遷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作《史記》的?現在流傳的《史記》各篇到底是不是司馬遷寫的?或者說其中哪些是司馬遷寫的,哪些不是司馬遷寫的?司馬遷寫的內容跟歷史事實之間有沒有距離?他到底有沒有偽造史料?等等。」陳正宏說。「關於《史記》篇幅,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有明確的說法,526500字。但今天大家看到的《史記》,計算機統計,是511849字。為什麼少了14651個字?怎麼少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解答。」

    陳正宏認為,《史記》的好,首先在於它的語言非常好;其次在於作者的思想比較自由,不是以皇權為中心,而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一般性的人為中心。「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前夜,他不是以某一家的思想為標準,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情感是奔放的。當然,你可以批評《史記》結構上、寫法上、細節上不夠嚴謹,但也正因為它某些地方的不夠嚴謹,讓人讀起來非常心動。」

    據介紹,作者講《史記》系列共四冊。《時空》為第一冊,講解《史記》的本紀、表和書。第二冊《血緣》講解《史記》的世家,第三冊《眾生》講解《史記》的列傳,第四冊《絕唱》講解《史記》的傳播史、筆法、影響(包括在世界上的影響),這後續三冊將陸續出版。

相關焦點

  •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因為它不是普的藏書,它是豎排,繁體,沒有標點符號的《史記》,還都是線裝書。章先生讓陳正宏去點一下這些書,二十三歲的陳正宏面對如此龐大的,艱澀難懂的文字,心中是十分緊張和茫然無措的。要知道,沒有標點符號的《史記》,就像把你丟進了千年之前的漢王朝,面對如此龐大的古漢語體系,23歲的陳正宏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就像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兒童,你讓他參加田徑運動項目一樣,這是不切實際的。而陳正宏也明白這一點,52萬字的《史記》,即便是再有天賦的人,也是需要一定時間,慢慢前進。
  • 跟著陳正宏教授,發現不一樣的完整《史記》
    跟著陳正宏教授,發現不一樣的完整《史記》 2020-06-07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活動簡介2020年10月23日19:00,陳正宏教授應中華書局和中華書局之友書友會之邀,做客騰訊會議直播間,參加書友會的《史記》共讀活動,同廣大書友在線共讀,點評讀者發言,漫談《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本紀、表與書》著 者:陳正宏中華書局 2019年5月出版定 價:45.00元點擊上方書影即可進入中華書局伯鴻書店購讀《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讀中國歷史,不可不讀《史記》。
  • 《史記》描述墨子總共只有24字,未單獨寫列傳,這是何原因
    其實這個事,以前我也沒有注意到,看了這個問題去翻了一下《史記》,發現還真是這樣的。《史記》這部巨著居然沒有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單獨地寫一篇列傳,只是在講孟子和荀子時順帶地提了幾句墨子的事情(一共24個字),墨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列傳,沒有列傳就算了,居然就只寫了24個字,司馬遷這是為什麼呢?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史記》的字詞皆美,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字詞鑄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一,單字之精妙。《史記》用字,精妙之處不可勝數,僅以三處描寫皇后的文字即可見一斑。後來,辦案的大臣拿梁孝王的幾個下屬當了替罪羊,沒有追究梁孝王,「太后聞之,立起坐,餐,氣平復」。從「泣不止」的「泣」到「立起坐」的「起」,再到一個「餐」字,竇太后的焦慮和對梁孝王的放任溺愛顯露無遺。梁孝王陵其二,數字之傳神。
  • 明代刻印的書籍為什麼深受漢學家重視?
    在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看來,由於絕大多數歐洲漢學家的生活年代都晚於明朝,「來自遙遠東方古國的明刻本製作時間早於其生活時代200年甚至更早,印刷方法明顯不同於自己熟悉的金屬活字印本,對於大部分漢學家而言恐怕主要是具有異國情調的古董。」陳正宏說,「但在傑出的漢學家眼中,明刻本等同或近似於1450至1500年間歐洲的金屬活字印本——『搖籃本』。」
  • 《史記》三家注,理解《史記》的三把鑰匙
    《史記》是司馬遷編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這部書在史學界和文學界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從東漢開始,《史記》受到了文人群體的重視,成為經典。由於古人寫書的時候,用詞簡練,後人理解起來會有障礙,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注釋本。在《史記》的多種注本中,有三個版本質量最好,被稱為《史記》三家注。
  • 讓大秦帝國崛起的商鞅:有4個名字2個姓氏,《史記》說他能文能武
    這麼厲害的人物竟然有四個名字,分別是:商鞅、商君、公孫鞅、衛鞅。那麼這四個名字都是哪來的呢?《史記》中關於商鞅的介紹頗多,讚美、肯定其的詞語也不少。其中介紹他的來歷時就說: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商鞅是衛國人,他姓姬,公孫氏,他是庶子身份。確切地說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妾生子。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我選用的《史記》讀本,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帶注釋和譯文,工具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辭典》。閱讀之前,我挑選了一個較厚的筆記本,下載了歷代朝代更替大事記和北大教授高明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別問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工作,相信聰明的你是懂得我的。《項羽本紀》是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司馬遷最為得意的作品。
  • 客觀而不呆板,字多但不冗雜,《史記》的成書無愧「絕唱」二字
    司馬遷通過私人著史,寫成了震鑠古今的《史記》,對於中國的史學發展可謂影響重大。《史記》載:"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百年之閒,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 次品機器人也有今天,丟丟醬竟然被小蝦尾痛打
    這天下午,小雨老師的小蝦尾正在躺在床上休息,可是她討厭的用戶丟丟醬又來了,小蝦尾發現了,模仿賽小息的樣子,說:讓你看一下,什麼叫做真正的,大地之拳這四個字還沒有說,丟丟醬說:別呀,小蝦尾,我不來搞笑,行嗎?
  • 淺說《史記》之《滑稽列傳》
    滑稽,今天的意思是指人的言語、動作或事態令人發笑,偏向貶義。司馬遷作《滑稽列傳》,講述的是能言善辯、言辭流利的官吏或君王信託之士。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解釋道:「滑,亂也;稽,同也。」就是說能言善辯的人可以「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對於司馬遷嘔心瀝血寫出的《史記》,包括了十二本紀、二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
  • 演義:以心傳心的「史記」
    如《史記》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發揮出來,所以,他在《遊俠》與《貨殖傳》中,特別著力精神,凡遇揮金殺人之事,他便嘖嘖賞嘆不已。不過,施耐庵可沒有一肚皮宿怨要發揮出來,他只是飽暖無事,又值心閒,不免伸紙弄筆,尋個題目,寫出自己的許多錦心繡口,全不在與聖人論個是非曲直。後來人不知,非要在《水滸》上加「忠義」二字,又將它與史記並列為發憤著書一例,這是使不得的。
  • 「太史劉」寫史記
    球賽轉化為古文,對劉黎平而言就是將火星文翻譯成地球文,推送時間比預計遲了近五個小時。 即使劉黎平有暨南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學歷,熟讀史書,《史記·郎平傳》還是寫得很艱難。 劉黎平要考慮的方面很多。 一段用白話文講述起來相當複雜的歷史,劉黎平用文言文一百五十字就說清楚了。 這篇文章讓其公號淨增粉絲15000個。彼時,微信已開通打賞功能,有483人為這篇史記打賞,這讓劉黎平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劉黎平把微信公號當做自己的新戰場。
  • 司馬遷用2個字暗示「真相」
    《史記·呂不韋列傳》:「姬自匿自身,至大期時,生子政。」 只看「姬自匿自身「這5個字,仿佛司馬遷在《史記》中認定秦始皇嬴政的生母趙姬是在懷孕期間被呂不韋送給秦異人,也就是間接佐證秦始皇嬴政不是秦國王族子嗣,是呂不韋的私生兒子。
  • 讓人細思極恐的《史記》揭露人性現實,字字珠璣,別等到40歲才懂
    和外國人吃飯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為什麼我們是用筷子,跟日本人交朋友時,我們才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熱情友善,愛交朋友,大到政治經濟、科技技術發展,小到吃穿住用行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國文化的原始基因就奠定了我們為何是現在這個樣子,《史記》中通通都有答案,記載了中國文化生成期的原始模板,是我們解讀中國文化DNA的認知工具。大人為什麼一定要讀《史記》?
  • 史記|12個字說透了人如何能從貧困到富有
    司馬遷在《史記貨值列傳》中指出追求財富是人們的本性,用不著學習,就都會去追求。那麼,一個貧困之人怎樣才能做到富有呢? 司馬遷指出,一個人要從貧困到富有,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這裡所說的經商,是窮人致富憑藉的手段。
  • 蕭何獻計將韓信害死後,說了12個字,流傳至今變8個字,成口頭禪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漢朝的歷史事件,這個故事的兩個主人公分別是:蕭何和韓信。韓信出身貧賤,早年間曾投奔名氣響亮的霸王項羽。可惜因為沒有良好的家世未受重用,自覺不甘的韓信便逃出軍營,在蕭何的勸說下,他來到了劉邦帳下效力。
  • 蘇芃:《史記》古寫本學術價值譾說
    《英房史記抄》是日本南北朝時期藤原英房所著,約成書於正平三年(1347),是現存最早日本學者用漢文註解《史記》的著作,其中大量引用前賢舊說,五句版本的《垓下歌》文從字順,想必也有所承,並非作者杜撰。時至今日,這處異文並未引起學界關注,值得彰布。又如,中華書局修訂本《史記·高祖本紀》:「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校勘記:「『足』字疑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