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馬爾克斯生在哥倫比亞一個大家族中,成為他們那個龐大家族中的一員。然而,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初的八年之後,他就離開了,再也沒有回去過。
「從出生到少年時代,記憶關注未來,忽視過去。」因此,作者記憶中的故鄉才會一如往昔,並沒有被鄉愁美化。
馬爾克斯18歲考入國立波哥大大學法學系,可是作家對法律毫無興趣。
20歲的馬爾克斯正式的步入了文學殿堂,不斷有小說發表,報紙副主編兼文學增刊主編愛德華多·薩拉梅亞·博爾達專門撰文對他表示認可,讚揚他是天才作家,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大放光彩。
陪母親回鄉賣房的這一年,馬爾克斯23歲。愛爾蘭作家蕭伯納有一句名言:「很小的時候,我不得不中斷教育,去學校上學。」
出於對文學無比的熱愛,選擇從大學輟學,希望能靠新聞和文學為生。雖然在報紙上發表了六個短篇小說,既要撰寫每日專欄,還雄心勃勃地要與朋友們創辦一本雜誌。
但他微薄的收入,落魄的現狀,不能向任何人證明:他可以靠文字養活自己。就連跟媽媽回老家賣房子的路費,都是跟咖啡館老闆借的。
13年愛情長跑,終成眷屬,長伴一生
梅賽德斯是一位藥劑師的女兒,兩人相遇在一場舞會上,於是就向她發起求婚,她才13歲。但是當時的梅賽德斯拒絕了
梅賽德斯驚豔了馬爾克斯,他形容她「尼羅河蛇一般的嫻靜之美」。蛇,還嫻靜?這比喻果然魔幻。
馬爾克斯沒有灰心,從那時候起就不斷地向她求婚,起初馬爾克斯邀請她跳舞都會遭到拒絕,但是馬克思從未放棄,直到他在巴蘭基亞讀書與梅賽德斯再次相遇,這一次小姑娘終於答應和馬爾克斯共舞一曲。
此後兩個人相處得非常愉快,但是兩人的關係卻沒有絲毫的進展。但是對於一個未經世事的女生來說,男人的死纏爛打,往往無堅不摧。
馬爾克斯職業是記者,東奔西走。但一封又一封熱情洋溢的情書,還是讓梅姑娘繳械投降。他倆聚少離多,梅姑娘變成了林妹妹,多愁善感、愛哭。
倆人靠寫信談了足足13年戀愛。這中間,馬爾克斯交過許多女朋友,這樣一個浪蕩男子卻宣稱,自己只愛梅賽德斯一個,還把她叫做「神聖的鱷魚」。大文豪的修辭精髓,一般人真get不到啊……
1958年,31歲的老馬和26歲的梅姑娘結婚了。老馬雖然渣得可以,為人卻挺實誠,向老婆坦白了過往的豔遇。
夫妻倆生了兩個孩子。《百年孤獨》成書之時,寫到一半家裡的錢就花光了,他們只好把汽車賣掉過日子。後來賣車的錢也花光了,梅賽德斯就去當鋪賣掉首飾、電視機、收音機,生活艱難至極,丈夫的寫作卻沒有受到影響。
夫妻倆去郵局寄稿子,連郵費都不夠。只能先寄一半,但是慌亂之中寄出的是後半部分,出版社看到後毫不猶豫付了郵費,讓他把前半段快寄過去。
他,因病去世,享年78歲,逝世前遺憾地說:我一生最遺憾的是沒有女兒。
這本書包含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還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如果把讀過此書的人聚攏在一個國家,那它的人口排名可以位居全球前二十。」北大教授陳曉明說:對中國作家來說,它具有某種啟示錄式的一種意義。」
所以你今天讀中國作家的作品,可能或多或少都可以在作品的人物、語言、敘述這些裡面,會有某些相通之處。《百年孤獨》啟發了中國作家,幾乎在瞬間點燃了中國作家的想像,打開了現實主義的那種開放性的道路。
當時很多中國名作家對於他,對於這本書都讚嘆不已:
「馬爾克斯,中國先鋒派的祖師爺,他的『飛升的床單』上擠滿了中國作家。」——葛紅兵「在那些剛出版就暢銷的文學作品裡,有些與世長存,比如《百年孤獨》;另一些則銷聲匿跡,也就沒有比如了。」——餘華「《百年孤獨》這部標誌著拉美文學高峰的巨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莫言
如果說,一生中必須要藏有一本小說, 畢竟,人生而孤獨,我們總要學會和孤獨相處,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
建議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看一看這套書,也許你沒有寫作的天賦,不可能在這本書的激發之下像莫言一樣速成一部作品,但這本書給予你的精神財富是無法估量的。
讀完這本書你會覺得:我們太多浮躁的期待,只不過是一個個轉瞬即逝的幻境,唯有孤獨永恆,反而擁有祥和和平靜。
這本珍藏精裝版的《百年孤獨》49元,能讓你領悟孤獨的真諦,感受人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