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繭房不斷約束了自己的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模型?

2020-12-15 日可讀書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我們提出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第五項修煉》

為什麼說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麼每一個人讀《紅樓夢》,從裡面看到的都不一樣?

在作者高德的《智商稅》裡寫到每一個人不同的心智模式會帶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角又帶來不同的看法。所以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面窗戶,它決定我們如何看這個世界。

很多時候你可能認為理所當然的時候,那只不過是自己習慣依據自己的「窗戶」選擇性的世界,然後通過不斷去主動或被動地去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是你終究會發現,那些主宰你生活,原以為毫無疑問的看法,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可靠。

就像今年高考江蘇卷語文作文標題一樣「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讚,一次情不自禁地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智能網際網路的時代給我們每一個人都帶來了信息的繭房。你以為你自己看到了世界,其實你看到的是自己的窗戶。所以說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方式,也決定了我們頭腦中的智慧,甚至決定了你在金字塔中的位置。

那麼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在書中,作者為我們講述了6種方法:

自省與反省

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型的核心原則。吾日三省吾身,通過自省,我們得以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隱藏的成見、假設、邏輯、規則,並對其進行檢視。自省也可以讓自己以更加開闊的心態接納不同的意見,同時反思自己。

獲取並審視新的信息

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有新的信息在更新。通過獲取新的信息,可以修正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導向,不斷優化自己的心智模型。

但是現在大數據技術使每一個人給自己創造了一個繭房,每一個瀏覽,每一個點讚都給自己包了越來越厚重的繭,越來越影響自己去了解全面的世界。所以要想不被自己的繭房束縛住,就要擴大獲取信息的途徑。

積極向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學習,再來進行「自我判斷」,不要全盤接收,也不要封閉自己的思想,要對信息進行歸類,吸收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不迴避和隱藏問題

當老辦法行不通時,要敢於做出調整,不要迴避和隱藏問題,而是積極地面對問題,認真分析原因。只有將原因分析透徹,那麼自己的成長無疑是很大的。

破除「路勁依賴」

更換和適應新的環境,讓更加豐富、新穎的體驗和感受不斷衝擊自己的原有印象。就像很多人去香港,就會覺得自己更加努力奮鬥;很多人去重慶,從而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煙火氣。

所以自己要有意識地給自己創造條件,讓自己在不同環境、不同生活中學習新的知識,領悟到新的道理。

選擇性觀察

當我們心中有了新的想法之後,通過選擇性觀察來印證自己的想法,從而堅定或否定自己的判斷。當有了新的信息,我們就可以產生新的思考和新的判斷來優化自己的心智模型。

持續性修煉

外在的條件只能是促進或者是激發自己產生變化,但是其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修煉。如果要想對當下的邏輯、環境和形式的變化產生敏銳的察覺,那麼你就要不斷地深度學習,要持續性的自我修煉。

相關焦點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初是在桑斯坦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意指在信息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像蠶繭一般桎梏於「繭房」中。信息繭房既包括算法推薦造成的繭房,也包括用戶的自身選擇將自我陷入繭房之中。
  • 算法推送機制下「信息繭房」效應的思考與對策
    但是,算法推送這一技術也對「信息繭房」效應起到了增強作用,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何對「信息繭房」效應進行削減,並更好的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新聞傳播業進行正向促進,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一、「信息繭房」效應的研究現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了「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這一概念。他以「個人日報」來形容網際網路用戶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依照個人喜好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信息,並對其他內容無視甚至排斥,進而長期形成「信息繭房」。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所謂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9月23日,百度發布創業20年首支紀錄片《二十度》,李彥宏表示,現在的算法試圖取悅用戶,算法的好壞基本上是按照這個用戶花了多長時間來消費內容、他第二天再回來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優化這些東西。
  • 信息繭房與坐井觀天
    有學者認為,這是眾多的網民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致,我認為,此說不無道理。二是一些網絡平臺為了吸引眼球、增強黏性、提高點擊率,肆意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什麼標新立異就發布希麼,什麼取悅受眾就發布希麼,在「越來越懂你」的背後,是「流量為王」「逐利為上」的商業邏輯、資本邏輯。平臺收割了「韭菜」,卻把受眾帶入了「信息繭房」。
  • 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
    【關鍵詞】「信息繭房」 媒體 網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信息繭房」效應是指在網絡信息傳播中,用戶更傾向於關注自己原本就感興趣的領域,更樂於與志同道合的人開展交流,但久而久之卻被局限在「人造孤島」當中,就如同蠶蛹一般,始終被「繭房」束縛,不願面對外部的世界和生活。
  • 媒體辣評|織就"信息繭房"的人,或許就是你自己
    近段時間,與「信息繭房」有關的討論,幾乎是社交網絡上最受大眾關注的專業話題。說它備受關注,是因為隨手打開微博、論壇,便不難覓得這四個字的身影;而說它是專業話題,則是因為這個生動的比喻,出自美國法學家凱斯·桑斯坦早年在其著作《信息烏託邦》中提出的一個學理性概念。事實上,當很多人興致勃勃地談論「信息繭房」時,他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自己又身處怎樣的信息環境之中。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的確,在數字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算法推薦和對用戶畫像的精準捕捉,可以快速完成用戶與信息的匹配並進行個性化推送,大大降低獲取信息成本,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斷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們的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容易在單調的信息交互中不斷強化固有偏見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體、代際之間造成認知撕裂和對立,最終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偏見是如何造成的?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 全球45億網際網路用戶,警惕「信息繭房」效應讓你成為井底之蛙
    信息繭房的概念出自一本書,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所著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桑斯坦指出,人們的信息需求不是全方位的,大家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 喻國明:算法推薦必然導致「信息繭房」效應嗎
    事實證明,「信息繭房」是個體、社會、場景與技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算法既不是「信息繭房」形成前的必要條件,也不在「繭房」生成後起到增效。實際上,隨著算法與人的深度融合,可信任算法正在「信息繭房」的消解上發揮重要功能。
  • 活在信息繭房的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嘛?
    專業術語稱這種現象為「信息繭房」這個理論由美國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託邦》一書中提出的,指的是:信息體系個人化所導致的信息封閉的後果。我們接觸的世界是基於自己的圈層,在這一圈層裡無法避免出現「烏合之眾」的現象。當我們發言時,與群體不一致時,會懷疑自己,甚至為了迎合群體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慢慢就會停止思考。
  • 算法推薦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來源:安徽日報搜索一個關鍵詞,隨後經常收到關聯信息、廣告推送;網絡購物時,頁面上湧現出大量曾經搜索過的商品信息……時下,算法推薦無處不在,讓人們獲取信息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定製化。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算法推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信息繭房」困擾、媚俗信息泛濫、大數據「殺熟」等。如何讓算法推薦更好服務網絡用戶?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一、信息繭房:並非新問題 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這個概念來自美國學者桑斯坦,他在《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指出,信息繭房意味著,我們只聽我們選擇和愉悅我們的東西。[1]而他提出這一問題的主要背景,是數字時代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逐步興起。
  • 活在信息繭房裡的蠶,看不到五顏六色的春天
    本文來源:半佛仙人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習慣性的反覆接受自己喜歡的信息,無視掉自己不喜歡的信息,最後把自己關在一個被相同信息纏繞起來的小房間裡自嗨的現象。這個現象不算少見。在智能推薦變得越來越聰明的今天,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背後,是否存在著看不見的手。網際網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信息繭房留下的痕跡,人們換位思考的欲望正在減弱,大家越來越固守於自己的「圈子」,只要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能夠得到認可,就堅定地認為自己沒有需要改進的問題,默認那些和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人都是腦子不正常的奇葩。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
    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本文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使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走出「同溫層」才能打破「信息繭房」
    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打破「信息繭房」?與社會學理層面的討論不同,這個問題指向的,既不是「信息繭房」的成因,也不是「信息繭房」的性質,而是一種直白、強烈的「信息焦慮」。對於那些不甘於在信息攝取上任人擺布的人而言,他們對「信息繭房」了解得越多,就越擔憂自己是否已經身陷其中,進而為此感到焦慮。由於當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平臺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人們很關心如何在社交媒體中打破信息隔離。遺憾的是,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很可能無法打破「信息繭房」。
  • 極客優品:被困在信息繭房裡的我們
    文/極客優品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習慣性的反覆接受自己喜歡的信息,無視掉自己不喜歡的信息,最後把自己關在一個被相同信息纏繞起來的小房間裡自嗨的現象。這個現象不算少見。在智能推薦變得越來越聰明的今天,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背後,是否存在著看不見的手。
  • 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它指的是人們的信息選擇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傾向所引導,從而將自身束縛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久而久之,用戶會因為自身偏好及個性化推送而接受不到其他信息,只能被動接觸到同質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對人的影響程度也正是決定「信息繭房」對人束縛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信息的影響力度越大,「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