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辣評|織就"信息繭房"的人,或許就是你自己

2020-08-27 傳媒評論

全文共1394

閱讀大約需5分鐘

你聽說過「信息繭房」嗎?近段時間,與「信息繭房」有關的討論,幾乎是社交網絡上最受大眾關注的專業話題。說它備受關注,是因為隨手打開微博、論壇,便不難覓得這四個字的身影;而說它是專業話題,則是因為這個生動的比喻,出自美國法學家凱斯·桑斯坦早年在其著作《信息烏託邦》中提出的一個學理性概念。事實上,當很多人興致勃勃地談論「信息繭房」時,他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自己又身處怎樣的信息環境之中。

在與「信息繭房」相關的常見討論中,最常被指責的對象,是最近幾年在網際網路領域大熱的推薦算法。推薦算法最大的賣點,就是能夠根據用戶的習慣與偏好,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信息流。許多以推薦算法為核心的網際網路產品,都憑著這一優勢在市場上異軍突起。然而,事物總有兩面,這種「量身定做」常常會令人懷疑: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讓用戶看到的內容越來越極端而單一?與用戶的既有認知相異的信息,又是否會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

由於這些質疑,與「信息繭房」的形象正好相符,於是,許多人都認為「算法」是製造「信息繭房」的元兇。然而,結合「信息繭房」的原始定義,我們卻不難發現,這口「大鍋」並不能輕率甩給算法。

「信息繭房」的概念,是凱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當時連網際網路都尚未充分普及,推薦算法根本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為的不是警告網際網路公司,而是直接提醒公眾:不要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信領域。因為久而久之,這種看似「舒適」的選擇,很可能將個體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在這種情況下,只看到算法的影響,而忽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既是對問題本質的誤讀,也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對於推薦算法,曾經有人總結道:「算法沒有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既對也不對。之所以說它對,是因為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邏輯組成的代碼,它既不會主動思考,也無法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然而,之所以說它不對,是因為算法的背後總是存在著應用算法的人,而這些應用者的價值觀,很可能在算法的運作過程中受到算法的放大,進而被推向極端。推薦算法的存在,確實會讓一個對信息有明顯偏好的人,看到的信息越來越合其心意,但歸根結底,主動作出這種選擇的並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後的人。

事實上,推薦算法並不是第一個為此「背鍋」者。在算法誕生之前,有線電視的節目單和門戶網站的新聞集,也曾被輿論指為「信息繭房」的成因。然而,就算我們把時間回溯到廣播電視尚未興起的年代,書籍報刊的讀者,也總是會有自己的偏好與選擇。大眾傳媒的發展與傳播技術的進步,固然讓這種選擇變得更加簡單,但是,看什麼或不看什麼的權利,終究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在同樣一道選擇題面前,有人甘願為了舒適放棄判斷,在單一信源的餵養之下成為「信息偏食者」,也有人為了保持理智與清醒,敢於「捏著鼻子」直面自己厭惡的信息,成為「信息雜食者」。在我們做完選擇之後,自然會有推薦算法幫我們構建自己的信息流,但這個選擇,只能由我們親自作出。

如果你不想被「信息繭房」控制,要做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身體力行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主動去接觸你之前不願接觸的信息。自己站在舒適圈內不願挪窩,而將責任全部推給外部原因,只會讓人陷入「鬥爭的幻覺」之中,而無助於打破真正的信息隔離。這當然不是說企業與社會沒有責任對大環境加以改善,但對個體而言,自我的覺醒與行動,是最基本的先決條件。

來源:中國青年報

投稿郵箱:cmpl@8531.cn

或電話 85311731 85311662

相關焦點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所謂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9月23日,百度發布創業20年首支紀錄片《二十度》,李彥宏表示,現在的算法試圖取悅用戶,算法的好壞基本上是按照這個用戶花了多長時間來消費內容、他第二天再回來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優化這些東西。
  • 走出「同溫層」才能打破「信息繭房」
    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打破「信息繭房」?與社會學理層面的討論不同,這個問題指向的,既不是「信息繭房」的成因,也不是「信息繭房」的性質,而是一種直白、強烈的「信息焦慮」。對於那些不甘於在信息攝取上任人擺布的人而言,他們對「信息繭房」了解得越多,就越擔憂自己是否已經身陷其中,進而為此感到焦慮。由於當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平臺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人們很關心如何在社交媒體中打破信息隔離。遺憾的是,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很可能無法打破「信息繭房」。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初是在桑斯坦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意指在信息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像蠶繭一般桎梏於「繭房」中。信息繭房既包括算法推薦造成的繭房,也包括用戶的自身選擇將自我陷入繭房之中。
  • 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
    【關鍵詞】「信息繭房」 媒體 網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信息繭房」效應是指在網絡信息傳播中,用戶更傾向於關注自己原本就感興趣的領域,更樂於與志同道合的人開展交流,但久而久之卻被局限在「人造孤島」當中,就如同蠶蛹一般,始終被「繭房」束縛,不願面對外部的世界和生活。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的確,在數字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算法推薦和對用戶畫像的精準捕捉,可以快速完成用戶與信息的匹配並進行個性化推送,大大降低獲取信息成本,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斷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們的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容易在單調的信息交互中不斷強化固有偏見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體、代際之間造成認知撕裂和對立,最終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 信息繭房與坐井觀天
    有學者認為,這是眾多的網民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致,我認為,此說不無道理。  我們知道,社會經濟多元化決定了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是社會群體間難以達成共識的根本原因,但從網絡傳播的現狀分析,至少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置身於海量信息的時代,很多人已習慣於從朋友圈、微信群等自媒體獲取信息,一味地「看我想看的,聽我想聽的,轉我想轉的」,在不斷重複和自我認證中強化了個體的喜好和偏見,不僅再也難以接受主流媒體的信息和觀點,甚至加速了群體極化、蠶食了社會共識。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如果我們的資訊消費長期處於這種算法的「控制」之下,就容易發生傳播學上的「信息繭房」效應。「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提出,指在信息傳播中,受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久而久之,會在不知不覺中作繭自縛。身處「信息繭房」的人,會沉浸在自己認知的世界裡,對其他領域越來越陌生。這一傳播學上的現象,在如今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中尤為明顯。
  • 算法推送機制下「信息繭房」效應的思考與對策
    一、「信息繭房」效應的研究現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了「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這一概念。他以「個人日報」來形容網際網路用戶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依照個人喜好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信息,並對其他內容無視甚至排斥,進而長期形成「信息繭房」。
  • 「信息繭房」或許並不存在?算法推薦並沒有使我們的視野變得局限
    算法個性化推薦技術出現後,「信息繭房」擔憂隨之而來,再加上今年高考作文題的「加持」,更是讓「信息繭房」這一概念被更多人熟知。如果說前幾年學界還在討論如何幫助用戶突破「信息繭房」的話,那最近的風景可能就有些不一樣了。
  • 「信息繭房」或許並不存在?算法推薦並沒有使我們的視域變得局限
    算法個性化推薦技術出現後,「信息繭房」擔憂隨之而來,再加上今年高考作文題的「加持」,更是讓「信息繭房」這一概念被更多人熟知。如果說前幾年學界還在討論如何幫助用戶突破「信息繭房」的話,那最近的風景可能就有些不一樣了。
  • 如何突破信息繭房?算法不應該追隨用戶的本能喜好
    當我們進入這個平臺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進入了算法的計算範圍,我們日常的習慣就會成為算法為我們搭建信息繭房的磚瓦,當我們習慣越明顯的時候,信息繭房就會構築的越牢固,當你想要「破繭而出」的時候也會越難。這種有針對性的推送初衷是好的,至於為什麼在使用過程中會讓人視野變窄,可能和人本身也有一定的關係,算法無好壞。我們又該如何突破信息繭房?信息繭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的。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3]如果公司建立了信息繭房,就不可能興隆,因為其自己的決定不會受到內部的充分的挑戰。如果政治組織的成員——或國家領導人——生活在繭房裡,他們就不可能考慮周全,因為他們自己的先入之見將逐漸根深蒂固。……對於私人和公共機構而言,繭房可以變成可怕的夢魘。[4]儘管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是在協商民主的語境下,但是,信息繭房的影響未必只局限於這一領域。
  • 抖音、技術與「信息繭房」
    而技術是否應當、又該在何種程度上為「信息繭房」負責?以此為發端,圍爐展開了討論。因為人是作為獲取信息的獨立而主動的主體的,也就是你可以選擇看,也可以選擇不看,可以選擇信或者不信。所謂構成「信息繭房」的,在技術上是叫做「推薦算法」的東西,它把你看過的同類型的東西推薦給你,或者把和你的用戶標籤相近的人看過的東西推薦給你,就比如說你喜歡追某部番,多次點擊搜索後,平臺就會推薦給你與這部番相關的內容。所以科技不是「創新」這個騙局本身,只不過是在加速這個過程而已。
  • 信息的繭房不斷約束了自己的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模型?
    所以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面窗戶,它決定我們如何看這個世界。很多時候你可能認為理所當然的時候,那只不過是自己習慣依據自己的「窗戶」選擇性的世界,然後通過不斷去主動或被動地去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是你終究會發現,那些主宰你生活,原以為毫無疑問的看法,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可靠。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網際網路為公眾提供了「資訊汪洋」,但人們接觸信息並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性地吸收。通俗來說,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應」之下,公眾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般的「繭房」中。個性化搜索一定會帶來「信息繭房」嗎?
  • 結合現實談談你對「信息繭房」的理解|19北師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
    通過對網際網路環境中人們信息選擇方式的考察,他認為人們在網際網路中對信息的選擇是不全面的,人們通常偏向於選擇接觸自己感興趣或者更了解的領域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諸多領域,從而將自己的生活禁錮在一個蠶繭般的「繭房」中。如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正讓「信息繭房」變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與堅固,我們有必要意識到用戶在利用新媒體獲取自己的信息時,往往沉浸在各自的「信息舒適區」難以自拔,故步自封。
  • 別讓青少年受困於「信息繭房」
    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夠提供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手機App,卻讓人有一種「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驚喜與尷尬,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 全球45億網際網路用戶,警惕「信息繭房」效應讓你成為井底之蛙
    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如此相似,好像處在「楚門的世界」,你意識到束縛感卻很難跳出去。即便跳出去了,也會立刻進入另一個同質化的空間裡。這就是「信息繭房」效應。信息繭房的概念出自一本書,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所著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桑斯坦指出,人們的信息需求不是全方位的,大家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