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大家所指的《易經》其實就是《周易》。
因為只有《周易》才有完整的體系和典籍流傳下來。
這點以後不多解釋了,凡是言易經二字,都作周易看待。
我的上一篇文章已經講清楚了易經的發展脈絡和由來。就不再多說了。本篇著重講一講《周易》到底是講什麼的一本書。
首先,我要更正一點,很清楚地說,《周易》不是一部佔卜書籍。
我說周易不是佔卜書籍,並不是說周易不能佔卜。這是兩碼事。但佔卜不是周易的目的。
易傳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
所以卜筮只是周易的其中一個應用而已。
我們看上面一段話,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其實這句話已經清楚地講明了周易是講什麼的。
講什麼的?是講聖人之道的。
聖人之道可能有點高大上,脫離百姓生活。那麼換句話說,周易其實就是講君子之道的。
聖人和君子的區別只有一點點。可以說聖人一定是君子。但君子其實也是聖人。只不過聖人有位,君子無位罷了。
這就像文王和孔子的區別吧。孔子當時是無位的,聖人是後來的事情。
是不是有些出乎意外,《周易》怎麼可能是講君子之道的,這樣的話,和儒學還有啥分別呢?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周易》其實主要目的就是一本立教之書。為人立教而作。
這當然是很多人不願意相信的。甚至會極力否定的。
我曾經說過,周易是一本易的集大成者。立足於天地之道,注重人道。
什麼是人道?人道就是人之行為所應該有的道理,準則。
這麼說吧,可能更好理解一點。
如果易是一部講陰陽變化之道的,那麼周易就是講人如何應對變化之道的。
這也是周易把人道納入易經體系的一個根本原因。
易傳言,六爻有三才之道,其中初二兩爻為地道,三四兩爻為人道,五上兩爻為天道嗎。周易就是把人道納入了易的體系之中。
而這一點也是導致後世易道不明的一個原因,也是漢儒成功的把易道帶到溝裡的根本原因。也是有些道家人物罵周孔的原因。
但文王把人道納入易的體系,並非是生拉硬扯的。
因為一切作為,一切變化,一切應用皆是人來用。
無論一件東西多麼有用,多麼強大,使用的也是人。
一句話,天地間萬物的存在都是因為人才有用。沒有人,可以說啥都沒有,連易也沒有了。
講易就是對人來的,讓人明白陰陽之道,讓人應對陰陽之道的。
然而,還不僅僅於此。
周易只是注重人道。但周易的立足點卻是以太極為本,陰陽之道為用。人道和天地之道實質上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
換句話說,周易言人道,其實就是在言陰陽之道,在言太極。
或者說,天地之道,陰陽之道就在人道的背後。
這點不可不知,是最重要的一個邏輯。
周易不僅僅是言人道。只不過是注重人道而已。但其背後卻是無所不包。因為周易也是講陰陽之道的。萬事萬物都在陰陽之道之中,都遵循陰陽之道的運轉法則。因此,周易適合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無論卜筮,做君子,觀象制器甚至道家修真之道周易也是廣大悉備,無不包羅在內。
只有明白這一點,才可能不會像周孔以後的註解易經的書籍那樣,逐漸的淪為義理之辯,甚至訓詁的地步。導致易道不明。
事實上,看周易的卦爻辭,每卦都有象曰,比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邏輯就在這裡。
以天地之道而為人道立教。
《周易》為何注重人道呢?這是因為人心惟危。來自於那個有名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至於人心緣何惟危,本文就不講了。
最後說一句的是,打開周易的鑰匙還是在太極以及陰陽之道。但要知其本末邏輯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