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的世界女人一定要懂,不然真有可能笑出尿!

2020-12-20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通訊員 沈琴琴 葛丹娣

有人說,盆底好比女人的「第二張臉」。其實,這句話非常有科學道理,相信每一位成為了母親的女人也都深有體會。

大笑、咳嗽、打噴嚏、爬樓梯、拎重物時小便會不由自主地流出;尿頻、尿急、憋不住尿;走路、跑步、做家務時總感覺下體有東西脫出;性高潮減少,甚至疼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些讓美麗少女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卻是大部分母親難以啟齒的尷尬,而這一切的發生都與盆底功能障礙有關。

5月12日母親節,讓我們關注媽媽們的「第二張臉」。

陪兒子練跳繩,跳著跳著竟尿了;笑一笑都漏尿,她患上「社交恐懼症」

關於盆底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它就像一張「吊床」,承託著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器官,讓這些臟器不會在我們跑步、咳嗽時掉出來,同時,它還維持著我們的排尿、排便、性生活等多項生理功能。

紅色的那條線為盆底肌

遺憾的是,如此重要的盆底肌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失去韌性。「年齡是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最大原因,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病率越高。據統計,60歲左右的女性發病率約為60%,而到80歲,發病率就是100%。」康大夫國際醫院婦科專家沈豔敏副主任醫師說。

除去年齡這個不可抗拒因素,妊娠、分娩也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的一個獨立且重要的因素。

沈主任說,她在做婦科檢查時,每次碰到那些陰道壁膨出,陰道鬆弛的女性,都會循例問她們是否有漏尿的情況,幾乎是一問一個準,尤其是生過孩子的,生過二胎的症狀就更嚴重了。

有兩位媽媽,沈主任印象特別深刻:

李女士(化名),三十七八歲,兒子八歲不到,正在讀小學。那天,她陪兒子練跳繩,原本想給兒子演示一下跳繩怎麼跳才能跳得又快又多。讓她尷尬的是,還沒跳幾下,她的小便就不自覺地流出來了,憋都憋不住,羞得她放下跳繩,趕忙往廁所跑,脫下褲子發現,內褲溼了一大片。

四十出頭的王女士(化名)的情況更糟,她是個二胎媽媽,大寶14歲,二寶剛滿1周歲。運動時漏尿,王女士還能忍儘可能不動就是了,笑一下、咳嗽一聲也漏,怎麼忍?

「冬天的時候還好,衣服穿得多,尿溼了別人也發現不了,夏天就完全不行了,特別是穿淺色褲子的時候。」王女士對沈主任說,隨著症狀加重,她不得不墊衛生巾出門。漸漸地,她開始疏離周圍的親朋好友,每次聚會都獨自一人坐的遠遠的,深怕別人聞到自己身上的尿騷味。

「妊娠和分娩的過程之所以會對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是因為女性在懷孕時,腹腔壓力和盆腔臟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宮重量日益增加,盆底肌會因處在持續受壓中而逐漸鬆弛;陰道分娩會加重盆底肌韌帶及神經受損。」沈主任說,剖宮產對盆底肌的損傷雖然在短期內小於自然分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會被拉平。

資料顯示,在美國自然分娩的女性中,21%的人有提肛肌損傷;29%的女性有恥骨分離;60%的女性有壓力性尿失禁;64.3%的女性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出現了性功能障礙;77%的女性有下腰背痛。

產後4個月盆底修復黃金時期,每天5-10分鐘改善漏尿,告別鬆弛

「盆底功能修復是場持久戰。」沈豔敏主任說,「產後4個月是修復的黃金時期。臨床上,一般建議惡露乾淨之後就可以開始了。」

目前,臨床推薦的修復盆底的方法是盆底功能康復技術,即,藉助於儀器進行有效的盆底肌鍛鍊,重塑盆底功能。在法國,該項目已被作為產後女性的福利,且已開展了十幾年。

盆底功能障礙理治療儀 可喚醒休眠的神經細胞,恢復相關肌肉的功能

當然,如果症狀不嚴重,可以通過「凱格爾(Kegel)」運動訓練盆底肌,這是一個隨時隨地,不管是坐、立、躺都可以做的運動。

怎麼做?康大夫醫院手繪了一組圖,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訓練前的三個溫馨提示

1、先排乾淨尿液,並找到正確的盆底肌。

2、尋找盆底肌的簡單方法:①收縮陰道和直腸周圍的肌肉,類似於憋尿的感覺,有抬升感覺的那部分肌肉就是盆底肌。②在排尿過程中突然停止,運動了的那些肌肉就是盆底肌。

3、在收縮的過程中,正確的運動方向是向上、向裡,而不是向下憋氣,且要確保自己的腹部和臀部靜止,沒有用力。

正式進入凱格爾訓練

第一步:選擇一個舒適的位置,可以站著、坐著,也可以躺著,下面我們以躺著為例。

注意:平躺練習時,要展平背部,雙膝微曲併攏,頭部也要放平,避免拉傷脖子。

第二步:收縮盆底肌肉5秒,剛開始訓練時,如果感覺5秒太長,可縮短為2-3秒。

第三步:放鬆盆底肌肉10秒,可在開始下一次重複之前數倒計時。

第四步:重複練習10次,算作一組凱格爾訓練,建議每天練習3-4組。

第五步:將收縮盆底肌肉的時間增加到10秒,在原先的練習量不變的基礎上,增加收縮肌肉的時間。

此外,凱格爾運動還有下列變形,適合有一定基礎,並能熟練找到盆底肌的媽媽們。

沈主任還提醒,堅持做凱格爾運動,不僅可以預防盆底功能障礙,也可以用於產後自我修復,尤其是有以下幾種情況者,應儘早練起來:

1、大笑、咳嗽、打噴嚏、爬樓梯、拎重物、運動、走路等日常活動時尿液不自主流出;

2、尿頻、尿急、憋不住尿;

3、以糞便量及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為主要症狀的便秘;

4、偶爾或時常糞便不自主排出;

5、下體墜脹感或有異物感,走路、跑步、做家務等時自覺下體有東西脫出;

6、產後漏尿、子宮脫垂;

7、性高潮感減少或缺乏;

8、性生活時有疼痛感或伴性生活時陰道不經意的痙攣;

9、外陰痛、膀胱疼痛或肛門直腸痛;

10、盆腔術後。

相關焦點

  • 產後尿失禁 可能是你的盆底肌受了傷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康復婦科專家:生育過的女性都應關注盆底肌健康 生完孩子後,有些媽媽會發現自己經常在咳嗽、大笑後不自覺的漏尿,甚至還有些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其實這就是盆底肌出了問題。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康復婦科主任李曉輝提醒,懷孕和分娩是造成盆底肌損傷的一個重要因素,生產過的女性都應關注盆底肌健康。
  • 笑尿了是一種病,女性產後怎樣進行盆底肌訓練?
    要想遠離性尿失禁的尷尬,女性在產後42天進行盆底功能評估。由專業康復醫生對產婦的盆底功能進行評估,並在其指導下做提肛運動,鍛鍊盆底肌肉,預防尿失禁的發生。  那麼,怎樣進行盆底肌訓練?  首先,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盆底肌群,在排尿時嘗試收縮盆底,如果尿液停止,在放鬆後尿液繼續排出,這表示找到了正確的盆底肌。如果你無法找到正確的盆底肌,可以尋求醫生的幫助。一旦找到了正確的盆底肌,可以排空膀胱,坐下來或者躺下開始下面的訓練。
  • 生完娃後,為什麼一定要進行盆底肌修復
    有很多剛生完娃的寶媽會問,盆底肌修復真的是有必要的做嗎?有一位寶媽剛滿月就來貝拉田園門店主動要求做盆底肌修復,因為喜媽媽自己就是醫生所以對這方面很了解也很在意,自己平時有明顯的漏尿和便秘,一激動咳嗽都會漏尿,需要一直用護墊,喜媽媽是月嫂部顧客,因此有贈送的項目。
  • 生完娃後,為什麼一定要進行盆底肌修復,媽媽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很多剛生完娃的寶媽私信問,在醫院醫生建議她們做盆底肌修復訓練,這種是否真的是有必要的,盆底肌修復是產後修復的一種,相對於產後健身,恢復身材,盆底肌修復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女性生產之後
  • 對抗尿失禁,鍛鍊盆底肌凱格爾訓練
    女士們,您們中間漏尿的不在少數,這種臨床上稱為尿失禁的病狀對生活造成的困擾您們可能已經感受了。如果您是其中之一,一定希望能夠簡便、無創地控制排尿。然而,控制排尿的能力依賴於對於肌肉及其協調的作用,下面來介紹一種簡易的訓練方法-凱格爾盆底肌訓練。
  • 【世界尿失禁周】尿頻、尿急、憋不住尿?5個動作教你鍛鍊盆底肌
    我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胡青提醒大家,「一旦出現尿頻尿急、漏尿等情況要及早就診,以排除膀胱過度活動症和壓力性尿失禁的可能。」 「憋不住」不是老年病 八成以上患者不曾就醫 經常漏尿、憋不住,卻不好意思去醫院就醫諮詢?
  • 盆底肌有多重要?關於盆底肌的10大誤區!孕媽產後必知
    但盆底肌是一個慢性損傷的過程,盆底肌損傷最早表現就是肌電的異常。所以說沒症狀並不代表就沒病,你的盆底情況不要你覺得,要醫生檢查說了算!產後42天篩查可以了解身體的恢復情況,如有異常可及早治療。在懷孕和分娩過程中,盆底肌受損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產後盆底肌雖然會自我修復,但在短時間內是無法自然恢復的。盆底功能損傷,自愈是很難的,如果再置之不理,當「後遺症」找上門來,面對的可能就是需要動手術進行治療。產後儘早進行盆底肌修復,可以加快盆底肌的恢復過程。
  • 奇妙的中醫∣盆底肌修復中醫有妙招|奇妙的中醫|中醫|尿失禁|盆底...
    您了解盆底肌嗎?盆底肌受損有何不良影響?盆底肌該如何進行康復訓練呢?中醫對於盆底肌康復有何妙招?02盆底肌受損有何不良影響?03造成盆底肌損傷的因素有哪些?男性和女性一般在20歲之前不會出現盆底肌的損傷女性一般在20歲之後,經歷妊娠分娩、長期慢性持續性的咳嗽、便秘、肥胖或者是炎症、手術創傷等,都有可能會引起盆底肌的損傷。
  • 尿失禁自我鍛鍊療法—盆底肌訓練和膀胱訓練
    下面介紹一下盆底的肌肉,盆底主要有盆底肌群,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蓋在兩肌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組成。 肛提肌可分為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我們可以看到恥骨直腸肌繞過肛管,與對側連接,成U型,可起到肛門括約肌的作用,協助排便。當盆底肌收縮時,恥骨直腸肌聯合恥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共同協作,使得肛門向前、向上移動,同時肛門會擠壓陰道與尿道,此時對於尿失禁患者來說尿道內的壓力大於膀胱上部所傳下來的壓力,尿液就不會從尿道漏出,從而減少尿失禁的發生。
  • 重視產後盆底肌修復為25年後的自己負責,寶媽一定要知道
    重視產後盆底肌修復為25年後的自己負責很多年輕的媽媽都很重視產後身材的恢復,其實產後盆底肌修復更為重要,特別是年齡偏大的一些女性,因為之前沒有做過產後修復,出現漏尿的情況特別嚴重>很多人不知道這和之前幾十年前分娩的損傷,盆底肌所造成的,就是產後盆底肌修復,不僅是對身體負責,也是對家庭負責那我們來了解一下盆底肌在產前產後出現了哪些變化,在懷孕期間由於孕激素的作用下盆底肌會變得鬆弛,隨著胎兒不斷的增長,對於盆底肌長期的壓迫盆底肌處於超負荷狀態,再加上分娩的時候,由於胎兒的娩出
  • 醫生告知要用盆底肌康復儀做治療,有必要嗎?
    產後體檢,醫生都會告知寶媽盆底肌鬆弛,需要用盆底肌康復儀進行治療。有些媽媽能切身感受到盆底肌鬆弛帶來的影響和不便(比如尿失禁、子宮脫垂、陰道鬆弛等),會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盆底康復治療。但也有些寶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去選擇盆底康復治療儀治療,甚至覺得醫生危言聳聽。
  • 剖腹產不需要修復盆底肌,20年後就知道錯了
    順產才需要做關於盆底肌的修復,剖腹產不需要做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一定要改正,不然真的會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看到這篇文章你也能夠重視起來看過這篇文章,你也能夠重視起來:
  • 盆底肌是什麼肌?產後盆底肌應該如何修復?
    很多產後媽媽去產後修復機構做的時候,都會選擇做盆底肌、骨盆的修復。據說盆底肌修復好了,能避免很多婦科疾病,對女人還是很重要的,那麼盆底肌到底是什麼肌呢? 盆底肌,確切的來說是盆底肌肉群。它附著在骨盆的內側緣,起著承載身體內子宮,卵巢,直腸,尿道等臟器的作用。一旦盆底肌發生鬆弛,都會影響各個器官,導致移位。
  • 盆底肌是什麼肌?產後盆底肌應該如何修復?
    很多產後媽媽去產後修復機構做的時候,都會選擇做盆底肌、骨盆的修復。據說盆底肌修復好了,能避免很多婦科疾病,對女人還是很重要的,那麼盆底肌到底是什麼肌呢?盆底肌,確切的來說是盆底肌肉群。一旦盆底肌發生鬆弛,都會影響各個器官,導致移位。比如很多媽媽在產後會發生漏尿的現象,就是因為盆底肌過於鬆弛, Hold不住尿液,從而出現尿失禁的現象。如果盆底肌受損不是很嚴重的話,可以做一些鍛鍊。比如說凱格爾運動,再配合腹式呼吸,可以促進盆底肌的恢復。但是小編這邊提個醒,這個僅限於盆底受損比較小的媽媽們。
  • 為什麼要做盆底肌修復?
    因為大多數寶寶通過陰道順產出生,媽媽的陰道多少都會有損傷,其實不管是剖腹產還是順產,隨著胎兒的體型逐漸變大,在孕後期媽媽盆底肌都會受到極大的重力影響,導致盆底肌出現問題。如果產後不及時恢復,就會引發漏尿、鬆弛、陰道壁膨出等問題,所以親愛的媽媽們,請嚴肅對待自身的盆底肌情況。
  • 盆底肌修復機器可以有效治療尿失禁症狀嗎?
    隨著產康項目盆底肌修復的火熱趨勢,研究表明,產婦的生活方式也會對症狀的嚴重程度有所影響。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尿失禁的發生頻率。而要實現治療康復,則需要專業盆底肌修復機器的介入。首先合理的食物營養吸收可以促進腸道消化,防止便秘。
  • 馬伊琍大膽聊產後「盆底肌鬆弛」,笑稱年輕時都不太好意思說出口
    ,可是很多寶媽在生完孩子之後,會有很多規劃,比如如何照顧孩子,如何快速恢復身材,但是很多人都會忽視對盆底肌的關注。今天丫頭就給大家聊一聊關於「盆底肌鬆弛」的那些事!這一肌肉群猶如一張吊床一樣連接在恥骨與尾骨之間,盆底肌上面的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臟器都被盆底肌緊緊的「託住」讓它們處於正常位置,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除此之外,它還控制排尿、排便、維持陰道的緊縮度等多項生理活動,密切關係著女性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女性在關注自己的體重、身材的時候,一定也不要忘記關注自己的盆底健康。
  • 盆底肌受損,警惕「社交癌」 五種方法幫你遠離尿失禁
    □大河健康報記者 王嘉譯  為了在世界範圍內提高尿失禁的防治意識,國際尿控協會(ICS)將每年6月份的最後一周定為世界尿失禁周。  尿失禁是產後及中老年女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具有高發病率和低就診率的特點。
  • 產後康復,盆底肌有多重要?
    >可能大家還找不準盆底肌的具體位置,自然也就沒能及時發現它的不對勁。排尿中斷法當我們在排尿的時候,突然中斷,感受一下,在此過程中哪些肌肉在用力,用力的那部分肌肉就是要找的盆底肌。懷孕對盆底肌的傷害是一定的,但很多女性產後檢查身體時卻很容易忽視對盆底肌的檢查,當時未出現什麼病況和不適,但對以後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盆底肌治療的時間比較長,當出現問題時就更不好解決了。
  • 【母嬰】這12個盆底肌恢復小常識,寶媽們一定要知道!
    在我國,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病率高達 28%,尤其是產後盆底功能障礙,有 50% 已婚育女性患有尿失禁問題。 儘管部分人沒有明顯症狀,但妊娠和分娩都不可避免對盆底肌造成了一定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