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義的「起承轉合」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作者題記

  我認真地講述這個真實的故事,目的之一在於用活生生的真人真事告訴世人:處於民族復興大潮中的中華民族之所以對自己選擇的未來充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因為這個偉大民族更具有創新實踐的自信;目的之二在於引發讀者的深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需要各個領域從業者立足本職的奮鬥求索,中華民族這個誕生過四大發明的悠久博大、積澱厚重的「培養基」,能夠適應時代要求不拘一格地培育出無數的創新人才。

  你完全可以成為他們行列中的一員。

  引子

  趙正義十六載鍥而不捨,獨立自主研發,徹底破解了長期困擾行業的世界性專業技術難題,歷經9次升級換代,他創立了由60項發明專利為技術支撐的「趙氏塔基」新技術體系並主導其產業化。

  以「趙氏塔基」為規範對象,以清華、同濟、中國建科院等專業院校專家組成的編制組完成了國家行業標準的編制,趙正義擔綱主編。

  2014年初,趙正義順利通過了「北京市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高端領軍人才高級工程師(教授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獲得中國工程系列最高專業技術職稱。

  2011年12月,「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國歌響時,我仿佛在這時代的人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趙正義的心在顫抖,38年的建築生涯,轉瞬間從腦海中掠過——從砌牆抹灰的農民工到企業經理,從初中生到研究生,從工人到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再到被我國科技泰鬥王大珩譽為「當代魯班」的發明家。

  

  1946年,趙正義出生在北京昌平的一個農民家庭,上溯五代與科技和文化都不沾邊。初中畢業後,他回鄉務農,成為一名人民公社社員。

  1976年,30歲時趙正義成為農民工,搖身一變進入鄉鎮建築企業,幹起了瓦工行當。而立之年,他深知這輩子不可能再幹別的行當,能有一門手藝,不愁養家餬口,足矣。

  入行之初,趙正義上班認真苦練,細心揣摩,每天晚飯後都還要在自家院中反覆練習。從調拌砂漿、搬磚、砌築,到時間和質量檢驗記錄,再到推倒並把磚上的砂漿清理乾淨,碼放整齊以備明日重來,全部「一人班」。

  200塊磚,砌完為止,趙正義日復一日。這種歷時半年的「小灶」開下來,從開始的每天3個小時到最後的不足1小時,從混水牆到清水牆,從5個主要質量檢測項目無一合格到全優,從手忙腳亂、滿身灰漿到有條不紊、輕鬆自如。

  為了能真正掌握瓦工砌磚的技術訣竅,趙正義廢寢忘食,除了領會書本的專業操作技巧和參悟同行的經驗之外,自己在實踐中還總結出一整套獨有的操作程序和一整套施工中質量自我控制的方法。

  就這樣3年後,趙正義的技術水平超過了從業十幾年的師傅。企業組織上百人的行業大比武,他一躍成為瓦工的標杆和旗幟。

  趙正義給自己定的目標:「人能我能,我能人不能」。此後的7年,他從學徒到大工匠,連創質量、日工作量、砌磚總量240萬塊無返工的三項企業最高紀錄。特別是,他練就了砌築優質樓房大角的絕活,曾一人獨攬一幢六層樓房的八個大角中的六個和三面山牆的砌築施工,人送外號——「大角專業戶」。

  入行17年,趙正義走過了從瓦工、班組長、質檢員、施工隊長到企業經理的成才之路。

  

  1997年,趙正義任總經理的建築公司要淘汰老舊的軌道式塔機,準備引進最新的固定式塔機。在考察市場上固定式塔機的綜合技術經濟指標時,他發現國內外固定式塔機無一例外地配置的少則幾十噸重則二百噸的傳統基礎——整體現澆混凝土基礎,由於體積大、重量大、無法搬運,只能用一次廢一次。

  傳統基礎的平均使用時間不足半年,而已知的混凝土壽命在100年以上,資源利用率不足1%。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佔地面積超過30平方米的巨大鋼筋混凝土塊埋於地下形成了建築物之外的地下「暗堡」,給城市建設留下難以預測的大量隱患。

  塔機規定壽命為15年,其間,光基礎的成本就相當於塔機售價的5—6倍。固定式塔機的多種先進性能和基礎的致命弊端形成巨大反差,擺在精打細算的趙正義面前,簡直如鯁在喉。用趙正義的話來說:「買得起馬,釘不起掌。」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傳統基礎卻如此背道而馳並堂而皇之地危害社會幾十年而無可奈何。」趙正義說,使用這種塔機,企業成本大幅增加,他無法承受。

  趙正義陷入極大的痛苦中。一個月內,他給50多個國內塔機廠家的技術部門打電話,諮詢探討有沒有變革傳統整體現澆基礎的可能性。得到的答案歸納為兩類:一是固定式塔機是從國外引進的洋設備,基礎是原裝的,連發明這種塔機的外國人都解決不了,我們更無從談起了。一個字——推。二是您是什麼學歷?搞什麼專業?什麼職稱?基礎直接牽涉塔機安全,目前國內外的技術人員都對這個難題束手無策。我們這些搞了幾十年塔機專業的高工、研究員都不敢撞這道南牆。一個字——躲。

  更有甚者。1996年末,趙正義在考察山東一家大型塔機廠時,特地與總工認真探討能否研究改變傳統基礎,使之重複使用。當得知他文化不過初中,只是個鄉鎮建築企業的小頭頭時,對方竟然以專家自居,把他好一頓奚落:「固定式塔機基礎承受多種變向變量的複合力作用,塔機基礎涉及土力學和地基基礎、塔式起重機、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跨行業的多個學科,光是這四大學科的基礎知識就夠碩士的水平了,就你這點家底恐怕從頭再學十年能略知一二就不錯了!還敢妄生變革傳統塔基的念頭,你要能解這道題,我們這些專業人員,學歷、職稱還有什麼用?豈不個個尸位素餐?」

  趙正義徹底被激怒了。他不由分說地站起身,抬腿就走,忽然又轉身回來,對那位總工心平氣和地說了一句話:「我還真不敢和您一樣看不起自己,來日方長,走著瞧。」

  衝冠一怒為「塔基」,農民工出身的中國建築工人趙正義從此與一項世界性技術難題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7年6月,趙正義在做好企業經理的本職工作外,用了3個多月的業餘時間潛心研究,終於設計出第一套由13件混凝土預製件裝配為一體的塔機基礎,用來替代剛剛購進的QTZ400型固定式塔機說明書上給出的傳統基礎。怕不保險,他請了幾位有經驗的工程師進行對比計算,都認為穩定性沒問題。

  趙正義直接指揮,在新塔機進場前,把第一套「趙氏塔基」安裝完畢。

  新塔機進場,廠家技術人員發現這套基礎不是他們設計的基礎,拒絕安裝,「要在這種基礎上裝塔,倒塔誰負責?」

  「當然是我負責。」趙正義的回答斬釘截鐵。

  拿到趙正義籤字的「倒塔責任書」後,廠家技術人員才開始裝塔。在對裝好的塔機做例行的動、靜載試驗時,大部分人都「撤退」到塔倒了砸不著的範圍之外。試驗時,現場靜得出奇。儀器的觀測結果證明,基礎是穩定的。

  整個過程中,趙正義一直沉靜地站在一旁,一言不發,默默地攥著拳頭,雖然胸有成竹,可手心還是止不住地出汗。

  在這之後,5個單元宿舍樓的結構與日俱升,2個月後6層樓封頂。這套基礎在2天的時間內輕而易舉地被轉運到另一個工地,迅速組裝投入使用。5個月後,又完成一項6500平方米的五層框架結構工程。

  一顆懸了近一年的心總算落了地。

  趙正義變革傳統基礎第一階段的重複使用目標順利實現,在認真總結展望這件「處女作」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他更下大功夫查找這件「作品」的技術缺陷,為進一步改進作準備。

  自從進入建築行業,趙正義逐步養成了算帳的習慣,他對傳統塔基的深惡痛絕正是源於這種「錙銖必較」的勁兒。他任職企業現有的2臺400型塔機平均每年轉移3個工地,一年就可節約5萬元,明年再購進2臺630型的塔機,5年內光基礎就能省下50多萬元,等於省出買兩臺新塔機的錢。

  趙正義的內心再次打起了「算盤」。他從《建築機械》雜誌上得知,2000年,全國固定式塔機保有量達10萬臺並以每年2萬臺的增量在增長,到2010年,國內塔機保有量將達25萬臺以上,中國的建築塔機保有量超過世界總量的50%,其中90%以上為固定式塔機。

  而此時,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才剛剛開始。保守測算,到2010年以後我國僅固定式塔機平均每年基礎消耗水泥218萬噸(相當於10個小型水泥廠一年的總產量)、鋼材36.7萬噸、砂石料1200萬噸、產生鹼性汙染物——混凝土垃圾810萬立方米(相當於2500萬平方米的框架樓的混凝土用量,可以造一個中小型城市的全部建築物)、耗資總額67.7億元。

  我國的水泥資源存量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用不了50年將徹底告罄,而我們在城市化進程中,卻每年為塔機基礎埋掉一座城市。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在這種反差面前都不可能無動於衷。在趙正義看來,如此巨大的資源和經濟投入換來的只是平均半年時間的對塔機的穩定支撐作用,這簡直就是揉進眼裡的一粒砂子。

  觸類旁通。遍地的採油機、信號發射塔和風力發電機與固定式塔機的結構主體同屬於塔桅式結構,它們的基礎也是同出一族。「趙氏塔基」在我國相關領域推廣應用意義重大。僅在建築業全面推廣,每年的直接效益:節約水泥196萬噸、鋼材33萬噸、砂石料1030萬噸,減少混凝土垃圾725萬立方米,經濟效益61億元。倘若在各相關行業推廣,每年節約標準煤250萬噸、直接經濟效益近百億元、新增就業崗位3萬個。

  這是一項有全新技術體系支撐的全新產業,一旦實現,趙正義的腦海裡突然浮現出蔡倫、畢昇、瓦特、愛迪生、包起帆的名字。

  

  生活總是平地起波瀾。

  2001年6月,趙正義所在的企業改制重組,作為企業負責人的他卻出人意料地辭去了總經理職務。8月1日,他帶領兩個志同道合的同事白手起家,創立了專業從事研發「裝配式塔機基礎」的企業——北京九鼎同方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放著待遇優厚的總經理不幹,卻非要幹前途未卜、瞪著大眼往裡扔瞎錢的「傻事」,有人說他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當科學家,有人乾脆說他「瘋」了。

  閒話傳到趙正義耳朵裡,他只是微微一笑。

  為了籌措公司註冊資金,趙正義用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向朋友借錢。2006年,公司無法運轉時,他又賣掉了上級部門獎給他的一套樓房,把自己置於破產的邊緣,日常生活只能靠每月800元「內退生活費」和愛人的每月900元退休金艱苦維持。

  2001年至2006年這段時間,是「趙氏塔基」研發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歲月。趙正義他們擠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破舊平房內,夏天炎熱難耐,滿身是汗,每天靠服人丹以防中暑;冬日寒風嗖嗖,小小蜂窩煤爐的熱量無法阻止臉盆裡的水變成冰坨,每過半小時,他們就要以跺腳搓手的「工間操」來防止手腳凍僵,而墨水筆不用手焐一陣子,根本寫不出來字。

  那時的趙正義,身上超不過10元錢,這還是防止上下班自行車胎出狀況而必備的補胎錢。企業的6名員工每月的最低生活費無法保證按時發放。

  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趙正義總是不苟言笑,同事都說他是「笑神經功能障礙」。公司成立11年來,九次升級換代的「趙氏塔基」投入研發經費1100萬元,而他穿的卻是磨得發白、打了補丁的衣服,趙正義自嘲,「這是不忘勞動者的本色」。

  物質財富顯得寒酸,但趙正義以自己擁有的「四大法寶」而自豪:

  一是自信。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儘管各方麵條件都很差,卻從未有過自卑感和放棄對未來的追求,三十多年的建築生涯,自強不息如影隨形。

  二是學習。為求知不惜成本,趙正義自費購買專業書籍上千冊,並養成每天業餘讀書的習慣,由淺入深,三十餘年從未間斷。他刻苦自學了中專乃至大本的建築施工專業的教科書和大量的結構力學、材料力學、混凝土結構工程學、土力學等方面的專著,認真閱讀從《建築工人》到《建築技術》等專業雜誌,從中汲取專業知識,進行長時間深層次的專業自我武裝。在刻苦自學的同時,他參加專業技術培訓40餘次,自覺充電。2006年,60歲的趙正義自費報考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班攻讀科學技術哲學專業。

  三是創新。從不墨守成規,敢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善於運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並使二者有機結合,形成大膽和務實的創新模式。1982年,趙正義創造了抹灰的新工具和新工藝,被收入建設施工法典——《建築施工手冊》。此後每隔2至3年,他必有一項與其工作相關的創新成果問世,成為領先於同儕的「絕招」,共為企業創收270萬元。

  四是夢想。趙正義心中一直有個夢想縈繞心頭:「魯班作為中國建築業的祖師爺,他為我們留下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鋸、墨斗、曲尺和石磨、鎖及風箏等重大發明,作為終生從事建築業的魯班傳人,我要給這個行業留下一些和自己名字連在一起的東西。」

  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趙正義總是愛概括地說:「中華民族萬世傳承的創新血脈和自己幾十年的踐行求索,使我擁有了這『四大法寶』,同時祭出這『四大法寶』,就有了『趙氏塔基』和今天的我。」

  

  趙正義在研製「趙氏塔基」的16年裡,共報廢了4臺電腦和4臺複印機,用紙超過4噸。這些年裡,他沒有一天真正的節假日,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越是節假日,越是難得的清靜日子,更是「閉門造車」的大好時機。

  在創新過程中,趙正義自學了工程力學、材料力學、土力學、地基基礎、預應力裝備、鋼結構等多學科的基礎知識,為創新提供了有力的專業支撐。

  這還不夠,趙正義拜多位著名專家為師,自1998年至今,他為「趙氏塔基」申報了123項專利,其中60項是發明專利。專利文件的文字材料達120萬字,附圖1200餘幅,記錄了「趙氏塔基」16年的創新變革歷程。

  蒼天不負有心人。第九代的「趙氏塔基」在基礎佔地面積,混凝土構造體積,地基承載力條件,安裝、拆解時間,製作成本和使用成本,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六大方面的綜合指標,在現有材料的條件下都臻於極致。趙正義當之無愧地成為這一全新技術領域的開拓者、奠基人。

  中國塔機技術領域奠基人劉佩衡教授認為:「『趙氏塔基』給一切周期移動使用的塔機基礎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這是中國人在塔機技術領域首次超越西方的開創性貢獻。」

  2009年12月,北京市建委組織的技術鑑定認為:「該技術國內外均屬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趙氏塔基」還是「建設部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國家知識產權局推出的「中國節能減排標誌性發明項目」。截至目前,已推廣到國內23個省、市的66個地區,多個國家提出轉讓要求。

  固定式塔機的發源地——德國利勃海爾公司的塔機專家在對「趙氏塔基」進行認真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個設計巧妙的構思,科學合理的方案。」

  兩院院士、中國信息產業奠基人羅沛霖在建議《前沿科學》雜誌刊載趙正義的專業學術論文的推薦信中寫道:「趙正義用人們認為再普通不過的傳統材料,通過空間結構的重新組合使這些材料在新的結構形式下被賦予了新的性能,從而徹底破解了困擾業界幾十年的一道技術難題,成為一項節資節能減排標誌性新技術和經典發明。」

  「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技泰鬥王大珩認為:「他就是當代魯班。趙正義的自主創新業績生動地體現了我國億萬勞動者的創造力,不愧為自主創新的旗手。趙正義的自主創新業績再次說明,各行業的各生產環節的勞動者最有條件有能力以創新破解所面對的技術難題,成為推動物質生產全過程全方位的原動力。這種發軔於全體勞動者的創新原動力,是未來我國先進生產力的基礎和重要構成。」

  而生活中的趙正義,腳下常穿一雙手工布鞋,每日騎車上下班。十多年來,他每天節衣縮食,物質生活極其儉樸,但當外國投資公司想以1000萬美元買斷「趙氏塔基」專利技術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用錢買。」

  「5·12」汶川地震後,趙正義將價值200萬元的專利技術無償捐獻用於震區災後重建。

  趙正義酷愛讀書,一排書櫃滿滿當當,而那套每每再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更是不離左右。從《三國演義》《史記》《四書五經》《古文觀止》《毛澤東詩詞》《唐詩三百首》《唐宋名家詞選》《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等,再加上大量多學科專業書籍,他用心讀後,都會在書上用紅筆標出重點,不常用的字詞,還要注音、註解。

  趙正義生性質樸,性格剛毅中充滿豪情。2012年8月,他曾寫下《參加北戴河休假有感·奉中央領導同志》:「賢能北海聚思齊,六十源於十三億。良駒小憩知途遠,萬馬奔騰我前驅。」

  許多青年人都不約而同地向趙正義提出同一個問題:「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條件下,如何把握人生的機遇?」答曰:「一切成功的機遇屬於有準備並不懈奮鬥的人,重大機遇青睞有社會責任感並甘於無私奉獻的人。」

  昔日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農民工趙正義,如今頭上有著諸多光環——北京市和全國建設系統勞模,2008年奧運會火炬手,北京市、全國建設系統、中組部、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典型,2012年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創新業績入選中組部編的《科學人才觀實踐讀本》,受到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走到今天,早已名聲赫赫的趙正義,還是像以前那樣的自信,不停地學習,頭腦中充滿不竭的創新活力,懷揣著更大的夢想,時刻注意捕捉新的創新對象,毫無疲倦和停歇之意,因為他對這個偉大時代心存由衷的慶幸和感激:「我只是中國2.6億農民工中極其普通的一員,更是中國共產黨八千萬黨員中的一名小戰士。我做了自己樂意做又能做,符合黨的要求又對民族復興有益的事,儘管幾十年充滿艱難坎坷和不懈的求索,可我內心充滿了快樂。」(李琭璐)

相關焦點

  •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文/李儀   我在書會從來沒有講過「起承轉合」的問題,這次我們談詩,有人提到「起承轉合」,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     一、「起承轉合」只是一種寫作經驗的總結    為什麼我從沒講到過「起承轉合」,因為我認為作為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這句話如同「鳳頭、豬肚、豹尾」一樣,是人們在詩文謀篇時對結構層次安排的一種概括性說法。
  • 詞的起承轉合
    詩詞的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經常見到,而且也常常在鑑賞中談及。但是對詞來說,好像就很少說這個話題了。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後面人們又將起承轉合運用到文章裡了,可以說起承轉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寫作手法。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國國起承轉合》
    中國繪畫中起承轉合是開合呼應的基本運用,是國畫構成的步驟和方式。他是構圖的總體構成方式,也是S型律動的具體運用。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的章法結構術語。潘天壽非常精闢生動地說明了起承轉合的關係和要求。起承轉合最貴為得勢。勢就是章法構成的整體趨勢,以及大的構成方式和層次變化所形成的總體的視覺感受。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存在相互聯繫的,而運動則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
  • 閒談詞的起承轉合
    三、長調的起承轉合太複雜了,前人對此並未涉及到。 詞的起承轉合的常用方式起常用的方式有:1、以景起,這種最為常見;2、以情起,開門見山,直抒胸臆;3、以事起,先敘事,再就事生發議論;4、以問起,先提出問題,直接抓住讀者,讓讀者一起進行思索,然後再作回答.
  • 2015山東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起承轉合式結構文章範例
    2015山東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起承轉合式結構文章範例 2015-03-24 13:49:39| 中公教育 安旭
  • 「起承轉合」的管理方面的拓展思考
    近期我注意到了以前我們所說的「起承轉合」的說法,這是在古代律師創造的時候的創作規則,細細一品這裡的邏輯關係其實也蘊含著管理的思維。     起承轉合的來歷「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 一次打架的起承轉合
    只要起承轉合玩得好,所有的作文全部能高分。2我們家混世魔王和別的小朋友打了一架。哭哭啼啼自不必說,關鍵是講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3上面是玩笑,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聯繫起承轉合的好機會。然後我開始和魔王討論事情的具體經過。我家魔王一開始是和他們玩過家家,忽然a過來和魔王說咱們打架玩吧。
  • 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學"起承轉合"的結構
    採用「起承轉合」式的議論結構,完全符合上述考場作文的種種特殊要求。請看2015年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  且以作品論英雄  ①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模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並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2018年高考時評作文「起承轉合」式結構例談(費高橋)
    2018年高考時評作文「起承轉合」式結構例談黃梅縣第一中學  費高橋 我是貴刊的忠實粉絲,今日瀏覽《語文月刊》公眾號,拜讀了《2018年高考議論文「起承轉合」式結構訓練》一文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到時評寫作中,亦能起到非凡的藝術效果。下面筆者以「梁某抹黑英雄」作文題為例,談談時評怎樣運用「起承轉合」結構。【原題呈現】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 起承轉合如何寫
    起承轉合是律詩的基礎骨架。他們四個的位置是同等重要的,離了哪個都不行。記得老師給我們舉過一個例子:美女 何以為美女?不是靠一個鼻子美就是美女的。要是鼻子很美 ,可是香蠟唇,那還是美女麼?所以美 一定是一個整體的美。起承轉合一樣的道理。3.起承轉合未必一定是對應首頷頸尾四聯吧是的,也有到了尾聯才轉的,但是那樣的畢竟是少數。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自西漢以來,詩(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詩),都遵守這四個字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形式,從《詩經》中,就有這個要求。先秦時期,起承轉合這種形式,就已初步發展,由詩經繼承而來。特點是:循序漸進 ,或由小到大,或由內而外。發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內這樣反方向的寫作手法。大家注意:這是手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特別是承句,這種寫法更明顯。
  • 詳解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
    詩詞的謀篇布局技巧很多,最基本,最常見,最實用的一種方法就是:起承轉合。「起」,即開頭,開始。「承」即承接上句繼續表述。「轉」即轉折,遞進,指表述內容的引申或變化。「合」即整合,要上承總合全篇。章法是有規律的,但是也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定模式。
  • 2018國考申論技巧:申論高分作文方法之起承轉合
    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為各位考生介紹一種相對簡單,但邏輯性相對較強的文章類型——起承轉合。一、何為起承轉合式起承轉合式的文章不同於常規型五段三分式,常規型文章的分論點多呈現並列或遞進關係,但「起承轉合式」文章的分論點往往呈現「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形式,且在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應呈現出層次感,由淺入深進行分析。
  • 起承轉合
    我們一般寫作文,也應該做到這樣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 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和起承轉合
    大家好,我是張翠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結 句和起承轉合。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曾論及摹聲、摹狀詞的運用:「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皆嘈逐黃鳥之聲,嗽嗽學鴻雁之響。李東陽《麓堂詩話》論及律詩的起承轉合,並主張不要拘泥於死法,強調要有「自然之妙」:「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為之,則撐柱對待,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這是正確之見。王世貞《藝苑危言》論述了古樂府、七言歌行、五言律、七言律、絕句、賦等詩體的作 法。他很重視篇法、句法、字法。
  • 十分鐘讓你明白什麼是「起承轉合」
    這四聯我們可以和「起承轉合」結合來聊。其實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和八股文是很像的,就像首聯,很像是八股文中的第一部分「破題」。而頷聯就像八股文中的「承題」。頸聯有點似乎八股文中的「起講」。而尾聯如同八股文中的「後股」「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