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知天命?科學家稱60歲才知道人生意義

2020-12-13 新民晚報

古今中外,大到文人墨客,小到凡夫俗子,我們或多或少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都曾思考過: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哲學家們研究人生意義這一命題已經有數千年,而且仍然在繼續。

然而,西方科學家現在說:要想知道活著的意義何在,首先要活到60歲才能知道答案。

根據美國一項新的研究,那些覺得人生富有意義的人往往擁有更健康的身心。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人們會覺得在60歲左右生活才最有目的。

他們是通過3年連續追蹤1000名年齡在21至100歲以上的人,做出這一結論。

研究人員定期向受試者詢問,他們認為自己的存在有多大意義?例如,研究人員會讓受試者對以下問題打分:「我正在尋找生活的目的或是使命」,或者,「我已經找到了一個滿意的生活目的」等。參加測試者可以從0到7分之間做出選擇,0分為絕對錯誤,7分為非常正確。

領導這個研究項目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傑斯蒂(Prof. Dilip Jeste)表示,他們的研究顯示人的健康與人生意義緊密相連。他說:「那些覺得活著有意義的人,通常會比沒什麼意義的人感覺更幸福和更健康。」而那些仍沒有找到生命意義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狀況和認知功能都比較差。也就是說,那些生活有明確目標和意義的人更開心長壽。

該研究沒有涉及宗教和神學等領域。

為什麼60歲?傑斯蒂說,這一發現比較合理,因為20、30歲的年輕人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追求事業、建立友誼以及浪漫情侶關係上。同時,人到了40、50歲的時候一般已經事業有成。多數人這時已經組建了家庭,並有子女。

這一年齡組的人屬於那種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活和家庭壓力較大。而到了60歲以後,隨著退休、喪失親友以及健康問題的增加,那些過去已有的生活目標顯得不那麼重要,人們開始再次尋求生命的目的。

一位署名為illegitmi non carborundum(拉丁語)的60歲網友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雖然並沒覺得自己目前的生活比之前更有意義,但稱自己60歲之後對生活更放鬆了,看待問題也更辯證了。同自己年輕時相比,在處理生活上的一些挑戰時更有經驗了。

他說,因為當人活到了這個年頭,走過的歲月肯定多於剩下的歲月,所以也更理解「只爭朝夕」這個詞的含義,因此,面對生活要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態度。

傑斯蒂教授則表示,雖然生命的意義也因人而異。然而,如果能對個人身份有所認同、建立良好的關係、有長期的目標以及利他主義的行為都屬於能夠很好掌握人生目的和意義的人。

無獨有偶,幾年前,英國也開展了一次關於哪個年齡段的人幸福指數最高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5-79歲的人幸福感最高。調查稱,這可能與這一年齡組的人大多數已經退休,經濟上比較獨立,身體尚可,有充足的時間和經濟手段享受個人時光有關。但一旦超過80歲,人的幸福感又開始急劇下降。研究人員說,這主要跟健康走下坡路以及孤獨感有關。

隨著世界進入老齡化,65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如果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人活到60歲以後才開始覺得生命更有意義,那老年人將大有潛力可以發揮。

不僅如此,英國專欄作家和記者卡米拉·卡文迪什女士(Camilla Cavendish)近期所發表的《不退休:10條獻給老齡化社會的建議》一書認為,老年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可怕。

卡米拉的新書全面刷新了所謂老年人的觀念。在書中,卡米拉引用日本人近年提出的老年新概念:「年青老者」(Young-Old),讓人耳目一新。新的概念認為,60歲至75歲不算老。卡米拉還提醒人們:我們並沒有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快速變老,而且你比你想像的要年輕。卡米拉在書中採訪了各國頂尖科學家,反駁了許多有關老齡化的禁忌。她表示,人們需要改變對50多歲、60多歲以及70多歲人的態度,認識到延長的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正所謂今天的50歲就是新30歲一樣。

如果到60歲能讓人生意義更明確,那意味著年輕人還有無數的歲月可以展望。與此同時,那些「年青老者」們也更加成熟,活出真正積極樂觀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本報圖文綜合微信公眾號「華僑新天地」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五十知天命,你真的知道天命是什麼嗎
    孔子說,五十二知天命。你不必等到五十才知天命,你現在就可以知道,無論你多大。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現實存在。
  • 五十知天命,都知道了些啥?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人生也過半了,真正開始下半場了。「吃一塹,長一智」,酸甜苦辣都嘗過,就漸漸看透了人生,也看淡了人生。1、忙來忙去,忙啥?都說,「敖過去,你就贏了」,但這麼長的日子,如何熬,熬到哪一天,才是一個頭?也許等六十歲,退休了,就熬完了,會是這樣的嗎?人到五十,為什麼心累,其實心裡亮堂堂,一清二楚,但累還是要繼續,這就是生活。3、婚外的「真愛」,為啥?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那又何來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歲左右,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這是一段艱苦地求學、發現自我、與天抗爭、最後化身入道的過程。老子對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終的。
  • 《知天命的五十歲》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七十歲回顧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閱歷的一句話,他說起來是很平實的口氣。甚至是相當客觀的記敘,沒多少主觀感情。但是,後來儒家的地位相當崇高,「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的人生總結就帶有「神性」一般的警喻意義。讀了一段時間經典之後,多少會受影響,會喜歡,一喜歡,就願意按照他說的去做。一開始做,就會有期望,期望在具體一點,就是目標和志向。
  • 「四十不惑」是指的什麼,和「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區別?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論語·為政》)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決定發奮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擾,對很多事情開始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當然,有學者認為,「耳順」應該是「聖順」,古代在傳抄的時候,抄錯了。我曾經對此題有過解答,此處從略);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但不破壞規矩。
  • 《論語》道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生很漫長又很短暫,漫長與短暫唯一的差別就是將人生分成了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該幹的事,《論語》中便將這些階段中人們該達到的要求道出來了。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本意是指人到時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懂得一定的「禮」,即懂得言行舉止,在現代人的理解中,這句話指的是人到了三十歲就可以自己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有著自己的事業或人生目標,並且可以獨當一面。
  • 五十而知天命,人生下半場的真諦就在這幾句話裡!
    《論語·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到了五十歲,人生已然進入下半場,其實黃金時代從此時才剛剛開始。 到了五十歲以後則講究「順心」,已經知曉了世事艱辛,依然用心去努力,卻無需再為結果而憂心。人生過半,記住以下這幾句話,就能享受順遂順心的黃金時代。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需要等到50歲才知天命嗎?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人到了40歲就會有成熟的想法,會變得理智。50歲的老人知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這裡的「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 艾菲老師理解「知天命」為「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是說需要到50歲才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
  • 如何理解「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上)
    「天命之謂性」的「命」就是這個意思,老天好像發了話,表示了一種意思,它命令你做一個人,同時就給你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分,這就是你的性,叫做「天命之謂性」。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命,也可以這樣解。孔子到了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人之本性是天之所命,秉承天命而行道是他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