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微博"楊柳色新" |
上圖為1933年、1935年老版樣式 ■供圖/微博"王肇輝" |
來源:北京青年報 介紹故宮藏品、普及傳統文化的《故宮日曆》2009年末出版後,因其精美的設計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目前,2013年的《故宮日曆》也已出版,在各大書店和網店上都很暢銷。但其封面上繁體的「歴」字引起了一些人的討論。有學者認為這是個別字,「歴」是經過的意思,不能用在此處,應該用「暦」或者是「厤」。對此故宮文化旅遊編輯室作出回復稱,封面、書脊沿用1935年版故宮日曆封面漢隸碑拓集字,「暦」為「歴」的分化字,因此採用的是漢隸中的「歴」字。
據了解,《故宮日曆》曾於1933年至1937年出版,一經問世便成為當時廣受歡迎的普及性藝術讀物,名人日記屢有提及。後因戰亂停止出版。2009年末,故宮博物院以1935年版為藍本重新設計編排了2010年版《故宮日曆》。目前上市的2013版《故宮日曆》定價66元,在各大實體書店和網店均有銷售。
■新版:封面「歴」字引爭議
2013版《故宮日曆》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取材山水畫作、輔以文玩器用等陳設,每一天的日曆後都附一幅故宮館藏山水繪畫,旁配簡介或詩文,漂亮精緻。紅色的封面上印有隸書「故宮日歴」四字。而內部每天的日曆上,無論是公曆還是農曆都用的是「暦」字。有學者認為封面的「歴」字用錯了,而裡面的「暦」字是對的。
■專家:「歴」不能用作日曆
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曹寶麟介紹說,根據《漢典》等資料,歷字的繁體有三種,厤、暦和歴。厤字和暦字都可以作為日曆解釋,但「歴」是經過的意思,解釋為來歷、閱歷,但不能用作日曆。最早只有「厤」,不分「歴」和「暦」。但自從「曆」被區分出來為日曆專用,那麼再寫成日「歴」應算寫別字了。職業書法篆刻家車帝麟也認為,從文字學上來講,這三個字意思不一樣,不能亂用,此處是用錯了。
有網友在網上曬出了1933年版故宮日曆照片,封面用的是「厤」。專家認為這個是對的,但從1935年版就變成了「歴」,2009年版直至2013版都沿用了1935年版的別字。
■故宮:沿用民國時碑拓集字
故宮文化旅遊編輯室對別字一事作出回復稱,1933年版本《故宮日曆》封面是時任院長易培基先生的楷書手跡,用的是「厤」字。1935年的版本就換成了「歴」字。2009年以後重新面世版本的封面和書脊都是沿用1935年的版式。據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專家介紹 ,「暦」為「歴」的分化字,沿用老版式漢隸碑拓集字,因此採用漢隸中的「歴」字。
編輯室的工作人員稱,關於「歴」字的解釋已經寫在了背面的編纂說明中,文字演化使用狀況複雜,《現代漢語詞典》也並非唯一標準,不應該輕易下結論說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