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日曆》「歷」引爭議 故宮:民國用碑拓字

2020-12-20 搜狐網
■供圖/微博"楊柳色新" 

 上圖為1933年、1935年老版樣式   ■供圖/微博"王肇輝"



  來源:北京青年報 介紹故宮藏品、普及傳統文化的《故宮日曆》2009年末出版後,因其精美的設計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目前,2013年的《故宮日曆》也已出版,在各大書店和網店上都很暢銷。但其封面上繁體的「歴」字引起了一些人的討論。有學者認為這是個別字,「歴」是經過的意思,不能用在此處,應該用「暦」或者是「厤」。對此故宮文化旅遊編輯室作出回復稱,封面、書脊沿用1935年版故宮日曆封面漢隸碑拓集字,「暦」為「歴」的分化字,因此採用的是漢隸中的「歴」字。

  據了解,《故宮日曆》曾於1933年至1937年出版,一經問世便成為當時廣受歡迎的普及性藝術讀物,名人日記屢有提及。後因戰亂停止出版。2009年末,故宮博物院以1935年版為藍本重新設計編排了2010年版《故宮日曆》。目前上市的2013版《故宮日曆》定價66元,在各大實體書店和網店均有銷售。

  ■新版:封面「歴」字引爭議

  2013版《故宮日曆》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取材山水畫作、輔以文玩器用等陳設,每一天的日曆後都附一幅故宮館藏山水繪畫,旁配簡介或詩文,漂亮精緻。紅色的封面上印有隸書「故宮日歴」四字。而內部每天的日曆上,無論是公曆還是農曆都用的是「暦」字。有學者認為封面的「歴」字用錯了,而裡面的「暦」字是對的。

  ■專家:「歴」不能用作日曆

  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曹寶麟介紹說,根據《漢典》等資料,歷字的繁體有三種,厤、暦和歴。厤字和暦字都可以作為日曆解釋,但「歴」是經過的意思,解釋為來歷、閱歷,但不能用作日曆。最早只有「厤」,不分「歴」和「暦」。但自從「曆」被區分出來為日曆專用,那麼再寫成日「歴」應算寫別字了。職業書法篆刻家車帝麟也認為,從文字學上來講,這三個字意思不一樣,不能亂用,此處是用錯了。

  有網友在網上曬出了1933年版故宮日曆照片,封面用的是「厤」。專家認為這個是對的,但從1935年版就變成了「歴」,2009年版直至2013版都沿用了1935年版的別字。

  ■故宮:沿用民國時碑拓集字

  故宮文化旅遊編輯室對別字一事作出回復稱,1933年版本《故宮日曆》封面是時任院長易培基先生的楷書手跡,用的是「厤」字。1935年的版本就換成了「歴」字。2009年以後重新面世版本的封面和書脊都是沿用1935年的版式。據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專家介紹 ,「暦」為「歴」的分化字,沿用老版式漢隸碑拓集字,因此採用漢隸中的「歴」字。

  編輯室的工作人員稱,關於「歴」字的解釋已經寫在了背面的編纂說明中,文字演化使用狀況複雜,《現代漢語詞典》也並非唯一標準,不應該輕易下結論說用錯了。

相關焦點

  • 《故宮日歴》的「歴」是不是錯別字?書法中有哪些常見錯字
    12月16日,故宮方面作出了回應。據《華西都市報》報導: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對此回應,這個爭議由來已久。概括地講,「歴」是出現較早、含義較廣的古字,雖然後來分化出了「曆」專用於表曆法之意,但以「歴」代「曆」仍不為錯。
  • 2019年《故宮日曆》發布 多種版本成「日曆家族」
    《故宮日曆》是介紹故宮藏品、傳播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承載的是故宮的歷史與文化,它每一頁的內容、文字、圖片都經過精心挑選,力求以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文物藏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參與每一頁日曆用圖的挑選、文字的撰寫,讓一本普通的日曆表現出歷史味道與藝術氣息。
  • 李湜作品精選,《故宮日曆(2016年)》評分高達9.2
    《故宮日曆(2016年)》豆瓣評分:9.2作品簡介:《故宮日曆》除了選取故宮藏品,亦將視線投向紫禁城外更加廣闊的天地。於是,主題相關的海內外公私藏品盡入瓠中。除了故宮藏品,來自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茂陵博物館、國家圖書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等機構和個人的相關藏品,都編入日曆之中。儘可能呈現最精彩的藝術品,全面展現古代文化。這一切,都使日曆在表現形式與內涵得以大大延展提升。書友點評:15年雙十一入手。小吐槽一下,裝訂質量逐年下降的趨勢該止住了。
  • 故宮日曆2019年哪裡買?2019年版8月上線
    《故宮日曆》是介紹故宮藏品、傳播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承載的是故宮的歷史與文化,它每一頁的內容、文字、圖片都經過精心挑選,力求以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文物藏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參與每一頁日曆用圖的挑選、文字的撰寫,讓一本普通的日曆表現出歷史味道與藝術氣息。
  • 那些年的《故宮日曆》由他編纂,一同追憶那位身在宮外的故宮人
    2009年3月,出版社組織了一次編輯培訓,時任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先生在講座中提及《故宮日曆》。作為一名新編輯的我,在朱傳榮老師的提點、江英、張楠老師的支持下,開始整理相關資料、籌備選題上報,後在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出版社社長王亞民先生的親自指導下,當年9月,復刻自民國日曆的2010年版《故宮日曆》重獲新生。
  • 《故宮日曆》,原來這麼有來歷!
    我對這一篇格外留意,是因為《故宮日曆》。近年來,這本日曆影響日隆,也帶動了整個日曆書的出版風潮。我記得多年前在故宮出版社見到日曆的編輯王冠良,她提到朱傳榮老師。馮華先生真正廣為人知的,除了朱傳榮編輯出版他的作品外,是2009年末故宮出版社以1937年馮華版《故宮日曆》為藍本的「復刻版」高調問世,穿越近百年的時空,故宮日曆以一種文物、文化的方式,讓馮華先生的精神創作得以傳承。誠然,馮華先生確立的體例,讓這本日曆帶有很強的學術考證的意味。
  • 《〈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在京發布
    本報訊 (記者李婧璇)全球共編號限量9999套,每套盒中除完整展示了自2010年至2021年的12冊《故宮日曆》外,還附有《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11月23日,由故宮出版社主辦的《文明縮影 歲月留珍——〈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發布會在京舉行。
  • 87歲老日曆被年輕人追捧,一年賣70萬冊,故宮「小紅磚」火了
    1933 年,《故宮日曆》剛一面世就成了民國政界、學界人士追捧的收藏品。1937 年,為了躲避戰亂,整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南移,《故宮日曆》從此沉寂了 72 年。2009 年,故宮博物院重新出版《故宮日曆》,這本老日曆再次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一經發售就被搶購一空,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小紅磚」。2019 年,《故宮日曆》的銷量超過 70 萬冊,重新出版 12 年,銷量接近 500 萬冊,一些版本的《故宮日曆》更是被炒到 10 倍以上。
  • 故宮拍裸照引爭議 攝影師:沒影響他人(圖)
    新京報訊 (記者凌晨)北京故宮博物院每天遊人如織,一名攝影師近日卻成功在故宮裡避開人潮,為女模特拍攝一輯三點全露裸照,尺度之大引起網友爭議。  針對網友「褻瀆文物、傷風敗俗」等質疑,攝影師通過個人微博回應稱,創作沒有影響任何人。  故宮裸照引網友爭議  近日,一組在故宮博物院拍攝的裸體照片在網絡流傳。
  • 《故宮日曆》推出十二載典藏版 呈現「紙上博物館」
    《故宮日曆》是故宮博物院介紹文物藏品、傳播故宮文化的普及讀物,以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文物藏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1933年至1937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曾經連續5年編纂出版了《故宮日曆》,作為賞用兼宜的普及性藝術讀物,廣受歡迎,可惜因戰亂戛然而止。2009年,故宮出版社將《故宮日曆》以1937年版為藍本復刻出版。
  • 聯合故宮出版社推出2021年故宮日曆:騰訊開心鼠如何用英語講述中國...
    聯合故宮出版社推出2021年故宮日曆:騰訊開心鼠如何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此次故宮出版社和騰訊教育的聯手,能夠用更具創意的方式,為孩子們提供多元文化整合的內容,讓教育的延展面更加廣闊。此次故宮出版社與騰訊開心鼠英語聯合推出的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受故宮太和殿脊獸啟發並以其為主題,月曆內頁選取太和殿簷角安放的十尊脊獸以及一尊騎鳳仙人形象,整體採用了中英文雙語的呈現形式。內頁中,每個脊獸對應一個月份,並配以文字解說。
  • 顏真卿墨寶外借日本引爭議 臺北故宮回應令網友質疑
    臺北故宮出借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給東京國立博物館,15日首度亮相。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記者 楊明珠/攝《祭侄文稿》突然外借日本 故宮推卸責任遭打臉其實此事在2018年11月下旬時,就引發臺灣不小爭議。
  • 《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發布 官方教你識別盜版
    故宮出版社供圖展示4300餘件文物,限量發行9999套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經過兩年籌備,故宮出版社推出了《文明縮影歲月留珍——<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這是故宮博物院今年的重點出版項目。12冊《故宮日曆》展示了4300餘件文物,成規模地展示了故宮文物藏品。
  • 2021年《故宮日曆》來了,五牛圖領銜「牛文物」登場
    今年將推出漢英對照版、限量典藏版、黃金版、青少版、福壽版、故宮龍泉日曆等版本《故宮日曆》。故宮博物院供圖2021年是農曆辛丑年,生肖牛。《故宮日曆》選取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展現了牛迎豐年、春來牛肥、吉牛納福、耕織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丹青寫牛、百牛賀歲等內容。
  • 故宮日曆落選榜首,哪些2021日曆值得買丨調查解讀
    「無用之用」:購買文創日曆的主要推手通過對淘寶、京東、噹噹等電商平臺的數據檢索,鳳凰網《文化風向標》發現,今年的文創日曆就其品牌和種類而言,數量有所減少,受疫情衝擊及市場整體足夠飽和等因素影響,不少品牌選擇退出市場,今年的文創日曆多為往年IP的持續打造、延續與升級。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日曆封面近些年為了讓兩岸人民更加了解故宮博物院裡面的這些精美文物,《國家寶藏:2020日曆》自登上螢屏以來,讓「國寶」的形象「活」了起來,觀眾通過視覺享受,感受中國千年文化根脈除了能夠在電視上看到這些故宮的文物寶藏以外,現在又有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近距離的觀賞故宮文物,比如這本可以擺放在家中,亦或者辦公桌上的《國家寶藏:2020日曆》。舊的一年即將過去,人們即將迎來新的2020年,這本日曆就是為了迎接新年裡的366個日子而專門打造的「書本式日曆」。
  • 將翠玉白菜借臺中引爭議,臺「監委」指臺北故宮有重大違失
    將翠玉白菜借臺中引爭議,臺「監委」指臺北故宮有重大違失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7-11 22:38 來源:
  • 2019「日曆大戰」悄然開啟 《國家地理》雜誌、故宮博物院也來...
    「365天,每天一張精彩大片,從珍·古道爾與黑猩猩的故事,到阿波羅11號拍攝的地球照片……」昨天,阮璐瑤下單了《國家地理》出版的第一本日曆,價格99元。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看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130年來這本《國家地理》雜誌給人最深的印象,如今,它也入局了日曆市場。離2019年還有兩個月,不少書店、出版社、雜誌社和網店商家紛紛悄然打起「日曆書大戰」。
  • 2021年《故宮日曆》線上發布 拉開「紫禁城600年全民閱讀」活動
    2021年《故宮日曆》內頁 故宮供圖23日的線上發布以對談的形式展開,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故宮日曆》主編陳麗華從圖書內容編纂、院藏文物的角度,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的首位主持人、著名節氣物候研究學者宋英傑從節氣與物候的角度,跨界暢談牛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作用與文化內涵,通過深度解讀日曆中的重要藏品,如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紙本設色作品、唐代畫家韓滉所繪製的《五牛圖》,宋代李唐等畫家繪製的牧牛題材作品
  • 12年國寶日讀、賞盡4300餘件文物,《<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發布
    集齊12本《故宮日曆》有多難?《故宮日曆》是故宮博物院介紹文物藏品、傳播故宮文化的普及讀物,是宣傳故宮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十餘年來,《故宮日曆》家喻戶曉,走近大眾,並跟讀者每天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由於日益擴大的社會影響和其獨特的故宮「紅磚頭」的形象,被很多讀者譽為「中國最美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