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地區和群眾樹立起擺脫貧困的鬥志和勇氣;「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
北京大學對此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北大文化、教育資源優勢,始終抓住「教育扶貧」這個治貧的根本之策,多管齊下開展教育幫扶,攻難克堅斷窮根,聚焦打造彌渡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彌渡長遠發展凝聚、壯大主體力量。
一、開設彌渡講壇,將新思維新理念引入彌渡
學校開設「北京大學彌渡講壇」,每月由各院系輪流選派1名專家學者赴彌渡授課,將最新的、一流的發展思維和管理理念帶給彌渡。目前,講壇已開展8期,累計培訓3000多人次。
其中,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張國有主講的「資源稟賦、網際網路機制與農村經濟活力」,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主講的「從經濟角度談教育」,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曙光主講的「中國的貧困與反貧困」,藝術學院教授向勇主講的「故事與故鄉:區域資源開發與特色小鎮發展」,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薛領主講的「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等,深受當地幹部群眾好評。
二、協助做好傳統文化教育,推進「非遺」進校園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也是我們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北京大學高度重視彌渡「非遺」等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協助打造「花燈民歌進校園」精品工程,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永葆生命力。
派出學者與當地幹部組成花燈民歌鄉土音樂教材編撰小組,廣泛和深入查閱資料,認真研究討論,形成了1-3年級、4-6年級、7-9年級3種由易到難階梯式遞進的音樂教材。教材經雲南省文化廳民族藝術研究所專家組審議和各級部門審核完善後,正式印編出版,總計4.38萬冊(1-3年級1.55萬冊、4-6年級1.61萬冊、7-9年級1.22萬冊),各級媒體對此做了廣泛報導。
派出專家協助培養專業的新教材教學師資,指導彌渡花燈團和文化館工作人員編排錄製花燈民歌音樂教學光碟500張,收錄曲調21首;面向全縣8鄉鎮101所中小學的114名音樂老師組織了為期3天的「彌渡縣花燈民歌進校園工程教師培訓班」,舉辦了《彌渡花燈民歌的歷史淵源》《彌渡花燈民歌的淵源特點》《彌渡花燈民歌的演唱技巧》《彌渡花燈舞蹈基本動作》等系列講座。目前,全縣所有中小學每周開設一節鄉土音樂課,40759名學生每天課間操採行花燈健身操。
派出人員參與組織集體賽事跟進檢驗新教材成效,與彌渡縣聯合開展「花燈民歌進校園」效果評比。在新教材推廣普及一學期後,參與組織全部學校進行綜合展演並進行表彰獎勵。同時,指導各鄉鎮進行花燈健身操展演比賽,開展特色鮮明的全民健身活動。
三、抓實幹部教育培訓,為彌渡脫貧發展培養引領人才
北京大學通過「走下去」和「請出來」等形式,先後為165名縣、鄉級領導幹部、12名骨幹教師、8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開班培訓,努力培養一批適應脫貧攻堅新形勢、新要求的黨政管理幹部和教育教學骨幹。
其中,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發揮優勢,通過繼續教育課程班跟班學習等形式,第一批組織寅街鎮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6人來京學習。課程包括「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與中國政治經濟新常態、政務禮儀與人際交往、資本運作與投融資管理、特色小鎮建設、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危機管理與媒體策略、開發區經營工作探索與思考、「網際網路+」與經濟發展新形勢。課後,學院黨委書記魏中鵬、副院長蔣雲與寅街鎮領導座談,充分溝通對口幫扶工作並進行學習情況反饋。
北京大學法學院為進一步提高彌城鎮領導班子成員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能力,接納彌城鎮黨政幹部開展跟班培訓學習。培訓班邀請薛軍教授主講「對中國法治建設的思考」、湛中樂教授主講「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要與時俱進」、孫熙國教授主講「堅定理想信念——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張希賢教授主講「小康社會建設中基層幹部人事選拔任用理論與實踐」、王維佳副教授主講「認識媒體,應對媒體」、盧峰教授主講「宏觀調控與市場改革如何『兼容』」、李成言教授主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課程安排張弛有度、深入淺出、緊貼時政,為學員充實理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增強交流溝通提供了平臺,目前已開展兩期。
抓住師資培養這個關鍵,努力改善彌渡基礎教育的落後現狀。北大附中先後接收彌渡縣一中、二中10餘名教師來校跟班學習交流,幫助彌渡縣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案設計水平。
四、鼓勵北大青年深入貧困地區,用智慧和教育點燃希望
為有力助推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為當地扶貧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大學師生多批次深入彌渡,在當地政府、中小學和幼兒園等場所,掛職鍛鍊或交流互動,將自身的知識智慧與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山深處的困難群眾,鼓勵當地人民努力實踐,增長知識和見識,鼓勵青少年努力學習,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根據與彌渡縣委縣政府協商,北京大學先後派出3名幹部掛職彌渡縣副縣長,2名幹部掛職彌渡縣下轄村第一書記。掛職幹部勤奮敬業,以縣為家,深得當地幹部群眾歡迎與肯定。
在團中央、雲南省團省委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先後安排4批共計11名學生赴彌渡一中支教,每批為期一年。支教學生紮根學校,與當地師生同吃同住,在傳授知識、樹立學風、促進教育發展等方面做出貢獻。
此外,北京大學博士生服務團、學生藝術團、學生社會實踐團等團體多次赴彌渡縣舉辦校園文化宣講、法律知識講座、田間調研等活動,在彌渡廣泛傳播文化知識,收效良好。
比如,2016年8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與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愛心社聯合募集了800餘本適合中小學生使用的圖書,捐贈給紅巖完小。國際關係學院和附屬小學的學生代表赴紅巖完小舉行捐書儀式並與學生交流座談,到紅巖完小學生家中進行了家訪,使附小學生深受教育。
2017年6月26日—6月2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團委組織學生暑期實踐團,赴彌渡縣彌城鎮開展了為期4天的扶貧調研實踐活動。
五、堅持愛心幫扶,為教育脫貧聚集人力物力
2017年7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校友E03班同學集體捐贈10萬元(彌渡縣同時配套經費10萬元)建設夢想課堂。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牛街彝族鄉完小已經完成評審程序,真愛夢想基金會開始發貨並安排教室設計及施工工作。預計2017年10月21日在牛街完小舉辦夢想課堂落成儀式。
2017年6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彌渡縣德苴鄉邑郎完全小學完成了第三所博雅圖書室的捐贈,捐贈圖書2261冊,價值6萬元。第四所博雅圖書室的捐贈工作也在籌備中。7月19日,光華管理學院EMBA112班學員捐資112萬設立教育扶助專項資金,計劃對德苴鄉持續資助5年,首期捐款儀式同日在德苴鄉進行,捐款額近20萬元,資助德苴鄉150名在今年高考、中考取得優異成績的家庭貧困學生和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的優秀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捐資的同時,各院系還繼續發揚扶貧濟困的美德,鼓勵師生代表走進困難學生家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向他們送上教育扶助專項資金及若干慰問品,表達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