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彥明(荷蘭)·荷蘭閒園
家中的冰箱裡永遠會存放一包味噌醬備用。
黃豆加入曲菌發酵製成濃稠的豆醬,日本人叫味噌,韓國人稱大醬,兩者實為同物。
「味噌」二字為日本漢字寫法。臺灣由於歷史原因,受日本文化及生活形態影響很大。小時候,鄰居伯伯叔叔嬸嬸阿姨在家都以日語交談,唱日本歌,穿日本式的木屐。所以,我們從小以水稀釋這種曲菌發酵的豆醬,添加海帶或豆腐、小魚乾煮湯喝,習慣以日語發音叫味噌湯為MISOSILU。
許多報導指出,經過研究發現,味噌富含多種維生素,食用有排毒、抗癌、防高血壓、貧血甚至減肥等功效,說得天花亂墜像神物似的。
不管它有沒有這些好處,喝味噌湯對我而言,幾乎就是一種習慣,何況烹煮最為容易方便,只要手邊有味噌醬、水、一個小鍋和爐火,幾分鐘後熱湯就在眼前了。
味噌醬按曲菌的不同有米曲、麥曲、豆曲之別,做出不同種類的米味噌、麥味噌、豆味噌。醬含曲菌多,鹽少味道較淡偏甜者,列屬甘口;醬內含曲菌少,鹽多味道偏鹹者,是為辛口。依製作溫度的高低、發酵熟成期長短,味噌顏色會產生區別,越高溫發酵期越長,成品色澤越深;醬色因此有從淡黃至深褐不等的差異,主要區分為:白味噌、白荒味噌、赤味噌、田舍味噌四類。
我用味噌醬的經驗是舍韓國大醬而取日本味噌。就個人口感而言,韓國大醬太鹹,減損了發酵後的豆香;日本味噌鹹度比韓國大醬低,發酵後的豆香容易浮現。因為口味喜清淡,選擇容易購買到的日本「信州味噌」,且多半挑選甘口味噌,偶爾改換中辛口味噌。
除了煮味噌湯,常拿味噌醬抹魚排,做烤味噌魚或煎味噌魚。魚,主要選擇荷蘭最常見的鮭魚,魚攤偶爾見到油魚,便更換魚種。當然,這也是標準日本口味的菜餚。
另外,以味噌醬替代甜麵醬製作炸醬。先倒油以小火炸香味增醬,加入豬絞肉炒至肉末熟透,添進切成小丁的豆腐乾、筍丁炒至均勻。炸醬拌麵,吃得滿嘴留香,快活似神仙。
味噌醬在家中廚房另一大用途是做韓國泡菜。買大白菜和白蘿蔔,醃製一大罐韓國泡菜是常事;家中總存有這種自製的韓國典型泡菜,隨時取用,開胃。
菜圃收穫大量紫蘇葉、洋姜時節,我會比照製作大白菜和白蘿蔔泡菜的方法,取適量的醬拌入剁碎的姜、蔥、搗成泥的梨、大量的韓國幹辣椒粉、一點魷魚露及糖拌勻,抹勻每一片洗淨晾乾的紫蘇葉,或切成一釐米立方的洋姜粒,分別醃製成下飯的泡菜。雖是韓式小菜,我卻依自家口味,固執地拿日本味噌醬替代韓國大醬,唐效十分喜愛。
大量製作紫蘇、洋姜兩種韓式泡菜,自給自足,並裝瓶分贈附近諸好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乃家居過日子中的開心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