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臧棣:如何評價顧城是一個考驗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自1993年顧城殺妻、自殺至今已經20年。20年裡,關於他的詩歌、人格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到底如何客觀評價顧城的詩藝及其與中國當下詩歌的關係,近日,記者獨家專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

  用純淨對抗骯髒

  羊城晚報:顧城的詩歌您都喜歡哪些?

  臧棣:早期的像《白夜》、《頌歌世界》,後期的像《墓床》、《鬼進城》。他的詩還是有一個早期和晚期的區別,但是有些詩,比如那種寫真性的、孩子性身份的詩則沒有變化,很浪漫的、注重內心體驗的詩沒有變化,而偏重於純粹想像的詩則有變化。我特別想說《頌歌世界》是他的代表作,同時也可以看成整個80年代的代表作,是中國新詩史裡的一個裡程碑似的作品,現在對他作品的解讀還遠遠不夠。

  羊城晚報:顧城的詩對整個80年代的詩壇,以及整個中國那個時代的精神建構,有什麼影響?

  臧棣:我覺得他是那一代詩人中,唯一能寫出生命感覺的,同時代的很多詩人都沒有觸及到那個層面。還有對這種感覺的一種內省,和某種程度上的疑慮和省察。

  此外就是一種純粹的內心體驗,因為當時很多詩人都在描寫一些社會重大題材,他雖然也寫過重慶紅衛兵墓地的詩,但是更多他偏重於語言上的想像。

  其實80年代很矛盾,整個中國詩歌關注的都是比較複雜、綜合的東西,人們會把很透明的東西看成現實主義的想像、浪漫主義的衣缽。所以顧城對很多人都有一定的影響,他們覺得顧城是在寫經歷了「文革」以後對人與人之間緊張關係的厭倦,他用他的純淨在反諷,因此就很喜歡他這種純淨的東西。但是,很多人也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認為顧城的這種純淨和現實相脫離,覺得他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包括現在還有人這樣評論。我覺得他是有這一方面,但是有待於重新認識挖掘。

  他為什麼拒絕長大?我覺得是他經歷過特殊的「文革」歷史,所以對社會中很多東西有拒斥,他不想接觸這些東西,想回到很純淨的、獨立自主的精神世界中去。用對那個東西的沉浸來對抗、疏離現實世界中的那種專斷,以及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骯髒的東西。

  對世界須有更深的悲憫

  羊城晚報:顧城殺妻、自殺後,您第一時間什麼反應?

  臧棣:非常震驚,因為顧城是一個很追求純粹的詩人,這麼純粹的詩人怎麼會幹這種殘暴的事?所以大概七八年不讀他的東西。我覺得一個詩人要自己有承擔,遇到再大的問題你可以自殺,但是不能結束別人的生命。

  我覺得顧城殺妻、自殺事件是對當代詩歌批評界的一個考驗,怎樣去理解這個事情,是對批評智慧的考驗。怎麼去協調他的詩歌和他所做的這個事件之間的關係,怎麼放到一個批評的方向中去解釋,我們現在還都沒有做好。

  羊城晚報:他是一個人格分裂的人嗎?

  臧棣:我倒恰恰不覺得他人格分裂,我感覺他對生命太認真了。他受到過很多痛苦,比如女人的背叛,我也經歷過很多次,追求女孩子被背叛得很慘,我也很認真,但我能承受。但他就覺得這個東西不能容忍,可是他自己又背叛過。

  我覺得對顧城最好的理解就是,該怎麼講他的詩,就怎樣講他的詩,該怎麼講他的人,也怎麼講他的人。顧城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人,對生命的美要求太純粹了,這很可怕。過度要求純粹就會催生暴力,最後就會變態。

  羊城晚報:其實「文革」的時候,也有這種東西,不過這些不正是顧城所反對的嗎?

  臧棣:這就又陷入了一種矛盾。你看北島也是,他也經常用「文革」的手段反「文革」,動用陰謀、陽謀那種方式,我覺得都不好。

  羊城晚報:您是不是認為顧城死後,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臧棣:我覺得是一個過程,他們那個時代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終結了,顧城為那個時代的終結又添了一個助燃劑。

  我在90年代初看他新作品的時候,就有一個江郎才盡的感覺。我覺得顧城的創作走不長,包括海子的創作也走不長,就是他們自我生長能力太弱,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經常缺乏一種建構能力。他對世界經常是一種觀念的東西,要求世界很純粹,理解很觀念化。

  如果成為大詩人、作家,還要有一層更深的對世界自我包容的能力,還要有一些憐憫。比如契訶夫,雖然很悲觀,但是還是有憐憫,他覺得人雖然很猥瑣、自私醜陋,但是還是有閃光之處。顧城和海子語言天賦都很高,但是他們的詩真寫不長,他們只能寫出讓人覺得很優異的作品。

  「無用」的詩將永遠存在

  羊城晚報:上個世紀80年代是一個群星閃耀的年代,您懷念那個年代嗎?

  臧棣:我覺得那個時代不太好。大家對詩歌狂熱是因為我們沒有生活的空間,所有的生活、工作都是被安排好的,那時其實處在一個極端的社會文化結構上,詩歌的繁榮是在那個環境裡面產生的一個虛假現象。那時候沒有別的生活,各種各樣的人都藉助文學來談事情,都借詩歌來宣洩,要求思想解放,要求社會有更多的空間。

  羊城晚報:詩歌現在沒落了嗎?像梁曉斌這樣的詩人現在活得也很慘。

  臧棣:我覺得詩歌沒有沒落,你到網上、微博上看看,寫詩的力量還是很強大。很多人說詩歌沒落了,那可能是現代社會更注重人的多層次發展,它和古代的那種以高雅文化為中心,注重用詩歌來建構自己的社會文化體制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們對詩歌的需求,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個層次,更可能是秘密的層次,可是古代都是透明的。但是如果我們從絕對創作主體數量的角度來看,人數還是挺大的。

  再說詩人,我覺得梁曉斌不慘,這個問題要看你怎麼看。他短短幾天捐款就超過一百萬元,說明人們對詩人還是有關注的,如果詩歌完全邊緣化,不知道他是誰,就不會捐了。

  羊城晚報:詩歌能肩負什麼嗎?

  臧棣:這個問題爭論很大。我們現在詩歌觀念裡面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說「詩是無用的」,像奧登的說法。其實相對於社會那種急功近利的角度來說,比如能不能賺錢,養活自己,詩確實是無用的,他沒有現實的公用性,這也是詩很尷尬的地方。

  但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天生就有詩這根弦,比如對詩意的嚮往,對詩性的那種天生的欲求,這都是根植於生命中的一種東西。不管用什麼表達,詩意的自我建構能力永遠都存在於人的自我建構當中,這個東西永遠都不會喪失,如果喪失了,人也就無趣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詩永遠存在。

相關焦點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彭慶生同學對他評價道:「先生口才不遜文才,三尺講臺,傳道授業,解惑沁入學子心脾,20世紀50年代北大中文系學生中便有『講課最成功的吳小如』之說,故課堂常常人滿為患。」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北大中文系教授一行到訪學而思,竟是忙活這事?
    根據合作,北大中文系將為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的大語文應用研究中心提供堅實的學術資源支撐,為大語文課程內容注入「北大」基因。近日,北大中文系教授們來兌現「承諾」啦!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宗焜等四位老師蒞臨學而思大語文,與大語文教研團隊一起,對學生們的上課教材進行嚴格審定!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保亞:理性地生存,詩意地棲居
    非常感謝北京大學中文系給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這裡跟你們再說幾句知心話。 今年正好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北大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因此有了特殊的地位,你們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你們的父母親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家長。國人對北大人有一種理想的期待,他們希望從你們身上看到北大精神。
  • 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一位老校友的中肯建議
    (孫紹振:1936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原載《南方周末》。在當時能讓他這樣一個講師上中文系的講臺,可以說是某種歷史的弔詭。初進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說講師、副教授,就是不太知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聞專業去上課,一般講師只能上上輔導課。當然,剛剛從保加利亞講學歸來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個例外。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一個多月後,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北大,指定音韻學家魏建功先生臨時擔任中文系主任,維持「過渡時期」的工作。魏建功做了一年多,便由楊晦先生接任,那是1950年7月,可謂百廢待興的時期,教學很不正常。他當系主任後即遇上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大調整,那是新政權的要求。中文系的任務確定為「培養學生充分掌握中國語文的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思想,使成為文藝工作和一般文教工作的幹部。」
  • 北大中文系教授:大學改革更要警惕企業化
    現在,燕京學堂引熱議,大家自然而然會想起2003年的北大改革,其魯莽滅裂足為今之改革者戒。關於這場改革,社會上下,罵聲一片,但查建英寫了一本《弄潮兒》,評價相反。她是用英文寫作,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改革家」,現在有香港中文本。她所謂的「弄潮兒」,從「國家的敵人」到「中國好大亨」,有一組群像。其中有一章就是講2003年的北大改革,題目叫《北大,北大》。
  • 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而且許多學院派的教授十分注重學術本位的思想,甚至十分排斥諸如寫作等文學創作工作。就如同以前學堂裡的老學究一般,雖然讀過很多書,但是因為讀得太多,所以把人都讀得變呆板了。所以在很多人,甚至幾位知名文學家的心中,中文系就是一個培養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的專業。
  • 中國最好的中文系在哪所大學?
    我們師大中文系的學生自豪的一點是比北大中文系多開幾門課,比如心理學,我們不僅修普通心理學,還要修教育心理學。 許多用人單位反映,北師大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後勁大」,具體來說就是,進單位後前兩三年往往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顯得能幹,帥氣十足,可是北師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學問基礎紮實,後勁十足,慢慢地顯示出才華。
  • 曹文軒:北大,中文系,驛站一生
    當我反過來追問了一下——如果我沒有這個背景又將如何時,我更加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個背景參與了我的身份的確定。我為我能有這麼一點點自知之明感到了一種良心上的安寧。我同時也想到了我的同仁們。他們在他們的領域裡,確實幹得非常出色,其中一些人,簡直可以說已春風浩蕩、銳不可當。也許我不該像發問自己一樣去發問他們:如果沒有北大這個背景,他們又將如何?
  • 北大教授韓毓海新書探討如何讀懂毛澤東
    北大教授韓毓海新書探討如何讀懂毛澤東 2016-04-22 16:55:58  4月21日上午,北大博雅講壇第47期活動——《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毛澤東》新書分享會上,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解讀如何讀懂毛澤東。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共克時艱 | 北大博雅講壇100+知名教授講座視頻免費看!
    共克時艱 | 北大博雅講壇100+知名教授講座視頻免費看!這樣一個特別的假期,儘管不能走親訪友,不能到處走走,但我們總可以做點什麼。前兩天,我們發布了一篇文章《1665年倫敦鼠疫,牛頓做了什麼?》,閱讀量兩天高達3萬,很多讀者在後臺留言感嘆牛頓的執著與偉大,自嘲自己的平凡,可我們真的甘於平凡嗎?就算平凡又如何,那也不能阻止我們對更好人生的嚮往!
  •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傳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傳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2019-12-12 0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發表時間:2015-11-09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毓海作題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演講,並與現場觀眾和網友進行了互動。   在演講中,韓毓海理論聯繫實際,歷史結合現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精髓,著重點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偉大意義。   「把一盤散沙的中國強有力地組織起來,這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內容。組織人民群眾的基本方法,就是馬克思告訴我們的。」
  • 曝89歲金庸北大博士畢業證 中文系主任不了解細節
    昨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也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好奇:89歲高齡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的?
  • 【百廿英才】儒雅學者 真醇人生——記北大中文系袁行霈教授
    一堂課下來,你有許多感想要對他訴說,他會耐心地聽,同時啟發你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結論。 他,就是已經在北大生活了半個世紀的長者,中文系的袁行霈先生。 1957年,他從北大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1958年秋先是帶著學生到北京城子煤礦半工半讀,每周三天下礦井挖煤三天上課,持續了兩個多月。接著又到密雲鋼鐵公社勞動了大半年,燒過鍋爐,做過爐前工、木工、鑄工。1959年夏他又下放到齋堂公社白虎頭大隊勞動,直到1960年3月才回到北大。
  • 北大教授孟二冬——支教·治學·做人
    年近七旬的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先生冒著刺骨的寒風,來到北五環外一個北大教師住宅小區,探望與他相識相知25年的學生孟二冬。今年48歲的孟二冬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前不久剛做完第三次食道腫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