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淑而言,燙皮是陪伴我從小到大的零食,燙皮(也叫灰水燙皮),因為做工比較繁雜,每家每戶收完晚稻後最大一件事是做燙皮,對於現在的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溼的,當早餐,宵夜炒一盤不亞於炒米粉,也是出現在夜宵攤中常見的美食,對於燙皮好多種吃法,溼的,幹的,炒的,炸的,煮的。小淑小時候沒有零食都是拿著燙皮骨吃(因為家裡一做百八十斤,吃到來年晚稻收割期),溼的不易保存,都是曬乾放入舊時穀倉裡,宴請親戚客人吃茶點必須裝一大盤,親戚回禮袋子也會裝滿燙皮裝些花生回去。
秋收後,母親帶著我們去砍黃柴燒成灰,是一種讓燙皮口感更好的灌木。燒一大鍋沸水,用紗布裝好灰放水中煮至出味,把大米淘洗乾淨,裝大盆或幾個桶了裡,在放入灰水浸泡一個晚上(每次出來工作都會帶一大包燙皮,外地工友覺得味道又香又怪,)。
做燙皮時母親都會準備很多大蒜,韭菜,蒜,八角,辣椒和槐米(天然黃色素),韭菜味的是綠色燙皮,槐米的是黃色燙皮,好多口味。今天主要講芋頭燙皮!比較少做,但是更好吃,市面上很少很少賣。每次做燙皮母親都會用一小桶米漿做芋頭味的,普通芋頭做菜不好吃(芋頭不是芋仔哦!芋仔煮熟軟糯,芋頭煮熟都是硬的),一般家裡不煮就丟掉,芋含植物鹼,每次生的刮皮手接觸了好癢,遇熱就好了。
(1)做芋頭燙皮,芋頭放個四五斤(因為不種很多,芋仔做菜,芋頭也就這麼多,)
(2)小米椒一斤多,蒜半斤,八角一把(五六個)全部切碎些,再去和米打漿,打好放鹽就可以做了,用竹製簸箕勻開上鍋高溫蒸,蒸好芋頭味燙皮
(3)因為放過好多配料直接卷好就可以吃,又滑又香又辣,那勁道,兩簸箕都不夠吃!
曬好的幹燙皮如果回一下潮,撕一小塊放嘴裡嚼著,頭上就冒汗了,好辣呢!就像嚼牛肉乾一樣。我家小寶很挑食,硬東西都不吃,唯獨這燙皮很是喜歡,一邊吃一邊擦汗還「嘶嘶」,辣的那小表情笑的我不要不要的。
還有是炒制、煮,都是客家人最喜歡吃的。
炒:基本都是沙炒的,沙子河裡撈出過濾出紅豆般大的沙子,每次炒時都用這個沙,年復一年,每家每戶的沙都比較古老,因為不用油,用舊的大鐵鍋把沙子翻炒受熱均勻放入燙皮炒,燙皮會雖著沙子熱壓冒出小氣泡,炒好的燙皮穌香脆爽。
燙皮的做法真是好多,想想懺愧,小淑都不會做,每次想吃都是去娘家拿(婆婆做的配料少沒有味道)
燙皮的吃法可是很多種呢 每一種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味道,寄託著客家人濃濃的鄉情,滿滿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