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負」說開
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即「減負」,喊了多年,耳熟能詳,已成為口號了。中小學生要不要減負,誰去減負,必須弄清的問題。如果呼喚中小學校、老師去「減負」,哪就失去偏頗了!現在中小學生學習負擔會不會過重?如果會過重又是誰造成的?下面先描述一下教育故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師們,(中師生,民辦教師)真正的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有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一個個都是工作狂,忘我教育教學。與時間賽跑,總嫌課堂45分鐘不夠(後改為40),總是在通過拖課來拼時間,學生很聽話,不會怨言。課間15分鐘(現在10分鐘)總是不願離開教室,及時解決學生學中遇到的問題。課外活動時間把學困生(差生)集中起來補缺漏,放學了還要留下作業無法完成的學生。這樣嚴格要求學生,如果拿到現在,學生不投訴,家長會投訴。晚上,織織學生返校自習一小時,實際上是語數老師滿頭大汗在講課,或考試,或試卷分析,對知識要點「三犁三耙」,讓學生好好消化。晚上是額外任務,老師沒有什麼補貼報酬的,甚至是要倒貼的。比如,給學生手電筒,給學生雨具,送學生回家什麼的。一些工作狂還工作狂的老師,全身心沉於教壇,沉於教學,非常執著,陪學生不午休,遲下課經常吃冷飯冷菜。唉,別不清課內與課外,分不清學校與家庭,一心撲在事業上。
強將手下無弱兵。一個個學生遵規守約,刻苦耐勞,你追我趕。在廢寢忘食、競競業業的老師教導下、影響下,會有厭學的學生嗎?這些學生會覺得學業負擔過重嗎?
為了教學質量不落後於別人,除了在教室裡精講多練、精講濫練外,用鋼板、蠟紙手工刻寫印刷「每日一練」、「每周一練」作為課外練習。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經常用中午、晚上、節假日去完成,經常弄得渾身油漬。老師對學生非常嚴格的,如果有學生不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就直接告訴家長,家長會積極配合,會向老師深表歉意,會非常感謝老師。知道嚴師出高徒。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不比現在,用心教了孩子,父母(家長)會反其道,會攻擊老師。學校是神聖的地方,學生的學習氛圍很好,敲了預備鍾就進教室讀書,自習課課室內秩序很好,不比現在,撕破嗓子也無濟於事。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表現和成績,分數低的或不及格的就得留級,表現差就要責令其改正。這個規定帶來了積極的效應,學校的威嚴不可侵犯。
「減負」之前的中小學校的教與學是密切配合的,非常緊湊的。現在的情況當然大不一樣了。提倡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理念沒錯。快樂教育,賞識教育的方法也沒錯,因此,學生除了玩還是玩。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又是如何呢?負擔已經太輕了,如果再減輕,學校、老師和學生沒存在的意義了。學校是書聲琅琅、歌聲嘹亮的場所,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聖地。可是,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跌入低谷,不想學、厭學已成為一種趨勢。實施「素質教育」,「義教法」、「未保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如果解讀偏離,落實不好,會產生消極因素。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體,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平等關係的教學理念,老師沒有了「戒尺」,沒有了「教鞭」,沒有了「懲戒權」,「師道尊嚴」倫理關係已淡化。如果教師的教學行為受到約束,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輔導差生、培養優秀生就成為空話。單元考試、章節測評次數也打折扣,課外作業、家庭作業的量也縮水。沒有大考小考,怎樣知道教學質量如何?怎樣去調整教學計劃?怎樣去改進教學方法?不抓質量了,不抓檢測了,老師們反對,但也竊笑。照本宣科,鬆綁自如。
孩子讀不讀不關你老師的事,學生讀好讀壞是自己的責任,這樣的教學關係,學生哪來的學業負擔過重?教育評價也變了天,無論成績好壞,全部升班畢業,無論表現好壞,都有合格以上。上課打鬧,班主任沒勇氣去制止,作業不完成,老師只能忍氣吞聲。考試成績記錄,不打分數,只能打等級。學生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何來學習壓力?何來學業負擔?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並非是不要智育的教育。但由於層層理解不一,或上頭的指揮棒舞劃不清晰,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想教不敢教,想管不敢管,想考也不敢考。「安全不保,談何教育」的大環境下,只要學生高高興興地上學,安安全全地回家,其它一切都好。因此,學生的作業量顯然少了,題目難度降低了,考試次數也減少,學生輕鬆了,老師也寬鬆了。應試教育退出歷史舞臺,學校不以分數論英雄了,分數不是老師的命根子了,學生不是學習的奴隸了,也不是考試的工具了。低年級不留家庭作業,高年級也要求限量布置。除了40分鐘的課堂教學,師生各自安好,哪來學業負擔過重?
誠然,當今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是不可迴避的。但,這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主要來自學生的父母(家長),「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過敏反應已在盛行。特別是利慾薰心的高大上的培訓機構、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五花八門的興趣班。還有的是缺乏職業道德的在職老師的「地下」補課班。這些以營利為目的輔導班、學習館,捕捉到了父母的焦慮心理,家長違背孩子心願強迫參加各種培訓班、興趣班、銜接班。這才是在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才是造成中小學生學習負擔超重。一個身心健康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完善孩子,要接連不斷地參與訓練音樂、舞蹈、表演、英語、美術,這個身心負擔是什麼概念?
本人思想很陳舊,循規蹈矩。銘記祖訓家規,要勤耕苦讀。認為在中小學年齡階段和學段,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段,是培養苦讀好讀的良機。該背的要背,該記的要記,要強行記憶,說白一點就是死記硬背。比如,優秀通篇課文,精彩片段,好詞好句;數學公式、定義、法則,以及口訣,必須熟記、背誦。(我們孩童時代,要背很多課文,要背「老三篇」,要背很多毛主席語錄,背不出就不能回家,不能到圖書室,就要處罰。當時也很厭倦,現在值得回憶,很多內容都忘不了。)我們崇尚「懸梁刺股」、「映雪囊螢」等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的學習態度和精神。讚譽惜時如金,惜時如命,惜字如寶。興趣手不離書,嘴不離讀,腦不離記。晨讀夜習。深深感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教學質量是學校的靈魂,教學質量是老師的生命線。我們認同期中、期末嚴格考試和中途抽考教學管理辦法,實施重獎輕罰,或不罰的機制。質量檢測不排名次,自然知曉名列前茅還是殿後,誰都不甘於落後。有評比,更有生命力,更有壓力。動力來自壓力,責任來自動力。這樣,既能鞭策教,又能鼓勵學,比七規章八制度更直接,更有效。反之,沒有約束,沒有制度,沒有評比,就會敷衍塞責,自由散漫。 教不嚴,師之惰!
耐得寒窗苦,蟬宮折桂枝。平日弗用功,自到臨期悔。青少年時期,讀書苦一點,累一點,何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