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負」說開

2020-09-05 春天聽雨

從「減負」說開

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即「減負」,喊了多年,耳熟能詳,已成為口號了。中小學生要不要減負,誰去減負,必須弄清的問題。如果呼喚中小學校、老師去「減負」,哪就失去偏頗了!現在中小學生學習負擔會不會過重?如果會過重又是誰造成的?下面先描述一下教育故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師們,(中師生,民辦教師)真正的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有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一個個都是工作狂,忘我教育教學。與時間賽跑,總嫌課堂45分鐘不夠(後改為40),總是在通過拖課來拼時間,學生很聽話,不會怨言。課間15分鐘(現在10分鐘)總是不願離開教室,及時解決學生學中遇到的問題。課外活動時間把學困生(差生)集中起來補缺漏,放學了還要留下作業無法完成的學生。這樣嚴格要求學生,如果拿到現在,學生不投訴,家長會投訴。晚上,織織學生返校自習一小時,實際上是語數老師滿頭大汗在講課,或考試,或試卷分析,對知識要點「三犁三耙」,讓學生好好消化。晚上是額外任務,老師沒有什麼補貼報酬的,甚至是要倒貼的。比如,給學生手電筒,給學生雨具,送學生回家什麼的。一些工作狂還工作狂的老師,全身心沉於教壇,沉於教學,非常執著,陪學生不午休,遲下課經常吃冷飯冷菜。唉,別不清課內與課外,分不清學校與家庭,一心撲在事業上。

強將手下無弱兵。一個個學生遵規守約,刻苦耐勞,你追我趕。在廢寢忘食、競競業業的老師教導下、影響下,會有厭學的學生嗎?這些學生會覺得學業負擔過重嗎?

為了教學質量不落後於別人,除了在教室裡精講多練、精講濫練外,用鋼板、蠟紙手工刻寫印刷「每日一練」、「每周一練」作為課外練習。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經常用中午、晚上、節假日去完成,經常弄得渾身油漬。老師對學生非常嚴格的,如果有學生不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就直接告訴家長,家長會積極配合,會向老師深表歉意,會非常感謝老師。知道嚴師出高徒。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不比現在,用心教了孩子,父母(家長)會反其道,會攻擊老師。學校是神聖的地方,學生的學習氛圍很好,敲了預備鍾就進教室讀書,自習課課室內秩序很好,不比現在,撕破嗓子也無濟於事。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表現和成績,分數低的或不及格的就得留級,表現差就要責令其改正。這個規定帶來了積極的效應,學校的威嚴不可侵犯。

「減負」之前的中小學校的教與學是密切配合的,非常緊湊的。現在的情況當然大不一樣了。提倡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理念沒錯。快樂教育,賞識教育的方法也沒錯,因此,學生除了玩還是玩。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又是如何呢?負擔已經太輕了,如果再減輕,學校、老師和學生沒存在的意義了。學校是書聲琅琅、歌聲嘹亮的場所,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聖地。可是,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跌入低谷,不想學、厭學已成為一種趨勢。實施「素質教育」,「義教法」、「未保法」,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如果解讀偏離,落實不好,會產生消極因素。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體,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平等關係的教學理念,老師沒有了「戒尺」,沒有了「教鞭」,沒有了「懲戒權」,「師道尊嚴」倫理關係已淡化。如果教師的教學行為受到約束,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輔導差生、培養優秀生就成為空話。單元考試、章節測評次數也打折扣,課外作業、家庭作業的量也縮水。沒有大考小考,怎樣知道教學質量如何?怎樣去調整教學計劃?怎樣去改進教學方法?不抓質量了,不抓檢測了,老師們反對,但也竊笑。照本宣科,鬆綁自如。

孩子讀不讀不關你老師的事,學生讀好讀壞是自己的責任,這樣的教學關係,學生哪來的學業負擔過重?教育評價也變了天,無論成績好壞,全部升班畢業,無論表現好壞,都有合格以上。上課打鬧,班主任沒勇氣去制止,作業不完成,老師只能忍氣吞聲。考試成績記錄,不打分數,只能打等級。學生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何來學習壓力?何來學業負擔?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並非是不要智育的教育。但由於層層理解不一,或上頭的指揮棒舞劃不清晰,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想教不敢教,想管不敢管,想考也不敢考。「安全不保,談何教育」的大環境下,只要學生高高興興地上學,安安全全地回家,其它一切都好。因此,學生的作業量顯然少了,題目難度降低了,考試次數也減少,學生輕鬆了,老師也寬鬆了。應試教育退出歷史舞臺,學校不以分數論英雄了,分數不是老師的命根子了,學生不是學習的奴隸了,也不是考試的工具了。低年級不留家庭作業,高年級也要求限量布置。除了40分鐘的課堂教學,師生各自安好,哪來學業負擔過重?

誠然,當今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是不可迴避的。但,這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主要來自學生的父母(家長),「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過敏反應已在盛行。特別是利慾薰心的高大上的培訓機構、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五花八門的興趣班。還有的是缺乏職業道德的在職老師的「地下」補課班。這些以營利為目的輔導班、學習館,捕捉到了父母的焦慮心理,家長違背孩子心願強迫參加各種培訓班、興趣班、銜接班。這才是在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才是造成中小學生學習負擔超重。一個身心健康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完善孩子,要接連不斷地參與訓練音樂、舞蹈、表演、英語、美術,這個身心負擔是什麼概念?

本人思想很陳舊,循規蹈矩。銘記祖訓家規,要勤耕苦讀。認為在中小學年齡階段和學段,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段,是培養苦讀好讀的良機。該背的要背,該記的要記,要強行記憶,說白一點就是死記硬背。比如,優秀通篇課文,精彩片段,好詞好句;數學公式、定義、法則,以及口訣,必須熟記、背誦。(我們孩童時代,要背很多課文,要背「老三篇」,要背很多毛主席語錄,背不出就不能回家,不能到圖書室,就要處罰。當時也很厭倦,現在值得回憶,很多內容都忘不了。)我們崇尚「懸梁刺股」、「映雪囊螢」等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的學習態度和精神。讚譽惜時如金,惜時如命,惜字如寶。興趣手不離書,嘴不離讀,腦不離記。晨讀夜習。深深感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教學質量是學校的靈魂,教學質量是老師的生命線。我們認同期中、期末嚴格考試和中途抽考教學管理辦法,實施重獎輕罰,或不罰的機制。質量檢測不排名次,自然知曉名列前茅還是殿後,誰都不甘於落後。有評比,更有生命力,更有壓力。動力來自壓力,責任來自動力。這樣,既能鞭策教,又能鼓勵學,比七規章八制度更直接,更有效。反之,沒有約束,沒有制度,沒有評比,就會敷衍塞責,自由散漫。 教不嚴,師之惰!

耐得寒窗苦,蟬宮折桂枝。平日弗用功,自到臨期悔。青少年時期,讀書苦一點,累一點,何嘗不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給教師減負?權威人士這樣說
    攝影|江西日報記者駱輝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駱輝)6月4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西省中小學教師減負十八條措施》(簡稱《教師減負十八條》),旨在切實減輕中小學校和教師的負擔。 為什麼給教師減負?重點減哪些負?
  • 減負為什麼成為一紙空文,聽我說幾句!
    最近,網課開展的轟轟烈烈,跟著忙忙碌碌之餘,我又想到了減負,當年,為了給中小學生減負,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通知,提出了很多措施,如今,九部委的文件似乎已經被淡忘,也或許成為了一紙空文,我們為之找了很多理由,諸如老師布置作業多,升學壓力等等,但我覺得,這些並不是主要原因,我們只有找到造成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原因所在
  • 減負減負,越減越重,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減負
    多年來,中小學生減負問題,一直是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率最高的問題,然而,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減負減了20多年,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卻越減越重,學生們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學生體能越來越差。為什麼?本人想就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和大家探討研究。
  • 社區減負年底前完成 基層社區今後只開15類證明
    基層社區今後只開15類證明  社區減負年底前完成,社區職責實行清單管理,取消「社區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等27個工作機構  新京報訊 (記者吳為)記者昨日從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日前,民政局聯同北京市委組織部下發《關於進一步開展社區減負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對社區職責實行清單管理
  • 減負是減什麼?正確理解減負
    2、減負,從哪些方面減?要從以下幾方面減:一是從學校減,叫做從學校教學減負。二是校外減負。三是考試評價減負。四是老師教學減負。五是家長和社會減負。從這五個方面減負,我想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如果不面對負擔產生的根源,那麼所有的減負都是一個偽命題。反思社會詬病又不得不愈演愈烈的減負問題。歸根結底兩個根源:1、為什麼中小學生的負擔重呢?中小學的負擔重是基於孩子,準確的說是基於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引起的,即對優質學位的爭奪引起的。這種競爭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寒假來了話減負:減負究竟該減什麼?
    如果減負以犧牲質量為代價,這樣的減負是不值得的  又要放寒假了,但是孩子們還要參加各種培訓班。最近召開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上發布了《2018年中國中小學生減負報告》,報告顯示近30%學生睡眠不足8小時,超過60%小學生均報名參加各類輔導班,年均費用12000元,最高達30萬元;部分地區小學四年級孩子,作業竟然達到3個小時以上。  應該說,這些數據並不讓人意外。
  • 為企業減負 昨日廈門開出近六萬份新稅率發票
    廈門榮利達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開出新稅率發票。(黃亮攝) 政策速覽  深化增值稅改革  增值稅稅率由原來的16%、10%、6%三檔,調整為13%、9%、6%三檔,主要涉及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預計全國將為企業減負近2萬億元。
  • 教育評論:給教師「減負」,關鍵在校長
    >王營 提到減負,大多指的是給學生減負。有些學校布置工作喜歡開完大會開小會,班主任一天甚至要參加三、四個會議,很少抽出時間來備課、批改作業、管理學生;每逢放假或開學前,各種計劃、總結壓得老師們喘不過氣來,還要應付上級部門安排的各種培訓,備課、上課反倒成了教師的「副業」;更令人心煩的是:上級部門安排的各種與教學無關的檢查、評比,像「走馬燈」似的,既要不分晝夜的加班整理檔案,又要安排學生打掃衛生、整理校園文化,令很多教師難以應付,恨不得自己有
  • 20省份出臺減負清單 減負效果難立馬顯現
    【20省份出臺減負清單】近日,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教師減負20條。目前全國20個省份已出臺減負清單,預計年內所有省份將全部出臺。此前,會議多、評比多、表格多、抽調多,抽走了時間,分散了教學精力,讓老師們疲憊不堪。今年年初,教育部提出,要把為教師減負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 關於未來教育大討論:減負錯了,還是減負方式錯了?
    第二篇 減負令下,我有「三怕」華東某市轄區教育局局長我是從基層教師崗位上成長起來的,應該說對基層教育的生態還是比較了解。因此,我對於減負感情很複雜,可以總結為「三怕」。一怕不出力被問責,上有減負政策要落實,不認真執行不行。二怕太認真犯眾怒,人人都喊負擔重,但一減負家長就會找校長反映問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該回應社會哪種需求才能既符合教育規律,又能回應群眾期盼?三怕減出反效果,許多群眾反映越減負擔越重,校內減了校外增,校內治理校外漲價,減負是項系統工程,我們做得不夠,說得也不好。
  •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受教者,所以說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來進行制定的。由於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大,從小就要上各種補習班,所以教育局決定要為孩子進行減負。但是這樣的減負卻造成了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物質水平不同。
  • 防城港市生態環境局基層減負工作顯成效
    11:18 來源:防城港市新聞網-防城港日報 作者:曾 悅 編輯:李香瑩 防城港市新聞網-防城港日報見習記者 曾 悅2019年是「基層減負年
  • 南京教育減負的思考,減負後的教育怎麼做
    隨著南京教育減負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學生減負再次成了當前的熱門話題。減負後的教育怎麼做?以下幾點期望能在減負後得到關注:一、改變目前的教材體系。1、充分考慮孩子有限的學習時間、大部分孩子的學習能力,合理的規劃孩子在不同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優化教材。2、改變教材內容風格。從原來的說教式,轉向更有利於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風格。二、減負節下來的時間用來做什麼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具備怎樣的能力?
  • 問教丨切實給教師減負,才能給學生減負
    資料圖(東方IC)*來源:騰訊教育(qq_edu),作者熊丙奇「減負」減了這麼多年,但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並沒有真正減少。中小學班主任、教師非教學負擔沉重的問題,早已引起教育部重視,也出臺了給教師減負的具體措施,但減負並未落到實處。根本原因在於對教師的考核、評價由行政部門主導,而非實行專業同行評價。切實給教師減負,必須深化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建立教師同行評價機制,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 基層減負年是什麼意思?給基層減負要怎麼減
    呼籲多時的給基層減負,終於迎來一個重要通知。  3月11日晚上,中辦印發的《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全文公布。《通知》說,2019年要解決一些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切實為基層減負。  而2019年正式被確定為「基層減負年」。  出擊  十八大以來,中央狠抓作風建設。
  • 教育部發布重要通知,中小學將新增一門科目,家長:不是說減負?
    近些年來,多省均發布通知,將部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主流媒體也積極宣傳各地中小學生減負經驗做法。報導了《北京出臺八項措施為中小學生減負小學取消期中考試》、《我的暑假誰做主》等系列文章,為推進中小學生減負營造了良好輿論環境
  • 基層減負措施細化:講話限制字數,反對「盆景式」調查
    提到基層工作的新變化,吉林長春二道區容光街道幹部小康高興地說,「重痕不重績的觀念變了,我們的工作負擔輕了,也提質增效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一個多月以來,各地如何細化《通知》要求?有哪些創新舉措確保負擔真減、實降?基層單位在減負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記者分赴河北、安徽等地展開調查。
  • 你以為小學生沒有課後作業,是減負了嗎,孩子說:我累
    小穎科技說,專注於科學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結合,最近讀到一篇文章中談到中小學生減負問題,有人把學生負擔過重歸咎於應試教育,歸咎於現行高考制度。可撰文專家從另一視角分析了孩子負擔太重的原因在於家長的高期望。你以為小學生沒有課後作業,是減負了嗎,孩子說:我累眾所周知,近年來孩子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國家下大力氣治理,出臺了若干措施加以強力推行如低年級段不準布置家庭作業,中高年級段家庭作業不超過半個小時等。嚴厲整治在職教師有償家教,甚至不惜開除違規教師公職,可結果呢,可想而知。
  • 減負,從書包減起(圖)
    青羊區教育局減負的「磚」一拋,引出了成都市教育局減負新規這塊「玉」。11月9日,成都市教育局《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若干規定》正式出臺,宣布成都市教育減負全面推進。  據介紹,成都市此次教育減負,將按照「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的原則,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
  • 給教師減負,為什麼這麼難?「減負清單」真的有用嗎?
    給教師減負,為什麼這麼難?「減負清單」真的有效嗎?很多人在網上說,教師工作很輕鬆,就是幾節課而已,還有兩個人人羨慕的假期。教師工作的複雜繁瑣程度,只有教師才能體會。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真的也懶得辯解了。基於這種錯誤的認識,很多其他部門會將一些莫名其妙的工作任務攤派給學校,最終落到了教師頭上。三是各種社會活動的延伸讓教育系統也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