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到過一句話,讓你覺得特別傷人?
可能只是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能深深刺痛你。
「你怎麼變得這麼斤斤計較」
「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個年紀還離婚瘋了嗎?」
那些看似平淡的話,卻一句一句在刺痛人心。
對於一個女性來說,她們有著多重身份:
是女兒;
是妻子;
是媽媽。
她們從來沒有被更加公正的對待著,即使是新時代的女性,依然要受到外界的暴力。
有的時候,語言暴力的傷害並不比身體暴力的傷害小。
01
最近,《聽見她說》上線了詠梅的《重塑》篇,還記得預告裡那句「媽媽你這麼懂事,為什麼你夜夜還會在洗手間裡哭?」揪心的臺詞嗎?
在《聽見她說》第四集《重塑》中,詠梅扮演是一個從小到大遵循教條而活著的女性。她是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她為了照顧家庭和孩子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最後遭遇婚變,卻因無業的身份被剝奪了孩子的撫養權。
從小到大,她的媽媽說——
「那不是女孩子該幹的事兒,你長大了不能再那麼野了,你要懂事。」
「乖女兒,我只有你了,你要爭氣。」
無論是父親嚴厲的話還是母親溫柔的話,都像一把隱形的牢籠將她內心期望的事情完全封存,她聽父母的話放棄自己喜歡的地質,在父親指定的大學讀了書,畢業後成為一名會計。
等到該戀愛時,朋友說:找一個物質豐盈、精神富足的人吧。
「你得做美容,你得做線雕,你得做熱瑪吉,因為你太瘦了。
所以男人跑了,因為你太胖了他不喜歡你……」
等到該結婚時,父母說:找一個誠懇、老實的男人吧。
「千萬別心軟,讓他再也見不到孩子,把孩子抓在手裡,他早晚要回頭。」
「這個年紀,還離婚,你 瘋了嗎?」
「一日夫妻,百日恩。」
去婚戀市場相親,接受一個看起來十分誠懇的男人。
而當你真正步入婚姻時,丈夫因為各種原因吐槽和埋怨。
書讀得太多了,沒法溝通;
書讀得太少了,什麼都聽不明白;
燒菜太淡了,燒湯太鹹了;
關門太響了,笑聲太大了。
然後,女兒有一次生病,她沒有及時趕到家。「辭職回家吧,為孩子想想,為咱家想想。」丈夫要求剛剛升了職的她辭職回家,她答應了。後來,這成了離婚時丈夫的說辭。
婚前被原生家庭支配,聽從父母的選擇,婚後被丈夫支配,聽從丈夫的安排,人到中年的全職媽媽被離婚後,還要接受外界的閒言閒語。
詠梅在跑步機上說著這些臺詞,越聽越窒息的語言隨著越來越緊促的步伐讓人壓抑喘不過氣。這些比蜂刺還鋒利的話,每一句都在刺痛人心。一句句扎心的臺詞,是在向這個社會控訴。作為女性到底該怎麼做,她一直在尋找答案。但是不管怎麼做,總會被找到拒絕的理由。
其實,這些都是外界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標準。
如果我們把自己長期置於一個一成不變的環境裡,當這個環境突然崩塌的時候,一定會措手不及。對於一些全職媽媽來說,婚變時刻都不知所措,千難萬難都將迎面而來,但要相信只要人有重塑的勇氣,就能扛過去,迎接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歷經撕裂、修復、生長的舉步維艱,崩塌過後方能重塑。
十幾分鐘的講述大部分是在一個幽暗的室內,主人公通過健身運動帶來的肌肉疼痛去釋放內心的疼痛,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地救贖了自我,找回了自己。
可怕的不是婚變,而是自我放棄了想要的生活,被語言暴力所支配著。
對於背叛,她說「我不原諒,也不報復,該怎麼做我有我的方式。」
最後她望著明亮的窗外,再次講起女人趕火車的故事,只是這次的結局由她自己掌握。
她選擇了與所謂的「好」抗衡,與外界抗衡,用行動「重塑」自己。
02
當代社會對於女性總是有太多的要求,社會給女性的定義束縛太多,女性在這個社會上總是會遭受來自於各方莫名其妙的語言暴力。
出軌事件中女性是被罵的一方,28歲杭州姑娘被惡意造謠出軌快遞員,患抑鬱症,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傷害。
工作時過分優秀也會被DISS是否靠其他手段上位。
回溯到學生時期會被各種美貌凝視,長得黑或白胸大或是小。
但是造謠者拒不道歉、賠償,稱只是開玩笑,引起公憤。卻依然有人在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巴掌拍不響」……
看到紋身的女生,會有人說「不良,肯定不是好女孩」;看到穿cos服的女生,會有人說「裝可愛」「聽說貴圈很亂」;看到穿著清涼的女生,會有人說「夜場女」。
「一句話而已,你可真不禁逗」……
殊不知就是這樣一句加一句的話,造成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不公,造成了語言暴力。無論是面對顯性的還是隱性的語言暴力,我們都應該勇敢說「不」,勇敢反抗。
03
世界對女性的審視和評判,幾乎伴隨著她們的一生。
語言暴力或許是一種偏見、一種看法,但Ta也可能不需要任何原因。
從出生開始,性別上會被輕視、外表會被苛責;進入學校和職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證明自己;在社會上被語言騷擾,會更直接的遭到壓迫和危險;甚至她們在任何的場景,都會遭遇語言暴力... ...
施暴者覺得沒有肢體接觸,就不構成侵犯,可惡意評論、蕩婦羞辱、將女性的私生活公開處刑變成一群人的色情片……
這些傷害,沒有淤青沒有流血,但依舊侵犯女性的安全和尊嚴的界限。
語言暴力,正在成為新時代一種悄無聲息的暴力,不僅僅對女性,對於所有人都可能會遭遇。妥協忍讓就是對這些語言暴力的縱容,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非暴力溝通》的作者,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 ·盧森堡曾經說過:「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痛苦,請告訴自己:這是暴力的語言,這不是你應該承受的。他說的話並不真實,完全不能定義你的自我價值。你有為自己選擇語言環境的權利。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環境的創造者。當傷害的語言快要脫口而出時,停下來告訴自己:攻擊性的語言,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個世界有很多不美好的事,而好好說話,可能是我們能給彼此最大的溫柔了。
《重塑》的片尾,詠梅飾演的她選擇了不原諒,也不報復。最後她說:「希望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其實只需一點點勇氣,你就可以讓生活轉個身。
所以,無論你是女兒,媽媽,還是妻子;
當你遇到語言暴力的時候,請不要退讓,請不要忍受;
只有勇敢的發聲,才能保護自己,保護更多遭受暴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