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觀後感:效率提高不能犧牲工人利益,再就業培訓必要

2020-12-20 一木支危樓

在紀錄片《美國工廠》裡,工廠工人和管理層之間有一個尖銳無比的問題:

管理人員希望可以引入自動化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從而能節省4個工人的勞動力;

美國工人們為了能保住工作,紛紛表示抵制自動化作業,但又不願意像中國工人那樣加班加點完成任務,所以希望通過成立工會來維權。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出發,管理層通過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是無可厚非的事。

但如果從工人的角度出發,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的他們無疑會失去工作,受到了巨大的損失,而讓他們改變長久以來的工作習慣又會被認為違反職業道德。

如果工會進駐工廠,無疑是會站在工人的角度讓工廠的管理措施難以執行。為此,工廠的掌控人曹德旺先生直言:如果工會成立,工廠就不辦了。

難道工廠的發展與工人的利益發生不可調和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嗎?

在影片裡,工廠管理層通過強硬的手段,用利益分化工人團體,直接打壓工人意見領袖減輕管理壓力,最終成功在工會成立投票時以2:1的票數阻止了工廠進駐。

雖然在結果上是工廠管理的勝利,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雙贏的目的。

因此,紀錄片《美國工廠》只提出了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

近日,淘寶特價版宣布殺入短視頻賽道新聞,推出助理外貿工廠轉內銷的升級舉措,讓我隱約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

因為疫情原因和西方國家貿易政策的不穩定,國內外貿企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當外貿市場開始收縮後,外貿工廠的產能無可避免地出現過剩。

如果無法解決這種產能過剩,最終只會讓工廠通過裁員的方式減少產能以便節約成本,這樣無疑就會造成失業,導致工廠發展和工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情況出現。

要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開拓內銷市場消化工廠過剩產能無疑是最合理的辦法。

而通過短視頻等內容電商的方式去切入內銷市場,不僅有助於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還能通過就業再培訓讓過剩的勞動力掌握新技能,在新的崗位上發揮價值,可謂是一舉兩得的辦法。

由此可見,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並不意味著必定會裁員,新技術新設備的運用也會導致新崗位的出現,只要工廠能做好合格的就業再培訓,工人們的利益還是可以有所保障的。

我是一木支危樓,大家對「效率提高不能犧牲工人利益,再就業培訓很必要」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歐巴馬監製紀錄片《美國工廠》:產業工人的未來在哪裡?
    一方面,影片似乎在諷刺美國工人的低效、散漫、工會的胡攪蠻纏;又似乎在諷刺中國嚴苛管理的高效工廠,工人們追求效率,犧牲家庭。我卻更關注影片結尾的點睛之筆。藍領夢碎,中國企業家能拯救他們嗎?不過,這些補貼都是有附加條件的,比如招工人數、招工培訓、工資實際發放數額要求等。福耀集團也曾經在俄羅斯投資設廠,曹德旺坦言,在美國投資比在俄羅斯效率更高,政府配合度更好。對美國政府而言,解決工人能力和就業問題迫在眉睫,對曹德旺而言,美國低廉的地租、能源費用等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率。
  • 美國工廠丨中美工人的性格差異,源於兩種不同的「工廠政治」
    《美國工廠》也許是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紀錄片。儘管兩位導演的立場是含蓄的,且影片涉及不少美國工人生活艱難的段落,但在它平實的拍攝風格和技巧下面,仍然透露著一種難以掩飾的喜劇感。這種喜劇感首先來源於勞資雙方的會錯意。一方面,中國資方赴美開廠,試圖輸出先進經驗來「拯救」美國失業工人,扭轉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
  • 《美國工廠》與工人命運:我們能否逃脫全球化「撒旦的磨坊」
    但是,儘管福耀僱傭的多是當地熟練工人,從汽車製造到玻璃工業的轉換,也需要一次大轉型。於是福耀調入幾百位中國熟練工人,要在兩年內培訓美國工人,達到工廠盈利的目標。工廠的關閉和興建不單是成本-收益的市場行為,影片呈現的是全球資本-經濟化的過程,對一個社區(特別是具體的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是一個用很多小故事拼出來的複雜、多面的大故事。
  • 《美國工廠》:關於中美工人那些說出來的和沒說的
    這樣一來,這個有兩千多工人的工廠,成了中國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的一個交匯點。由於中美雙方在工業模式、企業管理、文化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再就業的美國工人當中,有很多人逐漸開始由感恩到抱怨,工資太低,加班,受了工傷,不被尊重等等;而中國的老闆和管理者們卻充滿無奈,由於美國的工人生產效率太低,工廠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韓和元:透過奧斯卡贏家《美國工廠》感受當年柴契爾夫人的憤怒
    中國老闆尋找到了一個適宜的投資目的地,美國的各級政府解決了讓他們為之焦頭爛額的就業問題,而那些失去工作、房子被銀行收走不得不住在朋友家地下室和無力就醫的失業工人也將獲得工作。看起來這根本就是一樁堪稱完美的生意。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
  • 《美國工廠》的故事,濃縮了中國製造業出海的所有理由和困境
    美國車企在本土進行汽車裝配,為它們供應玻璃產品的福耀如果將工廠開到美國,將能節省一大筆洲際運輸費用。2008 年,歐巴馬就曾提出要讓美國「再工業化」,到了 2016 年,對立陣營裡,川普的最重要口號之一依然是「讓製造業和就業機會回到美國」。
  • 全能的中國工廠
    影片最吸引人的,應該就是通過對美國藍領工人在中國人開設的美國工廠再就業的經歷,這期間所遭遇的文化衝突,而影射兩國經濟、社會、政治方面的不同理念。要知道這部紀錄片的放映媒體Netflix奈飛,可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製片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的合作夥伴。
  • 以前總想出國,待在美國的想回來,《美國工廠》解構下的中美衝突
    中國人注重集體利益,必要時會選擇犧牲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美國工廠》中向我們展現的是管理嚴格的中國工人流水線作業,他們即使背井離鄉,到達和中國截然不同的美利堅,依然保持著對群體利益的堅持。他們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還是遵循著國內的工作作風和工作秩序,為了一個公司的目標,可以加班熬夜,不辭辛苦。
  • 看了歐巴馬拍的《美國工廠》,才知道美國的工人有多糟糕
    ——傑夫·薩瑟蘭去年歐巴馬拍的《美國工廠》上映,講述了福耀玻璃美國工廠的故事。多年前,在俄亥俄州的通用莫瑞恩工廠廢墟上,曹德旺的團隊建起了玻璃廠,與美國那些一言不合就上街罷工的工人們,走過了一段從衝突到磨合,再到企業盈利的歷程。
  • 《美國工廠》火了,中國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樣勤快麼?
    因為這所學校排名在150名開外,多數學生上大學並不打算深造,我在超市裡就看到很多這裡的畢業生,所以說,即使是美國的藍領工人,很多人也是酷愛健身,身形矯健的。他們算帳的時候的確常有不靈光之處,但態度很友善,做事也認真。當然,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美國工廠》火了,裡面中國工人勻稱的身材、麻利的動作不由讓我們自豪了一把,作為對比的美國本地工人則身材臃腫,工作懶散。
  • 從《美國工廠》中的現實與未來,看美國2020年大選
    有的企業非常誇張地把整個工廠都搬到中國,甚至讓美國的老工人培訓完國內的工人,然後再把美國的老工人裁掉,國際資本主義極端殘酷的一面盡顯無遺。隨著工廠的遷移或者倒閉,一個個城鎮陷入了衰敗。工作機會流失之後,剩下的只有毒品與無盡的絕望與自暴自棄。所以當川普站出來後,幾乎偏執地、不計任何代價地喊出將工作機會留在美國的政策,深深打動了這些地區的選民。
  • 看完《美國工廠》,說說我對福耀玻璃的一點想法
    這兩天大家觀看《美國工廠》熱情很高,各種觀後感層出不窮,好像大多數討論比較多的還是對產業工人國內外收入的對比。作為投資人,我想通過觀看在此片中對美國福耀工廠從建設到運行歷程的窺見,談一點與投資相關的想法。買入福耀玻璃(SH:600660),說實話還是觀看曹德旺先生的訪談視頻開始的。
  • 提供就業也是做慈善——觀《美國工廠》有感
    福耀玻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在同一家跨國公司裡,中國工人用勤勞和生產質量碾壓美國團隊的時候,美國工人們有什麼理由要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寬鬆的工作時間呢?過去的十幾年,各大公司都把工廠放在了中國,中國人獲得了勞動機會,而美國工人面臨失業。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是經濟規律做出的選擇。
  • 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來源:虎嗅APP原標題: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終於找到時間看完了2019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在1個小時50分鐘的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視聽之旅結束後,我現在特別佩服與這部紀錄片有關的三種人,又特別鄙視一種人。
  • 《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在我看來,《美國工廠》及其引發的解讀和聯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縱向維度,換句話說,缺少歷史感。它著重表現中國工廠與美國工廠、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中國企業高管與美國企業高管的差異,但是它沒有解釋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那家通用汽車工廠是如何走向末路的,也沒有分析福耀玻璃是如何從福清這個小地方走向世界的。
  • 機器人究竟在取代工人還是創造就業?行業聯盟與學者各執一詞
    5月初,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1990年到2007年,每千名美國工人中每增加1個機器人,全美就業人口比例就會下降0.2%,工人的工資水平會降低0.42%。但最近,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對上述觀點予以反駁。國際機器人聯盟稱,世界各地企業都在增加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從2013至2018年的五年時間裡,全球在役機器人增長了約65%,達到240萬臺。
  • 中國人在美國工廠建工廠的後果
    中國人在美國工廠建工廠的後果斌哥知識卡片(十二)作者介紹:斌哥 80後生人,現在就職於重慶某工業網際網路公司,對於這個行業也是初學者,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希望通過知識卡片的形式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知識體系
  • 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虎嗅網
    我只有一個最大的感想: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們正站在從發展中國家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轉折點上,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加班和一腔熱血,已經不能驅動下一階段的增長了。與其說《美國工廠》給美國人上了一課,不如說美國人給我們上了一課。今後幾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越來越像美國、歐洲等「老牌發達國家」,而不是相反。整部《美國工廠》,最讓我動容、反思的,就是美國員工跑到中國來,參觀福耀總部工廠、出席福耀年會的那一段。
  • 《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在數萬英裡之外的異域鏡像
    儘管他對著發布會上數十名當地名流和上百首批美國工人,表示「他愛這片土地」,但任何人都絕對不能搞錯:他投資了這裡,這裡屬於他。在他們的眼中,效率大於友誼。在解僱了數百名當地員工,並轉而採用機械臂等更加高級的自動化設備後,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終於在2018年實現了盈利。曾幾何時,美國的汽車製造業是全球自動化的龍頭,如今,它的產業工人正在體會到不自降身價就不可避免地被自動化淘汰的時代進程。
  • 工廠員工效率低,浪費大,執行力差,只需一個標準,效率翻四倍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工業尤其是製造業迅速發展,到了1900年前後,製造業產值已超過農業。但是,當時的工業生產方式和今天有很大不同,那時很少有生產計劃和組織,生產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對工人作業只是進行口頭的指導,工人通常所受到的訓練也很差,工作方法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主要憑經驗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