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前可能大多數女生跟我一樣,連飯都不會做。有了孩子後,心甘情願踏入廚房,揮舞著刀叉,操弄著十八般武藝,只為給孩子做一餐輔食,看見孩子能大口吃飯就心滿意足。
輔食添加真的沒那麼容易。什麼時間該給寶寶添加第一次輔食?寶寶的第一口輔食該吃什麼?什麼時候可以給寶寶吃肉類食物?寶寶從第幾個月開始不用吃泥狀食物?為什麼你做的輔食既有營養又有顏值,就是入不了寶寶的眼?寶寶突然便秘了怎麼辦?
這些餵養問題對於沒有育兒經驗的新手父母來說,依然是個繁瑣又麻煩的問題。
曾經在悟空問答上回答過類似於這樣的一道題:有媽媽問寶寶滿6月了,是不是可以開葷了?開葷就是給寶寶吃肉。
當時看見這個問題,心裡一驚。寶寶的第一口輔食難道不是大家都說的「含鐵米粉嗎」?
因為對於滿6個月的寶寶來說,體內儲存的鐵元素已不能滿足身體發育所需,他需要從食物裡獲取更多的鐵元素,而含鐵米粉對於剛添加輔食的孩子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肉類食物本身都帶有腥味,在烹飪的過程中,免不了會使用去腥的輔助材料,對於從來都沒有接觸過食物的嬰兒來說,這些特殊的味道都不適合孩子。
如果孩子一開始就接觸了重口味的食物,後面的餵養也會變得困難,也不利於孩子身體發育,從長遠來看,還會影響成年後的健康。
寶寶在添加輔食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不同時期,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出牙後具備咀嚼能力,但家長還一直像孩子剛加輔食那會一樣,給孩子喝果汁,吃果泥,其他不好嚼的食物也打成泥。
這是添加輔食最容易犯的一個誤區,因為無論是老人還是新手媽媽,都怕孩子在吃食物的過程中出現意外,所以都會把噎卡的風險控制在搖籃中。等寶寶出更多的牙,或者長得再大一點,才敢嘗試塊狀的食物。
長期這樣做,會錯過鍛鍊寶寶自己處理食物,鍛鍊咀嚼能力的最佳時期,還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寶寶習慣泥狀過爛的食物後,等他遇到有挑戰的食物,即使具備咀嚼能力,也會拒絕接受粗纖維類的食物,比如芹菜 。
等孩子上學入園後,學校的飯菜都是統一製作,也不會切得太碎,遇上粗纖維的食物,不好嚼,就挑食不愛吃。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家飯吃的很好,到了學校就不愛吃飯的原因。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媽媽送給孩子一生健康的禮物。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好的,而是要從生活的一日三餐,從添加輔食起,就要進行系統的餵養。
為什麼在給寶寶添加輔食時容易出現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呢?
究其原因,還是缺乏系統的餵養知識,餵養其實是一門學問,我們不可能人人都能成為營養師媽媽,但在孩子添加輔食期,起碼要有一本靠譜的輔食書來作參考。
比如育兒大V小土大橙子和張思萊傾力推薦的《輔食每周吃什麼》。
這本書不是一本單純教你如何做輔食的書,它裡面詳情的介紹了:
關於孩子輔食添加過程中你所能遇到的問題,都能從《輔食每周吃什麼》這本書裡找到解決方法。
輔食應該怎麼添加?有了這本簡單易操作的輔食書,再給娃做輔食,信心滿滿,再也不會手忙腳亂了。
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的「去看看」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