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了孩子精緻的房間,卻讓TA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2020-10-04 大崽子小崽子

尹建莉說,房子可以小一些,家具可以舊一些,電器可以少一些,但愛和親密一定要多——幸福的家就像五星級賓館。

一、我給了孩子精緻的房間,卻讓TA成為了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 1

最新一期的《親愛的小課桌》迎來了一位可愛的插班生。小女孩今年上二年級,平時由爺爺奶奶照看,只有周末才能見到父母

因為長期處於隔代教養的狀態,父母平時的陪伴比較少,小女孩特別粘人,寫作業時一定要有人陪著,否則就坐立不安。

樂爸張敏說,這是典型的隔代教養的特徵。

「周末父母」導致這個小女孩很沒有安全感,總渴望得到別人特別的關注。無論是在家寫作業時的爺爺,還是小課桌裡的輔導老師高秋梓,都是她尋求安全感的來源。

當聽到小女孩在節目一開始時的自述:

「我平時是我爺爺陪,感覺很孤單,而且感覺自己很累。我希望爸爸媽媽陪我寫作業。」

坐在演播室裡的葉一茜感嘆道:「太可憐了!」,而孩子爸爸也為之動容,對女兒又愧疚又無奈。

  • 2

為了能給孩子更富足的物質生活,孩子的爸爸媽媽選擇「幹事業」,從而犧牲掉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看似一個被動的選擇,卻又是一個主動的抉擇。

「幹事業」還是「養育孩子」?兩者只能擇其一。

當成人利益和孩子利益相衝突時,作為強勢方的我們更容易選擇犧牲掉孩子的利益,但問題是孩子不會白白地做出犧牲和讓步,總有一天會以另一種方式讓我們「償還」。

就如這個小女孩,因為從小父母陪伴的缺失,小女孩丟失的安全感,未來需要父母花更大的精力和時間去建立。

有時即使我們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心裡卻沒有孩子,因為我們的心裝滿了工作和社交。回到家後,也只能拿出所剩無幾的精力和時間的邊角料來分配給孩子。

我們對孩子的需求和呼喚漫不經心,我們對孩子的吵鬧煩躁無比,甚至把工作中的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

「我這麼辛苦工作還不都是為了養你!」

「我努力賺錢還不是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住上更好的房子!」

每一位為家庭而努力在外奔波忙碌的父母,都是值得被敬重的。但同時,每一個住在精緻房間裡缺少父母用心陪伴的孩子,卻又是可憐的,因為他們早已成為了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二、「媽媽,為什麼我們家這麼小?」:孩子給了我最完美的答案

  • 1

兩年前,大寶幼兒園舉行了一個名叫「今天我到同學家做客」的活動。去參觀的那個同學的家就在學校附近的小區,看上去很高檔。

大寶回到家後,很興奮地跟我分享他的感受,最後,冷不丁地問了一句:「媽媽,為什麼我們家這麼小?」

被他這麼一問,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羞愧。

我知道孩子受到了刺激,有了攀比心,嫌棄自己家的房子小。可是,就算這小小的60平,巨額的房貸已經壓得孩子爸爸和我快喘不過氣來了。

儘管我內心有些窘迫,但表面裝得很鎮定地回答:「你同學家房子是不是很大?咱們家確實比較小,媽媽也喜歡住大房子,所以爸爸媽媽在努力掙錢,將來換個大房子。」

大寶似乎對我的回答很滿意,說了一聲「好」就跑走了,而我卻不平靜了好久。

我第一次對孩子有一種深深地愧疚感,愧疚自己沒有能力讓孩子住進精緻的大房子,只能蝸居在這破舊的小房子裡。

  • 2

今年暑假回老家,我帶著倆寶到二姨家做客。她家有130平,裝修精緻,乾淨整潔,我一踏進客廳,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房子。

倆寶剛開始有些侷促,但很快就撒起歡了,不一會兒就把沙發、地板弄得亂糟糟的。我阻止了好幾次,他倆剛好一會兒,沒過多久又開始「搞破壞」。

二姨自然不在意這些,可我心裡覺得過意不去,坐了一會兒,就帶著倆寶走了。

回去路上,我問大寶:「二姨姥家的房子好看吧?你喜不喜歡住在這樣的大房子裡?」

大寶毫不猶豫地說:「不喜歡,我還是喜歡咱們家的房子。」

大寶的答案讓我有些驚訝,就問他為什麼。

「咱們家的房子有我最喜歡的玩具,可以到處跑,到處畫,我想幹嘛就幹嘛。還有就是房子裡有爸爸媽媽。」

孩子的感受是最真實的,也是真誠的。我本以為,大寶會有一種失落感,卻不曾想,有失落感的那個人是我。

  • 3

我們說孩子比大人快樂,比大人純粹,是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物質,和貼在上面的價格標籤。

我想起了傅首爾分享的他兒子的一個段子:

我給兒子買了一雙鞋,花了3000塊,結果被兒子質疑,說:「這雙鞋怎麼這麼醜?為什麼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

我說:「這是一雙最潮的鞋,很貴的。」

可兒子說:「我只想要有鎧甲勇士圖案的鞋,那是世界上最潮的鞋。」

世界上最潮的鞋,只需要35塊錢。

大人覺得最貴的東西最潮,可孩子覺得印有自己喜歡的圖案的鞋最潮;大人覺得大房子住的舒服,可孩子覺得有爸爸媽媽的小房子更漂亮

到底是大房子好,還是小房子好,答案已經不重要了。

有愛,有家人,有爸爸媽媽的用心陪伴,房子再小,在孩子眼裡,也是世上最美的「豪宅」。


三、再小的家,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五星級」的檔次

  • 1

我特別喜歡尹建莉老師說的一句話:

房子可以小一些,家具可以舊一些,電器可以少一些,但愛和親密一定要多——幸福的家就像五星級賓館。

還記得今年暑假最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嗎?很多人被三個女主角的故事吸引時,卻很少有人去在意電視劇片尾那戶普通人家的雞零狗碎。

一家三口,媽媽擺路邊小吃,兒子跟著媽媽出攤,爸爸則送外賣。

他們租的那間狹窄逼仄的小閣樓剛開始連電都沒有,是爸爸媽媽帶著兒子一點一滴地修復完善,才有了一點「家」的樣子。

洗澡時,就拉起一個圓形的帷帳,當成臨時浴室。

孩子夜裡老是尿床,爸爸媽媽不厭其煩地換床單,鋪墊子,從沒有叫醒孩子責罵一句。

爸爸為了掙點錢,起早貪黑,但不管多晚,媽媽都會等爸爸歸來,一邊給孩子織毛衣,一邊等。

孩子每晚都在爸爸媽媽的陪伴和呵護中安然入睡,生活雖艱辛,但孩子滿臉露著幸福與滿足。

這個家雖小,但卻過出了最讓人感動的人間煙火味。

愛,溫暖,陪伴,體諒,關心,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料」卻把「生活」這道菜調出最美的味道,香味充盈著那間小小的閣樓。

  • 2

尹建莉老師說,有些人的生活本該有「五星級」的舒適,但卻把好日子過成了「小旅館」的檔次。

爭吵、冷戰、暴力、惡語相向,好不容易努力換來的大房子,最後卻成了夫妻利益的角鬥場,變成了一座冷冰冰的沒有生氣的宮殿。

房子是大了,房間是精緻了,但孩子卻更孤獨了,精神上更空虛了。

作為父母,我們都在努力為孩子創造美好的生活,想把家打造成孩子的幸福天堂,但有時我們在使勁往家裡搬東西的同時,不經意間卻把家裡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

有了愛才是家,有了用心的陪伴孩子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只要是一家人和諧的生活在一起,再小的家,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五星級」的檔次。


結語

有句話說,世人慌慌,只為碎銀幾兩,但就是這碎銀幾兩,才讓我們不慌。

願每一位為人父者在為幾兩碎銀慌張的同時,能夠不忘初心心中謹記:不要給了孩子精緻的房間,卻讓他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願以此文,共勉之。

我是大崽子小崽子,兩個男娃的80後寶媽,一手抱娃,一手碼字。愛讀書,愛思考,愛分享育兒路上的一地雞毛。喜歡就請留言點讚哦。

相關焦點

  • 除了錢,孩子更需要媽媽的時間,別讓孩子成為精靈上的留守兒童
    媽媽被激怒了:「如果你問這問題只是想要借錢去買玩具的話,你就馬上給我回到你的房間並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樣自私。我每天工很辛苦,沒時間陪你玩小孩子的遊戲。」兒子聽了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間。一小時後,媽媽平靜下來了,她覺得對兒子太兇了,於是走到兒子的房間。「你睡了嗎,孩子?」她問道。「還沒睡。」兒子回答。「我想過了,我剛剛對你太兇了。」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手機怎能成為留守兒童「心靈寄託」
    在90後大學生農村支教老師蘇葉的眼中,這是她所認識的小新,「小新學習挺好的,也挺用功,但我覺得他愛遊戲勝過了愛學習。」小新今年11歲,出生在四川省內江市高樓鎮一個小山村,弟弟比他小5歲。村裡大人外出打工的很多,小新的小夥伴中很多人都是留守兒童。
  • 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 圓孩子一個大學夢
    創辦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農村的一些留守兒童或多或少都有親情的缺失。41年來堅守在農村初中教學第一線的王加勝,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節假日期間逗留在街頭小巷,無所事事,他看在眼裡,憂在心中。在「中國好人」葉連平老師精神事跡的感召下,2015年3月,他利用自家的四間空房自籌資金,創建了一個校外留守兒童之家,讓孩子們多了一個課外活動的場所,有了一個溫暖的「家」。萬事開頭難。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六盤山下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
    「我最喜歡心理課,和志願者哥哥們在一起很踏實,也很開心。」這個夏天,劉逸航和當地其他小夥伴第一次參加了留守兒童夏令營。  劉逸航家住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秋季開學將要上四年級。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和年過七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限於經濟條件,家裡沒有課外書,也沒有各式玩具,只有貼在牆上的書法比賽獎狀和放在窗邊的小魚缸。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編者按】隨著數字中國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數字生活與數字文化的中湧現的新問題日益增多,近年網絡上出現的關於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以及網路遊戲原罪論的爭論便是其中一例。如何正確理解、看待這些新問題,便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 農村留守兒童成為當今社會重大問題
    通過了解知道,此次被殺害的7歲女孩果果,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長年多在外面打工,小孩基本都有老人看著,教育和安全問題確實堪憂,因此再次引發了對留守兒童的安全討論。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為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看到這組數據時,我震驚到了,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的大問題,牽動著上億個家庭。
  • 警惕「窮家富養」害了留守兒童
    一些留守兒童一個月零花錢要一兩千,智慧型手機、iPad等時髦電子產品不離手,住在父母打拼多年才在縣城買的房子裡,學習卻不上心。究其根源,一些父母在沿海發達地區打工掙錢,覺得虧欠遠在家鄉的孩子,因而在經濟上拼命補償,生怕虧待了孩子。  他們習慣於用金錢度量一切,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以為錢給得多就是對孩子愛得深。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等隔代人陪護,嬌慣之氣尤重。
  • 奉獻志願愛心,牽手留守兒童
    通過思想引領、精神建設、教育關愛等方式為留守兒童營造精神港灣,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新時代的遠大理想。啟動儀式7月20日,「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社會實踐團前往海倫市向陽小學參加2019年共青團「扶貧勵志·鄉伴同行」活動啟動儀式。
  • 王加勝夫婦:讓留守兒童不再孤單 圓孩子一個大學夢
    創辦留守兒童之家 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農村的一些留守兒童或多或少都有親情的缺失。41年來堅守在農村初中教學第一線的王加勝,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節假日期間逗留在街頭小巷,無所事事,他看在眼裡,憂在心中。
  • 張豔琴留守兒童服務站
    項目名稱:張豔琴留守兒童服務站——關愛留守兒童                                         開展項目的時間:30年                               參與項目的註冊志願者人數:120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編者按】隨著數字中國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數字生活與數字文化的中湧現的新問題日益增多,近年網絡上出現的關於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以及網路遊戲原罪論的爭論便是其中一例。如何正確理解、看待這些新問題,便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李光敏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那時候,九年義務教育還沒有免費,打工潮剛剛興起。李光敏的父母已經無法靠種地和賣烤菸葉,供養考上縣重點中學的女兒。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當許多城市裡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參加各種夏令營時,在廣大的農村,卻有一大群孩子在時不時地眺望遠方的城市,想念著在外打工的父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生活上缺少照顧、心理上缺少關愛、行為上缺少管制,仍是許多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如何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沈丘縣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 國產動畫關注留守兒童,《天天成長記》聚焦兒童成長
    當他們在城市裡為生計奔波的同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繼續留在農村生活,也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下,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各種諸如: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埋下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已然成為了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 六年級留守兒童作文《感謝你》:「電話掛斷,我已經元氣滿滿!」
    在農村學校,有一種極少被人關注的弱勢群體,那就是留守兒童:當這種學生剛上小學低年級階段,他們的父母就遠走他鄉去異地謀生。對於他們的家長而言,此生若能幸福安康,他們壓根兒沒想過如此顛沛流離。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現狀就是: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父母雙雙外出打工。
  • 我為留守兒童拍電影
    我翻看雜誌時第一次看到「留守兒童」這個詞,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留守兒童1985年12月,我出生於湖南邵陽市新寧縣一渡水鎮光安村棉花沙組。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村裡人陸續出去打工。1997年開始,我媽到廣州從化一家臺資玩具工廠上了十年班,我們姐弟三人的學費都是我媽打工掙來的。在工廠的時候,我媽總是想我們,我們就去鎮上拍照片寄給她。
  • 需要陪伴的不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留守婦女是否被忽視?
    在農村,有一類人群備受關注,那就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我們都在呼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陪伴!贍養老人、撫養孩子、下地幹活等等,所有的大小事務都得她們去處理,從以前的「婦女能頂半邊天」,到如今她們實則成為真正意義上家裡的「頂梁柱」!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如今被稱為「農村三留」人士!
  • 為什麼不建議家長把孩子留守在家?這四個弊處不容忽視
    留守兒童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包括我自己也曾經是留守兒童大軍中的一員,只不過好一點的是,我是初中開始被留守的。但是,同樣對於留守感觸頗深,雖然在親戚家都對自己還不錯,但是終究會有一種自己是外人的感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19.24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383.66萬人,在初中就讀635.5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