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說,房子可以小一些,家具可以舊一些,電器可以少一些,但愛和親密一定要多——幸福的家就像五星級賓館。
最新一期的《親愛的小課桌》迎來了一位可愛的插班生。小女孩今年上二年級,平時由爺爺奶奶照看,只有周末才能見到父母。
因為長期處於隔代教養的狀態,父母平時的陪伴比較少,小女孩特別粘人,寫作業時一定要有人陪著,否則就坐立不安。
樂爸張敏說,這是典型的隔代教養的特徵。
「周末父母」導致這個小女孩很沒有安全感,總渴望得到別人特別的關注。無論是在家寫作業時的爺爺,還是小課桌裡的輔導老師高秋梓,都是她尋求安全感的來源。
當聽到小女孩在節目一開始時的自述:
「我平時是我爺爺陪,感覺很孤單,而且感覺自己很累。我希望爸爸媽媽陪我寫作業。」
坐在演播室裡的葉一茜感嘆道:「太可憐了!」,而孩子爸爸也為之動容,對女兒又愧疚又無奈。
為了能給孩子更富足的物質生活,孩子的爸爸媽媽選擇「幹事業」,從而犧牲掉陪伴孩子的時間。
這看似一個被動的選擇,卻又是一個主動的抉擇。
「幹事業」還是「養育孩子」?兩者只能擇其一。
當成人利益和孩子利益相衝突時,作為強勢方的我們更容易選擇犧牲掉孩子的利益,但問題是孩子不會白白地做出犧牲和讓步,總有一天會以另一種方式讓我們「償還」。
就如這個小女孩,因為從小父母陪伴的缺失,小女孩丟失的安全感,未來需要父母花更大的精力和時間去建立。
有時即使我們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心裡卻沒有孩子,因為我們的心裝滿了工作和社交。回到家後,也只能拿出所剩無幾的精力和時間的邊角料來分配給孩子。
我們對孩子的需求和呼喚漫不經心,我們對孩子的吵鬧煩躁無比,甚至把工作中的怨氣發洩到孩子身上。
「我這麼辛苦工作還不都是為了養你!」
「我努力賺錢還不是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住上更好的房子!」
每一位為家庭而努力在外奔波忙碌的父母,都是值得被敬重的。但同時,每一個住在精緻房間裡缺少父母用心陪伴的孩子,卻又是可憐的,因為他們早已成為了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兩年前,大寶幼兒園舉行了一個名叫「今天我到同學家做客」的活動。去參觀的那個同學的家就在學校附近的小區,看上去很高檔。
大寶回到家後,很興奮地跟我分享他的感受,最後,冷不丁地問了一句:「媽媽,為什麼我們家這麼小?」
被他這麼一問,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羞愧。
我知道孩子受到了刺激,有了攀比心,嫌棄自己家的房子小。可是,就算這小小的60平,巨額的房貸已經壓得孩子爸爸和我快喘不過氣來了。
儘管我內心有些窘迫,但表面裝得很鎮定地回答:「你同學家房子是不是很大?咱們家確實比較小,媽媽也喜歡住大房子,所以爸爸媽媽在努力掙錢,將來換個大房子。」
大寶似乎對我的回答很滿意,說了一聲「好」就跑走了,而我卻不平靜了好久。
我第一次對孩子有一種深深地愧疚感,愧疚自己沒有能力讓孩子住進精緻的大房子,只能蝸居在這破舊的小房子裡。
今年暑假回老家,我帶著倆寶到二姨家做客。她家有130平,裝修精緻,乾淨整潔,我一踏進客廳,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房子。
倆寶剛開始有些侷促,但很快就撒起歡了,不一會兒就把沙發、地板弄得亂糟糟的。我阻止了好幾次,他倆剛好一會兒,沒過多久又開始「搞破壞」。
二姨自然不在意這些,可我心裡覺得過意不去,坐了一會兒,就帶著倆寶走了。
回去路上,我問大寶:「二姨姥家的房子好看吧?你喜不喜歡住在這樣的大房子裡?」
大寶毫不猶豫地說:「不喜歡,我還是喜歡咱們家的房子。」
大寶的答案讓我有些驚訝,就問他為什麼。
「咱們家的房子有我最喜歡的玩具,可以到處跑,到處畫,我想幹嘛就幹嘛。還有就是房子裡有爸爸媽媽。」
孩子的感受是最真實的,也是真誠的。我本以為,大寶會有一種失落感,卻不曾想,有失落感的那個人是我。
我們說孩子比大人快樂,比大人純粹,是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物質,和貼在上面的價格標籤。
我想起了傅首爾分享的他兒子的一個段子:
我給兒子買了一雙鞋,花了3000塊,結果被兒子質疑,說:「這雙鞋怎麼這麼醜?為什麼沒有鎧甲勇士的圖案?」。
我說:「這是一雙最潮的鞋,很貴的。」
可兒子說:「我只想要有鎧甲勇士圖案的鞋,那是世界上最潮的鞋。」
世界上最潮的鞋,只需要35塊錢。
大人覺得最貴的東西最潮,可孩子覺得印有自己喜歡的圖案的鞋最潮;大人覺得大房子住的舒服,可孩子覺得有爸爸媽媽的小房子更漂亮。
到底是大房子好,還是小房子好,答案已經不重要了。
有愛,有家人,有爸爸媽媽的用心陪伴,房子再小,在孩子眼裡,也是世上最美的「豪宅」。
我特別喜歡尹建莉老師說的一句話:
房子可以小一些,家具可以舊一些,電器可以少一些,但愛和親密一定要多——幸福的家就像五星級賓館。
還記得今年暑假最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嗎?很多人被三個女主角的故事吸引時,卻很少有人去在意電視劇片尾那戶普通人家的雞零狗碎。
一家三口,媽媽擺路邊小吃,兒子跟著媽媽出攤,爸爸則送外賣。
他們租的那間狹窄逼仄的小閣樓剛開始連電都沒有,是爸爸媽媽帶著兒子一點一滴地修復完善,才有了一點「家」的樣子。
洗澡時,就拉起一個圓形的帷帳,當成臨時浴室。
孩子夜裡老是尿床,爸爸媽媽不厭其煩地換床單,鋪墊子,從沒有叫醒孩子責罵一句。
爸爸為了掙點錢,起早貪黑,但不管多晚,媽媽都會等爸爸歸來,一邊給孩子織毛衣,一邊等。
孩子每晚都在爸爸媽媽的陪伴和呵護中安然入睡,生活雖艱辛,但孩子滿臉露著幸福與滿足。
這個家雖小,但卻過出了最讓人感動的人間煙火味。
愛,溫暖,陪伴,體諒,關心,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料」卻把「生活」這道菜調出最美的味道,香味充盈著那間小小的閣樓。
尹建莉老師說,有些人的生活本該有「五星級」的舒適,但卻把好日子過成了「小旅館」的檔次。
爭吵、冷戰、暴力、惡語相向,好不容易努力換來的大房子,最後卻成了夫妻利益的角鬥場,變成了一座冷冰冰的沒有生氣的宮殿。
房子是大了,房間是精緻了,但孩子卻更孤獨了,精神上更空虛了。
作為父母,我們都在努力為孩子創造美好的生活,想把家打造成孩子的幸福天堂,但有時我們在使勁往家裡搬東西的同時,不經意間卻把家裡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
有了愛才是家,有了用心的陪伴孩子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只要是一家人和諧的生活在一起,再小的家,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五星級」的檔次。
有句話說,世人慌慌,只為碎銀幾兩,但就是這碎銀幾兩,才讓我們不慌。
願每一位為人父者在為幾兩碎銀慌張的同時,能夠不忘初心,心中謹記:不要給了孩子精緻的房間,卻讓他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願以此文,共勉之。
我是大崽子小崽子,兩個男娃的80後寶媽,一手抱娃,一手碼字。愛讀書,愛思考,愛分享育兒路上的一地雞毛。喜歡就請留言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