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30日 09: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在網絡時代,「字幕組」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詞。伊甸園、風軟、聖城、悠悠鳥等是網友熟悉的字幕組。它們中有不少成員是留學生或者海歸。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特點,渴望與他人分享,同時認為自己「有義務」把優秀的影視劇作品推薦給國內的廣大影迷。
製作字幕 需要的不只是新鮮感
憑著在國外的生活經歷,海歸翻譯字幕時有天然的優勢。「因為比較熟悉他們的口語表達習慣,以及電影中出現的民俗、諺語,所以翻譯起來會顯得駕輕就熟。」曾留學英國的張曉風說,「電影對話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俚語,如果翻譯不當,是會鬧笑話的。」
做字幕通常需要以下流程:獲取片源,翻譯,製作時間軸,檢查校對,最後將文本和視頻進行壓制合併。雖然海歸有語言上的優勢,但要一個人單獨完成整個流程,也至少需要近兩周的時間,這其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翻譯的話,主要看字幕條數,一部電影通常有七八百條字幕,一般需要三四個晚上。」張曉風說,「當然,如果遇到那些比較難翻譯的影片,像《英國病人》,一晚上恐怕還翻譯不到100條。遇到生僻詞彙,除了求助於谷歌,有時候還需要參照作家版譯文。」
在很多字幕組成員看來,字幕組只是一個興趣小組,而非什麼「正規組織」。字幕組的準入制度並不嚴格,只要外語水平合格者都能加入,關鍵是加入後能否堅持。「剛開始的時候,不少人是懷著好奇心加入字幕組,但最後堅持下來的,則是出於對字幕組真正的熱愛。」28歲的李海德說,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他加入風軟字幕組已有兩年,「加入字幕組僅憑新鮮感是不夠的,與在國外做義工一樣,它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每個製作流程缺一不可。哪怕是一段字幕,它也能體現出製作者的責任意識。」
「沒人看」的好片才值得翻譯
除了少數有商業性質的字幕組,絕大部分都是非營利性的,它們的活動經費主要靠內部成員籌集和網友捐贈(比如「道蘭字幕組」),所以每位成員得到的「酬勞」可以忽略不計。唯一的福利,就是獲得新片後可以先睹為快,以及在片源庫中享受視覺的饕餮盛宴。除此以外,與網友分享字幕時的喜悅,也是他們的動力之源。「當發現自己做的字幕被廣大影迷爭相下載時,可以興奮一整天。」趙曉曉說,她剛加入夢想字幕組兩個月,在她看來,這種精神上的愉悅比物質的獎勵更加寶貴。
一位名為「神經的神」網友是飛屋字幕組的成員,之前曾留學於法國,她認為當下的電影多如牛毛,其中有很多是不為人知的好片,正因為「沒人看」,才值得去翻譯。「如果給這些電影配上字幕,就可以幫助擴大它們的傳播面。如果好片沒人欣賞,那怪可惜的。」因此,她熱衷於翻譯冷門佳作,目前已給6部法國電影配上字幕。「哪怕是相對小眾化的電影,有了字幕,就能讓想看的人看懂,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她補充道。
在網際網路時代,影視劇作品逐漸成為文化交流的新途徑。但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大,字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黏合劑。「電影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中包含有很多人生哲理。配上字幕後,就可以讓更多的人觀看,和更多的影迷朋友交換觀影心得。這時你會發現,每部影片都是一個認識生活的窗口,在這裡你會看到不同的人生軌跡。」當被問到做字幕的意義時,李海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