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兔子的眼睛為什麼是紅色的?」
「鳥為什麼會飛?」
「樹葉為什麼會變黃?」
……
當你在被無數個這樣的問題轟炸時,恭喜,你即將擁有一大筆財富!那就是孩子的好奇心!
而勤思、好問便是好奇心的表現之一。
我們都知道,好奇心幾乎等同於創造力,孩子在面對新鮮有趣的環境和事物時,會自發地去了解、探索,從而積累大量的生活經驗。
有研究表明,好奇心關係著孩子的智力發育,還有助於優秀品質的培養。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剛滿月的寶寶就開始喜歡盯著爸爸媽媽的臉看,這是他們最初感知世界的途徑,再大一些,就會對身邊的各種物品產生興趣。
有些爸媽抱怨,孩子太皮了,破壞力極強,家裡的小物件啊玩具啊都被弄得一團糟,恨不得弄個圍欄圈住寶寶。
但這可萬萬不行!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自發探索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在爬行、走動的過程中還能幫助身體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只是因為太小了,沒有辦法好好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應該合理地引導,而不是一刀切,完全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
02
既然好奇心那麼重要,應該怎麼去保護呢?
1、開發和保護孩子的感官
小朋友處於新鮮神秘的環境中時,會產生三種形式的探究行為:感官探究、動作探究、言語探究。保護視力、訓練聽覺、培養觀察能力等等,都是父母應該注意的。
孩子感官的靈敏程度很高,又有著天然的想像力,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多彩的。
我在愛奇藝看過一檔戶外親子教育節目《自然有答案》,是在森林中錄製,嘉賓韓雪問孩子們都聽過哪些聲音,有個小女孩很開心地說:「我聽到了海螺的聲音!」
森林裡怎麼會有海螺呢?面對眾人的疑問,小女孩把手蓋在了旁邊小朋友的耳朵上,輕聲問聽到了嗎?原來,她把密閉空間裡空氣的振動當成了海風,多可愛的孩子啊!
其他小朋友的回答也非常暖心,有說聽到螞蟻的聲音,也有說聽見樹葉落下的聲音。
這樣的想像力與觀察能力,父母們一定不能去破壞,在生活中,也可以引導孩子多去傾聽周圍的聲音,觀察身邊的事物。
2、創造滿足孩子好奇心的環境
現在科技發達,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很多信息,很多家長會購置智能產品,想藉此開發孩子的潛能。
但在使用電子產品時一定要注意,最近就有寶寶才1歲就近視的新聞被報導,專家建議2歲前的孩子不要接觸電子產品,2歲後也要注意使用時間。
其實,戶外運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有豐富的資源等著孩子們去開發。
觀察一朵花的生長,記錄日出日落時間,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有趣且帶有學習性的行為。
在不斷地探索中,孩子將獲得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與技能。
3、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孩子們都有天生的動手欲望,特別是幼年時期。保護這份欲望,並進行有效地鍛鍊,在將來就會成為珍貴的創造力。
無論是遊戲還是任務,家長們都應該適當放開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你會發現孩子們的能力遠超你的想像。
《自然有答案》中就有一期是讓孩子們領取任務,為小兔子創造一個新家。小朋友們分工合作,尋找兔子口糧、觀察最佳地點、搭建籬笆……進行得井井有條。
所以,不要小看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工作,當然,如果遇到困難,也需要父母的支持,一起去完成也能增加互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