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贈古中國地圖 有何深意

2020-12-27 鳳凰衛視

內容提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德期間,德國總理默克爾送給他一幅1735年繪製的中國地圖,正是這幅地圖引起了中國網民議論紛紛,默克爾的這份禮物背後是否別有深意呢?

鳳凰衛視2014年4月4日《時事開講》,以下為文字實錄:

任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德期間,德國總理默克爾送給了他一幅1735年繪製的中國地圖,正是這幅地圖引起了中國網民的議論紛紛,默克爾的這份禮物背後是否別有深意呢?我們今天請何亮亮先生來解讀。

何先生,您怎麼看默克爾送地圖給習近平的目的?

何亮亮:我覺得就是一個,怎麼說呢,就是國家元首、國家領導人之間互送禮物吧,這種禮物它不一定很貴重,但是它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我想正是這個象徵意義現在引起了網民們,也引起了海外媒體的很多議論,不僅是中國人,我注意到包括一些西方媒體也參加了這個議論,這個議論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其實我們先看看這個地圖,讓導演給我們說一下這個地圖,這個地圖跟我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當然是不一樣,也有人把它說成是一個桑葉形的一個地圖,桑樹的桑,桑葉形的這個地圖,或者是海棠葉似的地圖。我覺得是,我從這個地圖看到的是什麼呢?就是看到今天的德國,或者是今天的歐盟,就像兩百多年近三百年前那樣,重新對中國產生了興趣,這是我的解讀。

默克爾送習近平1735年中國地圖引熱議

何亮亮:特別是當我看到習近平作為中國的領導人,首次進入了歐盟的總部,而且明確地提出來了希望中國和歐盟,共同來研究雙方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行性研究。我會把我的解讀從這個角度來看。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美國現在正在力推三大的貿易談判GDP,還有大西洋自由貿易區,還有一個高級貿易規則這個談判,這三個談判都不包括中國的。那麼為什麼我會想到這點,跟歐洲的關係和習近平出訪的這個關係呢?因為我們從這個地圖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我說,我看到的是近三百年前,歐洲人對中國有興趣。我們知道從明朝後期開始,當時的中國其實還不是一個,雖然西方的經濟學家們說,都說其實一直到清朝的前期,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以這個貨幣,以量化的標準來衡量的話,中國都是世界主要的經濟體,但我覺得這種量化很難用今天的標準去,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比方說我剛才說的明朝後期,那個時候,也有統計的,這個統計是靠譜的,就世界白銀的1/3是流入到中國的。

流入到中國是為什麼呢?因為西班牙人佔領了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盛產白銀,西班牙是後來又佔領了菲律賓,通過菲律賓,歐洲大量的貨物通過菲律賓,也通過當然其他海上的一個渠道,運到了歐洲,歐洲需要中國的這個產品,而中國不需要的歐洲的產品。我們說的就算明朝後期一直到清朝前期,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地圖之前的那一段時期,歐洲需要中國的什麼產品呢?比方說瓷器。

你看這一次習近平主席送給默克爾夫人的就是一套瓷器,瓷器的英文不是叫chinaware嗎,不是因為,很多外國人都是這個詞,還有像絲綢,還有像茶葉,那麼這種情況在今天又出現。因為世界上吸收美元最多的國家,就像當年吸收白銀一樣,又是中國。所以我們看差不多300年前,也就這幅地圖所畫的1735年之前的那一段時間,歐洲人通過這樣的,一個是通過貿易,也通過一些到中國來的西方的傳教士,傳教士主要是天主教會的傳教士,最主要是法國和義大利,最早是義大利,後來是法國。

我們知道傳教士,其實都是在當時來說,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的,比方說地圖繪製的方法,所以當這個大概在18世紀初期,就1700年左右,當時法國的傳教士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對整個中國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所做的一個地理的一個看待,和一個對中國全圖的一個,繪製了一個中國的全圖。現在有學士考證到了1734年,德國人,德國人也是很善於製作地圖的,他們看到了來自從法國的傳教士那裡得到了一個關於中國的一個地圖,他們把它複製了一份,也就是1735年的,德國人繪製的中國的全圖,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默克爾夫人送給習近平的。

我覺得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的,當時的歐洲主要的強國,像德國和法國那些思想家,法國的思想家像伏爾泰,德國的思想家像萊布尼茨等等,他們都對於通過傳教士們的敘述,以及通過他們所看到的一些中國的產品,他們對於古代的東方的文明古國中國充滿了好奇,而且也有很多憧憬,這方面記載的就很多了。如果說那個時候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和歐洲人開始對中國有所理解,但是中國人不了解歐洲,這個情況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想現在雙方對對方都已經相當了解了。

從這個背景來看的話,我覺得默克爾夫人送一幅1735年德國人所畫的地圖給習近平,我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吧,它或者就反映德國或者是歐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於中國的,這已經不是一般的好奇了,而是說雙方在一些共同的利益方面,能不能展開合作。

其實我從這裡也想到這樣的一個命題,因為有些網民們通過這個地圖,因為1735年的中國地圖,比現在這個中國地圖要大,大概多三百萬平方公裡,這就引起很多中國青年的感慨吧,說近三百年來,中國丟失了這麼一塊土地,特別是沙俄,沙俄又掠奪了中國這一塊土地,然後從這裡有人又聯想到了,最近的克裡米亞事件,因為克裡米亞通過公投,現在已經跟俄羅斯合併了。

其是這個問題上我注意到,特別是海外有中國人,華人是感到很憤怒的,而且他們把這個問題又去跟蒙古當年的公投相提並論,我覺得公投,這樣的比較是不倫不類的。但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就是有一些網民認為,默克爾夫人送地圖給習近平,是在提醒中國,你還是要防備俄羅斯,因為你現在中國的這個地圖,跟近三百年前相比的話,少了那麼一大缺的話,很大程度上是由俄羅斯造成的,所以你們中國不應該在克裡米亞和烏克蘭問題上,跟俄羅斯站在一邊。

我覺得民眾,網民們做這樣的一個聯想,或者有這樣的議論,都很正常,但是實際情況,我想第一默克爾夫人,恐怕不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敲打。我們中國人喜歡用什麼,用一種比方說含蓄的暗示,或者是什麼,但是西方人會想,她會比較明確的,她希望中國就是在烏克蘭問題上,就是跟西方站在一邊,她不需要用一幅古地圖來暗示中國,或者有人說是在敲打中國,我覺得這個是不必要的。

但是我從這裡面想到的,就是很有名的一個美國的歷史學家,他是一個專門研究中國清史的一位學者,他寫過一本關於中國西部開發的歷史書。這位學者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說在18世紀有三個帝國出現,這三個帝國到後來世界歷史都有重大影響,他所謂三個帝國什麼,一個是清帝國,一個是俄羅斯帝國,還有一個是美利堅帝國。我覺得從他這個觀點去看,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形勢的話,第一你看這三個帝國裡沒有歐洲。

其實我們說,剛才我們提到的像法國,像後來的英國,還是像德國,都曾經建立過帝國,但是這些帝國都已經崩潰了,可是你說以這種區域,或者說以這個實力影響來看的話,俄羅斯帝國它當然今天還在,它還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中國,我想中國人不喜歡把自己稱為這個帝國,但是中國現在用習近平這次在歐洲這個演說來看的話,中國這頭雄獅它又甦醒了,中國以中國的國力,以中國的影響來說的話,你說它具有世界的影響,當然也不為過,美國就更不用說了,美利堅合中國,美利堅帝國也好,那是世界裡的超級大國。

所以我在想的,就是如果我們一定要說,克裡米亞一定要說烏克蘭的話,那麼可以看得出來,第一我們說這三大國,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相互之間的這個關係,你去考察的話,我想默克爾夫人應該是很清楚的,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相當好,中國不會站在俄羅斯一邊,但是也不會反對俄羅斯。所以從,另外西方的媒體,歐洲的媒體確切看呢,就是習近平主席的這次歐洲之行,他主要是一次經貿之旅,而這個經貿是一個最實在的東西,但是經貿只是一個方面,經貿它還要有良好的政治關係,它和良好的經濟關係互為表裡。在這一方面,我覺得歐洲也在尋找一個新的出路。

它們一方面它必須要在美國站在一起,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看到了,當一個俄羅斯以一種令人,可以說令人震撼的方式甦醒的時候,這時候中國的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我覺得默克爾夫人送一副地圖給中國,或者大家更好奇的可能還是在這個地方。

《時事開講》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首播時間:鳳凰中文臺周一至周五 23:00-23:25

重播時間:鳳凰中文臺周二至周六 10:55-11:20

相關焦點

  • 贈習總清代地圖 默克爾想表達什麼?
    3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總理府會見習近平時,出人意料地拿出了一件特別的禮物:一張1735年德國繪製的中國地圖。地圖背後到底蘊含著哪些深意,立即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  訪德國,習總獲贈禮品不同尋常  習近平宣布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國家主席習近平28日在柏林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
  • 默克爾參觀大圩鎮金葡萄小學 獲贈燈籠
    默克爾參觀大圩鎮金葡萄小學獲贈燈籠 (6/7) "← →"翻頁
  • 63期~德國總理默克爾送給中國的繪製於1735年的中國地圖(下)
    約翰·馬蒂亞斯·哈斯所作的《 REGNI SINAE vel SINAE PROPRIAE Mappa et Descriptio Geographica》四:此地圖現存的中外版本及價格: 在大致了解了默克爾總理以國禮相贈的這幅1735年「中國地圖」之來龍去脈之後
  • 61期~德國總理默克爾送給中國的繪製於1735年的中國地圖(上)
    2014年3月底,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宴請到訪的中國領導人時,贈送了一幅繪製於1735年的「中國地圖」,默克爾稱:「這是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二:關於此地圖背後的法國製圖師及法國漢學家:雖然,默克爾總理所說「這是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或許是正確的,但沒有任何資料表明,上述兩位德國的傑出人士曾經來到過中國,而製作此圖的「源信息」,正如哈斯在標題中所述:來自法國皇家地圖師唐維爾及法國漢學家——杜赫德——的大作。
  • 地圖上的中國:古人製圖不輸今人,帶你看看中國古地圖的製作史
    一、中國製圖史的大家——裴秀 在我國製圖史上,第一位有明確記載的地圖學家是西晉的裴秀。裴秀是河東郡聞喜(今山西運城)人,曹魏時期裴秀就在宮中擔任要職,西晉時官至司空,後來裴秀開始專心於地圖繪製。 《晉書·裴秀傳》載:「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藏於秘府。
  • ...白葡萄酒、比利時巧克力……歐盟各領導人給默克爾贈66歲生日禮物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據德國《焦點》周刊21日報導,7月17日是德國總理默克爾66歲的生日。這一天,她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總理,主持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峰會開始的當天,歐盟各國領導人紛紛給默克爾贈送了生日禮物,而這些生日禮物都有各自的含義。
  • 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此時公布珠峰「身高」,傳遞出哪些深意?地球的新高度 珠穆朗瑪峰,世界海拔最高峰,地球之巔。 早在300多年前,中國人就邁出了探求珠峰高度的步伐。公元1715年前後,康熙年間,清政府即從北京派人專程進入西藏測繪地圖。在《皇輿全覽圖》中,珠峰以山形符號標出,定名為「朱母郎馬阿林」。
  • 古地圖秘密:中土世界存在?美洲出現中文地圖時,有侵華打算嗎?
    古地圖裡有很多秘密,繪製方法東西也有差異,。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的方法獨樹一幟,與西方繪製地圖的方法還不一樣。但地圖其實都是遵從數學法則的。出現在圖上的,是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概括和符號,而且被縮小了很多。據歷史考證,石器時代的人類就開始製作地圖。古埃及人用蘆葦繪製地圖,但蘆葦易損,所以古埃及的地圖留下來的並不多。
  • 古地圖之謎
    就算在遠古前南極沒有被冰覆蓋,但古人有那種高超的地貌測量銜嗎?在君士坦丁堡發現的這批古地圖裡,其中一幅注有「一三八○年」的日期,研究者稱之為「澤諾地圖」。一九四九年問,法國的北極探險團,考察了格陵蘭,發覺在厚冰層下,確如古地圖般存在了山脈、河流,但卻承認沒法像古地圖那樣精確和詳盡去把握格陵蘭的地貌。澤諾地圖外,其他的地圖也各有驚人之舉,當現代人以為自己代表文明的極搴時,這些地圖正是當頭棒喝,告訴我們「人外有人」,又或「天外有天。
  • 在古地圖裡 探尋「廣州與世界」
    80多件古地圖,為我們解開這個問題的答案。80餘件珍貴古地圖中,有60多件來自於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古地圖收藏。主辦方介紹,展覽通過豐富的古地圖,以全新的視角來詮釋廣州的歷史,突顯廣州在中西交通、貿易、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廣州與澳門之間「相生相伴」的密切聯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東通志初稿》成書。
  • 日本古地圖密碼:東京在哪裡?
    不過可能更讓你意外的是,雖然東京成為日本首都才不過100多年,但日本的古代世界地圖中,其實早就有了東京,而且東京並不在日本。那麼日本古地圖中的東京,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比如會不會在中國?喜愛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國洛陽、開封等城市,在古代都曾經被稱為「東京」。
  • 從埃及古地圖到陶寺「現代化切割」的玉鉞
    但這裡有一個人曾經在筆者的微信朋友圈呆有三四年之久,最近卻賣身投靠「西方偽史造假派」,還參加了偽史派的一個「學術討論會」,其投名狀文章是寫了一篇有關埃及古地圖文章,還在什麼地方發表了。他精心選擇了幾幅古地圖,按照時間順序,營造出一種尼羅河三角洲只是最近不到300年時間才形成的「結論」,從而得出「尼羅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根本不存在!其實,這本來也是一個常識就可判明真偽的問題,但也不斷有人讓我辯駁。
  • 付樹林:規範納稅服務有何「深意」
    原標題:規範納稅服務有何「深意」 9大類72項1120條納稅服務規範的出臺,本著最大限度方便納稅人、最大限度規範稅務人,帶來的不僅僅是納稅服務的規範,其「深意」還在於折射稅收治理方式的轉變,向稅收現代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稅務部門作為稅收法律的執行機關,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落實好稅收法定原則。
  • 中國空軍罕見公布殲-10「狗鬥」視頻,飛行員全程英語,有何深意?
    而在這個時間點,中國空軍罕見地公布了殲-10戰鬥機的「狗鬥」視頻,其中有一點尤為值得注意,這和美國人近來的舉動有何關係呢? 據環球網報導,近日,中國空軍公布了一段飛行員駕駛殲-10戰鬥機進行近距離「狗鬥」,並成功擊落「敵機」的視頻。戰機除了可以用於遠距離打擊,在近距離遭遇敵機時,很大可能就會進行近距離格鬥。
  • 默克爾第12次中國之行,意義非比尋常
    默克爾的此次訪華,從時機到成果,無論是對中德兩國,還是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具有非比尋常的積極意義。默克爾沉穩冷靜,作風務實,和藹可親,她不僅是德國德高望重的國家領導人,也被認為是當今歐洲乃至世界最資深、最有影響力和最有人緣的政治領導人之一。世界東西南北中,幾乎都認同她、歡迎她。
  • 習近平講話數次引用屈原詩歌名句,有何深意?
    習近平講話數次引用屈原詩歌名句,有何深意?2013年,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科協、科技界政協委員時,習近平說:「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開創國家創新發展新局面。」2014年,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他指出:「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 蘇軾贈友人小妾一首詞,如今成微博上的流行語,其實原句更有深意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在接受採訪時,也曾多次批評現代年輕人對詩詞漠視:"現在的年輕人根本走不進去,'如遇寶藏空手回',守著這麼好的家當,什麼都繼承不了,這是他們非常悲哀的地方,盲目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還不惜為了短暫的享樂而做出為非作歹的事,真的是墮落。"
  • 中考必考點————初中歷史《路線、對比類地圖匯總》
    一、路線類地圖﹣﹣《聯合國家宣言》材料三:2014年6月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再次以戰敗國身份出席法國官方紀念會,共同緬懷70年前的那場登陸戰。(2)材料二《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有何意義?材料三中「70年前的那場登陸戰」發生在什麼地方?(3)對比材料三、四,分析德日兩國對待二戰歷史問題的態度有何不同?(1)觀望的態度;珍珠港事件。
  • 明朝朱元璋,寫下的15個「不徵之國」,有何深意?
    這項舉措從洪武二年初步提出,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最終立定,期間經過反覆重申完善,能夠通過時間重重的考驗,被後代奉行,這其中有何深意?這裡面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個是洪武二年(1369年),也就是建國的第二年。經過了一年的休整,朱元璋實現了從開疆拓土到治理內政的轉變,開始探索如何穩固大明朝的統治,「不徵」的概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是基於諸多考量的。
  • 其中有何深意?
    其中有何深意?大學裡的課程安排分布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大一課程緊湊,大二量會減輕很多,大三上課基本是休息和上課時間持平,大四基本就很少上課了,大學有這麼多的空閒時間,為什麼不把課程集中起來上,用三年去結束學業呢?為何偏偏要四年呢?背後又有何深意呢?